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某日,一个落寞的刀客漫不经心的踏入烟雨红尘。“小巷悠曲细长/飘幌的酒旗/慢慢品味着岁月/褪色的痕迹”。在充满不测,艰辛,厮杀,喜悦的茫茫“江湖”,小歇片刻,饮一口酒,抚摸自己的伤痕,籍以坚定明日出行的信念。掠过小巷深处那高高飘扬的酒旗,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如豆的灯光里恍惚。品尝着浊酒,品味着诡异而又绮丽的“江湖”生涯,曾是刀客深深地“意识到/当初离家跨出的那一步/需要付出的就是/一生的孤独”。至此,那楼宇林立,灯红酒绿,疾弛的欲望号街车,这散布着危机和无限可能的城市被诗意地转换:
城市四方林立的高楼
是一道道冰冷峭壁
黄昏的暮色
从街上迎面走来
对视的一瞬间
你清晰的察觉出一种
失足跌入十面埋伏的窘迫 《流 浪 笔 记》
这是现实生活的窘困。在物欲纵横的都市,在利益再分配的运动中,没有准则是唯一的准则。由于经济操作的某个著名的流氓理论所诱发的大规模的道德沦丧,“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观念被奉为生存圭臬。因此,危机丛生,在所难免:
这是一个鸡肋的年代
你有一种脆弱
在一地鸡毛的放荡里
忧郁深深
直到出走的那一刻
脊骨无意间
直立如戟 《流 浪 笔 记》
这人生的竞技场与古代江湖何异。只是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刀光剑影,至此演变为口蜜腹剑罢了:
江湖呵
风云如潮如涌
刀光与剑影
肆意飞扬
快刀 骏马 酒囊
男儿本自重横行
纵马天下
远方的江湖
永远是
一个少年心头燃烧的梦 《刀客的故事》
快意人生。应对艰辛,慷当以慨:“曾是刀客”向我们展现出英雄浪漫主义的壮烈襟怀。在犬儒主义和社会达尔文思想日益泛滥的今天,这种显得不合时宜的生命内在觉醒弥足珍贵。曾几何时,汉语文化底蕴中最珍贵,最壮美的精神或者气质被现代快餐文化无情消解。而对这种精神内涵的执着和薪尽火传的企图,无疑,是堂·吉柯德形象的中国现代翻版,其让人不以为然或嗤之以鼻的尴尬境遇不言而喻。这可在烟雨里严重失衡的点击率中略见一斑:
这将是我最后的对决
宿命的轻啸
如天地尽头的立起的一面旗
在我不甘寂寞的魂灵里
激荡 回旋 《刀客的故事》
这种洋溢着生命激情的悲壮。曾经在春秋战国的天空风起云涌,并且昙花般在中国古代王朝依序开放。在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傲然里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痛楚的是,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中,市民理性以其务实和近利的价值向度轻而易举地将这生命蕴藏着的高贵气质弃之如敞履,并由此用世俗的琐碎平庸和矫情僭越浪漫主义和对生命终极价值的崇高企望。这是浪漫主义的悲哀,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悲哀。由此可见,刀客是孤独的,英雄也是孤独的,就像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越过悲痛欲绝的刀光剑影,向俗世作出昂然的扑击:
充满不可为而为地粉碎自身
执拗的拒绝一切装饰
告别猖狂与颠倒时
同样可以昂首大笑 《关于信念》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愚者见愚,义者见义。而我们又从中窥见了什么?只是这种直白似的硬度,无可避免地伤及了诗歌审美范式的韵味。耐人寻味的是,在展现了刚毅,执拗,奔放的精神向度的同时,他有意或者无意地流露出心底蕴藏的万千柔情,使我们得以窥见男人粗糙的表像下,那隐秘着的温情眷念和渴望认同的内心世界:
前世的烟雨红尘里
我或许就是
那一个木讷的小沙弥
瘦瘦的站在树下
千百次的虔诚祈祷
一身不曾蒙尘的寂寞 《禅语》
随缘的心事,不会在佛祖的弹指间,清澈明了。诗中的灵感显然缘于烟雨红尘某种诗意的邂逅。
假如能够来生再次相逢
请容我慢慢试去明镜上的尘埃
精心装饰我初遇的心情
含笑迎击
你最初那一声清亮的问候 《你还好吗》
“迎击”在这里用得生硬。这是笔法转换过程中的粗糙痕迹。其实很多的美感都产生于距离。在若即若离的触摸和捕捉中,你才能敏感到这种情感意识的微妙律动。滚滚红尘,多少缠绵的爱情故事,又何尝不是流连着遗憾和无奈的千折百回。
以前曾经的琐碎细节
联成一条艰难移动的河
上面悄然积满
松疏的雪花 《雪地上的夜》
在如银的雪夜,细数旧日情感。无论是思念或者淡忘,都有难以言状的痛。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尽管刀客的胸中萦绕百结的柔肠,但他刚劲的笔却流泻不出悱恻的幽思:
如果你今生的故乡
曾是我一百年前
诗酒欢吟的湖畔水乡
那么我的梦里
一定深深浅浅的用诗句
凝眸过你轻盈的忧郁 《心情菩提》
这是一组典型的情感意境游戏,在烟雨红尘俯拾皆是,并且已经或者即将成为烟雨情诗教条。所不同的是强于功底,这里用的装饰音更加精美罢了。我甚至无法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所要抒发的情愫。由此,我们可以反证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不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即使凭借诗歌的精美包装,也将空空如也。
