写在后面的话
1、为什么写这篇小说?
在同一天的阅读里,我曾经在不同的文章里读到以下两段话:
一是张学良将军致蒋介石的一封书信,特录部分于此,“赐良杀敌之机,任何职务,任何等级,皆所不辞。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当年已经做阶下囚的将军,提及抗日时,依然其文慷慨,其骨铿锵,其血玄黄!
二是迟浩田将军的感慨,抗战时在他家乡的那个县,七八个日本兵,打着一面太阳旗,扛着一挺机枪和四五条步枪,就“扫荡”了全县,赶着几万人到处“反跑”。——我们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而且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灵。我们为什么被屠杀?我们为什么会比绵羊还要驯服地任人宰割?
沉郁的思考由此产生!
无需强调指出,一直以来我们是个酷爱和平的民族,但反思历史和关注现实的时候,保守、畏缩和隐忍这些民族性格的阴暗面似乎依然令人触目惊心,这种性格使我们民族的创造性受抑制,进取精神被磨灭,反抗强权的意识也愈来愈淡薄!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不乏游侠、刀客甚至是刺客的国家,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寄托着中国老百姓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渴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爱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武艺出众,甘愿自我牺牲。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悍不畏死的这股豪侠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占据弱势群体位置的平民内在的不安心理、抚慰着天理良心的精神支柱,成为民众藐视官法、不满现实的一个现实偶像。
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单独为游侠和刺客著有列传、唐朝宰相李裕专门写下了《豪侠论》、著名诗人李白有意兴豪宕的五言长诗《侠客行》;唐宋以后,以江湖侠义之士们的事迹为题材的传奇作品和武侠小说更是汗牛充栋,在民间广为流传。可时至今日,那一种坚韧卓绝、慷慨赴难的铁血风骨,为什么不能真正的添实全民族的脊髓呢?出于一种对民族强悍无畏的精神呼唤,所以提笔。
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郭沫若)——同时,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2、《其血玄黄》的写作
动笔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隐约的理念,我历来都认为:没有匪气,何来天下?如有匪气,天下何治?国共双方历来都有一批出身绿林的悍将,写此文不敢有为他们立传之意,我只想找一个侧面,让人理解那个时代土匪中不为人所知的生活侧面,呈现出他们血气方刚的自然之子模样,他们强壮、粗犷、直率、鲁莽、义气、勇敢、不拘小节,他们适合于做战场上的征服者,是帝王将相和豪气冲天的壮士土匪的候选人,他们身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威武不屈的一面——民间津津乐道的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身上的这些特点。
以前我写小说一贯是考虑周全,细节可以考虑到对话的一言一语,从来没有这样过,写了开篇,尚不知如何结尾的。既然这样,于是还是尽量的写,因为天地有尽头,故事终将收尾的,那时只希望最后不要不知所云才好。
本来打算全文分成:天地苍茫、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三部分,计四十五章。作品初稿的写作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而仓促动笔,所以不是那么的成熟。现正在逐章逐节的精心修改之中。
对于民国时期豫西刀客、乃至全国绿林草莽的认识,我很肤浅,许多理念的得来还是从一部《水浒》而来,那种血性男儿生逢乱世,且又倔强耿直,不肯趋炎附势,受到奸妄之徒的攻讦和迫害,敢于凭一腔毫不掩饰的于激愤,与仇人刀兵相见!在命运多蹇的乱世里,以行侠仗义为己任,抒大丈夫之胸怀,凭手中刀枪尽扫天下不平的、啸聚山林的豪气和肝胆相照的义气,一直让人心动神移,魂魄俱醉。而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他们,恐怕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所能够的。
在初稿完成之际,感谢齐岸民先生、大嘴先生对豫西刀客渊源精心考证,给我的作品完成带了了巨大的帮助。我曾经一度不假思索的、大量成段的引用了两位先生的考证文字,而在现阶段的修改中虽然我将对它们进行逐一的删减修正,但这些文字所给予我的帮助是深远的,不可磨灭的。
再次感谢一直关心阅读此文的那些朋友,因为我写作的乐趣正是你们的阅读所赋予我的。
-全文完-
▷ 进入曾是刀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