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二叔的大女儿,也就是马安的堂妹要从北京放假回来了。电话打到马玉明家里,马玉明告诉马安让他到时候去火车站接一下,马安说,好。
马玉明就是马安的二叔,马玉章的兄弟,马玉秀的二哥。他是在黄沙镇中学的老师,教语文。马玉明调到黄沙镇中学已经三年了,他以前是在板桥寨小学教书的,书教得好,人缘也不错,所以又被调到黄沙镇中心小学去教了几年书,三年前又从中心小学调到了黄沙镇中学去了。
马玉明一共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打电话说要从北京回来的马娟,她是去年考上大学的。板桥寨那些老人们曾经说过,这板桥寨的风水是不错的,将来肯定会考几个大学生的。正如老人们说的那样,板桥寨在前几年的确考了几个大学生,不过都是男娃。前些年刘景明家的女儿考了个中专,村里人都觉得是足够光耀门楣的事情,于是刘景明女儿几乎成了板桥寨所有女孩的榜样。
农村里考个大学生是比较光荣的,尤其是条件不好的那些家庭。通常在学生们上学走的第一年家里都会邀请亲朋好友们来吃吃饭喝喝酒,热热闹闹的庆祝一下。毕竟与结婚生孩子相比,考上大学也算是一件大事了。因为要是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就能够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而脱离这样的生活状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
人们普遍认为女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学习都会很好,但是一上初中就跟不上男娃了,至于其中有什么原因,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所以,村里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原来那么严重了。近些年,国家搞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口号写满了巷子的墙壁。而且,最直接的条例是要是超生就会被罚款,因此没有哪些父母愿意顶着这些压力来生孩子的。像马玉明这个年纪的人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也有少数的家庭是一女一娃,或者是两个女儿的。马玉明当年生了马娟以后,老婆说还想要个男娃,就要再生一个,可是第二胎还是个女孩,这就是马娟的妹妹,马伶———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孩子。
马娟能够考上北京一所不错的大学是跟她爸爸马玉明的悉心教育分不开的。在村里大到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像马安、金华他们,小到上高中的那些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曾经是马玉明的学生。马安上小学时很调皮,但是他从来不敢在马玉明的课上开小差,做小动作,在课上,马玉明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他教过的学生毫不客气的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做“铁面判官” 。但是放假了,学生们就可以跟他说说笑笑的,在家里他是一个风趣的人,常常逗的子女们,邻居们笑。
马玉明当了二十几年的老师,过着不错的生活————尽管一个月六七百块钱的工资算不上高,但在农村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当然,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当然是他的女儿马娟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所以在跟老师们聊天时,跟村里人闲聊时,他总是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他觉得老师的子女当然会考上大学了,要是不能把自己的子女培养出来,那还教什么书,育什么人?
马娟已经到了火车站了,她在公用电话亭给爸爸打了个电话说:“爸爸我到车站了,你让马安哥过来接我哦。”
放下电话,马玉明便走过马安家。
马安家就在马玉明家隔壁,两家是联脊的一板一瓦的三间楼房。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楼房,一板一瓦,两间半或者三间的。底下一楼的用来住人,楼上的则是用来搁农具、柴草之类的,用的时候就去取,柴草农具搁在那儿既不会给雨淋着也显得干净整洁。当然也有一些有钱的家庭的房子就比较宽敞,修了两曾楼房外面都贴了瓷砖,显得格外气派,尽管住不了那么多,大家还是要修。乡下人喜欢修房子。因为谁家的房子修的多,修的好就直接证明着他们是否生活的宽裕。马玉章和马玉明两家的楼房对面是他们修在一起的小房,用来做厨房和猪圈。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养猪,马家当然也不例外。即使不用靠养猪来赚钱发财至少每次吃完饭的洗锅水得倒给猪吃,免得浪费。
这会已经是下午了,从村里到车站大概需要一两个小时,搁女儿在那儿久等,他不放心。火车站那里向来比较乱,小偷,敲诈的,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马安正和庄恬在屋里看着电视连续剧,今天没有什么生意所以他回来的早一点。
“哟,二爸,过来坐哦。”马安见马玉明进来连忙站起来说。
“马娟回来了,现在在车站,你去接一下去。”马玉明说。
“噢,好,我这就去。”马安说,“她刚到吧?”
“刚到。”马玉明说,“你爸爸出车啥时候回来啊?”
“昨儿个打电话说他们已经到广安了,应该快了吧。”马安一边穿着衬衣一边说。
马玉章和王学文出车去广西也该回来的了,马玉明想。
马安坐上小汽车要走的时候庄恬说:“路上慢点!”
马安歪着头说:“抱你的娃!” 车子就从院子里开了出去。
本文已被编辑[毛四]于2005-6-26 9:28:3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简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