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城,风筝已经幻化成一个抽象的符号。
风筝在小城历史上放飞了一两千年,风筝作为城市的名片也已经二十年了,小城最自豪的名字就是风筝都。每到春天柳絮飘飞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风筝就挂满了街头的店铺,样子林林总总的很多,好像有软翅、硬翅、串式、板式等等很多分类,忝为小城人,我对这些实在不是太懂,曾经放过的仅限于蝴蝶、金鱼、八卦、三角等有限的几种,记得小时候几根细竹篾、一两张绵纸扎一只瓦片儿就能欢喜半天,属于贻笑大方的那一类人。
现在巧手工匠已经把风筝的制作水平提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这二十几年和各地的交流对小城的风筝也提供了不少思路,小到盛在火柴盒里的燕儿、蝶,大到据说用卡车才能拉放起来的龙头蜈蚣,各种传统的民间故事都能画在风筝上,小城专门有一家风筝博物馆,那些劲舞的狮子、吐火的飞龙、戏鱼的小猫、许仙游湖、昭君出塞、八仙过海、西施范蠡、王小赶脚、百鸟朝凤、水浒一百单八将等等都是匠人绘制风筝的题材,可以说是穷极工巧。
小城的很多民间工艺因此而发扬光大,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木版年画,画工的深厚功底给风筝增加了不少色彩,而年画的名声也因为风筝的腾飞而扶摇直上,年画的产地杨家埠和杨柳青、桃花坞平起平坐,听名字也都是一些花花绿绿煞是惹人喜欢的地方。看来文化之间都是相互参透、相互促进的,这个良性互动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他的小物件比如说何种丝线、什么样的线圈(小城的人们都叫这个拐子,枣木的最好)都很专业,让专家讲来就要单独开题了,这些暂且不表。
这样想来,小城和风筝的缘分真是得天独厚,天时,有北边无尽的海风,风不用大,三四级就够了,还有春季里晴朗的天空;地利,小城地处平原,有很多平敞宽阔的地方任你挥洒;人和,就是小城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和手工艺水准积淀,还有老商业城市那种玩物、赏物的浓厚氛围,这种氛围有时候有些过分消极,比如在街市上你能看到壮年男子架着鸟笼到处溜达,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小城就着风筝作了很多文章,比较有名的事情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把这个思路已经用成滥觥了。这些年小城的面貌也不断上着新的台阶,对于我等小民,于斯土斯人新风新貌总是欣欣然的,毕竟生活的环境质量有了一个大的提高。由是所见,风筝又不仅仅是一只风筝,它已然是小城的化身了。
它可以是儿童的伙伴,成人的童话,也可以是工艺品、摆件,标志甚至是路灯的图案,喷泉的格式,花坛和立交桥的样子。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它给城市带来许多许多,早就超出了上面这些内容所表述的。在这个小城里,关于风筝的诗歌、文章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所以说起这个话题来,颇有些踌躇,觉得好难下笔。
不过,只要是谈起小城的话题来,谁也绕不过风筝去。其实说真的,当天空里各式各样的风筝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任意徜徉的时候,你不得不说,风筝给你带来的身心的愉悦真是难以言表的。当你手里牵着那一丝银线的时候,就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好心情放飞在天上,自己快乐着,也和别人一起分享。
小城北边是一马平川,一直到海边,北面的风来时浩浩荡荡无所遮蔽,特别是春天里,经常有一手好风在左近伺候着,不时拨弄着你放飞心情的萌动,于是经常有人们在小城里能够找到的空阔地方愉快的来回走和跑动着,比如说在人民广场,为了远远碧空里那一只只轻盈的纸鸢,为了感官的放松,也为了心情的放牧。这个时候,风筝就是你的牧手,替你在蓝天上放牧白云,在远远的云端上,那种开阔和视界,让街市间劳碌不已的人们心里陡然生出无数的羡慕,也让朝九晚五的人们拾得浮生片刻的闲暇,放飞的人也象在云端俯瞰着芸芸众生,有几分超然和洒脱的神仙滋味。
说实话我对风筝的感觉良好更来自于这种貌似的无羁,虽然差强人意的是它还有那一丝银线牵擎着,不能够随心所欲的翻腾。每当这个时候,觉得风筝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只风筝,没有其他,也不是抽象的符号。更多的,我喜欢在广场上看那些因为风筝而快乐而忘形奔跑的孩子们,我很愿意被这种快乐的情绪肆意渲染,童稚是纯真的,天空也是纯真的,这份纯真至少现在看来还没有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浸染,实在是难得。
聊着这个挺难聊的话题,瞥见窗外微风徐弄着树叶在流动,一只纸燕儿悠闲地挂在电线上,漫无目的的晃来晃去,就想如果今天出去放放风筝,也不错。
本文已被编辑[冰雪落樱]于2005-6-20 21:02:4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春寒孤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