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20度13分,中国大陆福建省的海边,有一个叫三沙的小港口。
这就是我的老家,一个比一般的乡镇都大一点,又大不过县城的小镇。镇上有着接近五万的人口,几条看起来还算是干净的公路。海上有上百条船,外加大大小小的岛屿和港口。山上是曾经的古城,现在只剩下残存的一城墙,还有山顶上那个作为见证的暗堡,周围的空地被开辟成登山者的活动区域。
虽然这里是家乡,但并不是最早的。这里是一个移民地,最早在唐朝开始驻军,四百多年前,从闽南,到吴地,还有河洛,陆续迁居来了许多人,所以全镇所用的语言就有好几种。不过由于闽南移民是最早到达这里的居民,所以这里就形成了以闽南语为标准的语言习惯。
儿时总是无法在家呆住,经常在外四处乱窜。常独自一人,走遍小镇的条条巷子。小镇的巷子,就像一条条暗道,看似无路,但只要走到尽头,才会发现一个不起眼的通道在面前。这种巷子,多是石板路面,甚至就是稍微修磨的花岗石地表。小镇盛产花岗石,所以早期民居也多以石屋为主。小镇以一条省道为主,贯穿全镇,向下是海,向上是山。
镇上呆闷了,会约上三五玩伴,或上山登高远眺,或是乘船于近海玩耍。山不高,仅二百余米,但是登顶后,览尽山海之间,放眼海外,海浪阵阵,点点船儿,心中畅快。离镇不远有一个福瑶岛群。期间最大的烽火岛,是曾经的海防前哨。岛的周围是一些渔排,船常行与海上人家之间。如不上岛,只行船绕岛,看着岛上与岛外的风景,会有别样风味。
出门在外多年,偶尔回家,最挂念的就是家乡的小吃。我乃一谗嘴之人,而家乡的海鲜,总能给我以满足。初到福州时,有朋友向我强烈推荐连江的锅边和福州的鱼丸。结果我让朋友失望了。在老家吃的锅边,总有一种奇特的香味,还有一些特色的作料;而最好的鱼丸是用上好的鱼丸用手工制作出来的,那一分力道,不是冰冷的机器可以做到的。除了这些,家乡更多的是流传下来的闽南小吃,也许现在的闽南已经看不到了。理芭果子、糖糕、下南糊,以及那些流传在各家的拿手特色,数不尽数。当然,这些还只是家常小菜,最后上台面的,当然不是这些小吃。小镇靠海自然少不了海鲜,大闸蟹和梭子蟹是免不了的,曾经最好的是野生黄瓜鱼。曾有一段时间,国宴特供的黄瓜鱼,就是从小镇出发运到北京的。
小镇并没有多少历史,更无革命家史。百多年来,只出了个国务院秘书长,再无名人。改革大潮下,各地都忙于大手大脚的发展经济,虽然小镇也在发展,但是它依旧保持着那种古朴。虽然钢筋混凝土已经铺开,却无法阻隔那一种传统的韵味。
-全文完-
▷ 进入漠孤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