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之悲
史书记载: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区区十字,似乎无言而说;
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饮鸠而亡,似乎能说的又有很多。
公元975年,金人的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将他禁锢于此,他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死,无权选择自己的自由,无权选择自己的爱恨,他不仅无权选择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匡复天下,亦无权选择自己作为一个百姓的爱恨情愁,他更无权选择自己是金人的战利品还是他们的阶下囚……
他只有哀叹……只有回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字哀绵的“愁”,足以体现煜的无奈。
煜之悲
他无权选择自己的一切。他无法选择“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梦里不知身是客”,因为金人对他的摧残早已让他无法入梦;他亦无权选择“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因为金人早已禁锢了他的一切;他更无权选择“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做烟罗”……所以他才有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痛楚。
煜之悲
孤独的小院,寂寞的小楼,无奈的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悲情天子”,一个“悲情诗人”,人们乐于用“悲”形容李煜,就在于他的无权选择自己的一切。
煜之悲
公元978年,凤凰折翅。孤独的小院里,煜饮鸠而亡。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一生,因为自始至终无权选择,所以自始至终充满无奈,所以人们自始至终称他的一生——“煜之悲”。
后记:人最悲惨的一生,就是生前无权选择自己的一切。”
——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终不悔
——论辛弃疾之生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20岁时,辛弃疾曾率骑兵2000起兵抗金并且大获全胜。归于南宋后,曾任江西刑狱,江西安抚使等职。为官期间,他不仅重视发展生产,还注重训练军队,显示出超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遂遭到朝廷当权者嫉恨,屡遭贬谪,那年他才30岁!!!
而后的37年,辛弃疾为了自己对国家的信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南宋朝廷,即使付出的再多,他也只有一种态度:终不悔。
虽不在朝为官,但他依然身系天下,系天下安危于一身。宋昭宗仓皇北伐时,他不留下了那首气贯千古的《南乡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婿,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句句气吞山河,向皇帝影射着此时出征的错误性。谁料,昭帝听信谗言,一意孤行,终被金军打败,差点被虏。而可怜的辛弃疾付出如此的代价,换回的只是再一次遭贬。
为了自己对国家的那份信念,他坚定了一个信心:无论付出多少的代价,亦再所不惜。
表面游山玩水的他,依然寄托着自己无尽的忧国之思。
我依稀记得《菩萨蛮》中,他这样写到“郁孤台上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48岁那年,他自己18年付出的代价再次获得回报,二次遭贬。
虽然,此时的他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但依然想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为国效力。
公元1207年,辛弃疾被害而亡,终年67岁。
没有了“不知筋力伤多少,但觉新来懒上床”的叹老忧伤;
没有了“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喜出望外;
没有了“目断秋霄落燕,醉来时响空弦”的因无地用武的苦闷;
换来的只有后人对他可悲的一生,无尽的哀叹,无尽的钦佩。
这也是辛弃疾以自己一生的代价得到的唯一与付出相称的东西,只不过是后世。
自己的一腔信念被后世认可,用那句乾隆皇帝给他的评语做我的结尾:
终不悔!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6-25 22:04:43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6-25 22:20:57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6-25 22:35:2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纯洁百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