沿着<成语辞典>系列所提供的思维线索。我窥见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充满歧义的古代语境踽踽独行·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在“烟雨红尘”弥散着的精神极度混乱的聒噪里,一阵固执的声音穿过尘世欲望的天空, “曾是刀客”向我们发出理性的告戒:“我们在时光里流浪/ 天地没有终极/诗人/是一柄独行其间的火炬”。诚然,网络的宽容法则消解了从前那种文本诗作发表的门槛,使“百花齐放”这一愿望得已真正的实现。在网络异彩纷呈的v形舞台上,谁都可以引吭高歌,顾盼自雄或顾影自怜。大量的良莠不齐的诗作源源不断的注入,显示出一派诗歌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我无力就这蔚为其观的景象作出价值取向评估,我只想重复:诗歌本身的尺度永远是严格的。在“曾是刀客”的诗作里,我欣喜若狂地感受到一种诗歌承担痛苦的勇气和独立特行的精神:
一口气追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之后
屈原感到了旷世的疲倦
所有大道飞扬的烟尘中
的诗人
开始流离悲凉
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
那位瘦骨棱棱的皇室后裔正是以这种拒绝谄媚而流离失所的悲凉姿态,凸显其卓尔不群的王者气质。遭遇国家中心话语的放逐并不意味心灵的放逐,经过一百七十多个愤懑的追问,在“瓦釜雷鸣”的末日帝国呜咽的河岸,他纵身一跃,将生命的诗性傲然推向悲壮的极致。刀客用他敏锐的目光透过历史的浓雾,竭力找寻散落在丛生的杂草上人文精神露珠:
天地玄黄 一个孤独的身影 走过荒原
某年某月的某一个时刻
你生命的渴望啸音如鼓 激荡回旋 《刀客的故事》
毅然决然的壮烈是一种天性
与生俱来的不容置疑
自高而下
昂然扑击的身姿
尽显出目光尽赤血脉贲张的风流 《飞蛾扑火》
生命是什么?没有尊严的生命又是什么?你可以读不懂他的诗,也可以不喜欢他的诗,但是你不得不面对诗中所包含的来自生命体验的哲学力量的巨大压力。我不想在此就它所对应的那些众多的,看似情真意切的华美诗作作隔靴搔痒的评价。我想说的是,在消解了诗歌发表压力的创作实践中,诗歌应该还存在一种来自诗本身的审美范式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压力。严格来说,诗与好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
透过天际间悲凉如血的沉沉暮色
那双能够洞穿一切的重瞳
依然骜龙昂首
身后嚎叫而来的万马千军
如凶残贪婪的一群鬣狗
扑向中原大地这只末路的最后狮王 《背水一战》
成王败寇。这种农业社会的价值维度一直是中国历史的思维定式。刀客以反叛性的意象结构再次向我们道出尊严的真谛。(有人建议在此绘出虞姬绰约的风姿,借以丰满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形象,我不以为然,诗作者在此想要表达的是对“成王败寇”这一命题形而上的质询。当然,如果换一个角度去写,没有虞姬的凄美风姿,项羽的形象会大打折扣。在这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一股强捍的霸气,一种真正的视死如归,一种维护荣誉和尊严的凛然,由此楚王的形象进而上升到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
寂寥的暗夜
我木讷的面容似乎可有可无
但如果你愿意
我不惜将头掷向天空
在旋飞的咆哮声中
成为你一生中熊熊的太阳 《锥在囊中》
显然,这是刀客在这一选题上的殚心竭虑之作。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的焦躁和不安,他不惜以损伤诗的美学弹性为代价,用一目了然的喻象,终于按捺不住地喊出了心底的渴盼。这是技巧上的败笔,也是思想经过层层铺垫,回旋,递进而直达生命本原意识的痛苦觉醒后的真切呐喊,这种呐喊无法修饰,无法抑制,无法遮掩,只能用最简单的语言甚至音节来表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一种敢于绝望的的浩然勇气,如果它不能导致终极的幸福,那么它至少也能导致某个终极的痛苦。”朱大可如是说。透过“曾是刀客”的诗作,我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股巨大压力。他凭借着浪漫主义的内在生命激情,运用匠心独具的象征和暗示手法,选择一个经过对历史思辨和人生观照的哲学视角,力图通过对于生命本原和终极价值的痛苦思索和体验,来昭显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涵义。这是一次孤独的跋涉,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对此,我拭目以待。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琳静]于2005-6-5 1:33:0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老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