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笑谈“80后”圆月弯弓

发表于-2005年06月01日 上午11:53评论-4条

以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为标志,以酷哥韩寒为领军人物,新世纪伊始,大批“80后”写手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2001年《光明日报》刊出《何以出来这么多少年作者》,引起广泛争论。行至风起云涌的2004,“80后”以高蹈者的姿态昂然挺立于“2004赛季”的聚光灯下,惹起阵阵惊呼。有论者称“80后”写作最近被如此喧嚣地提起,仿佛突然在整个文坛刮起一股飓风,一时间各大文学媒体和文学网站对此都做了专论批评,其声势之浩大,很容易让人想起多年前关于朦胧诗“崛起之后”又逐渐冷却的批评运动。

让我们回顾一番,瞧瞧“80后”是怎样在2004舞台上嚣张地展示其令人目眩神迷的魔鬼身材的: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大篇幅报道了中国几位“80后”作家;

春树连续登上《时代周刊》、《三联周刊》等顶级刊物封面;

《羊城晚报》推出争议多多的“80后实力作家排行榜”;

先锋派旗手马原推出“重金属——80后五虎将”;

“80后”少年批评家酷评《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在紧锣密鼓中闪亮登场;

“80后”重炮手韩寒、郭敬明新著首印皆达数十万册,旧作依然雄居排行榜前列;

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调查: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迅速占到图书市场的10%,而所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所占份额也就10%左右;

2004年末,在《新周刊》联合国内数十家媒体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年度新锐词“评选”中,“80后”赫然位居候选名单之首;

…………

“80后”已成为一个高点击率高票房的关键词,,借助这个关键词,写手们有了保障畅销的闪亮品牌,书商丰收了大把大把的银子,媒体丰收了观众、读者的眼线,批评家丰收了承载职称的论文,可谓多赢!

然而身为当事人的“80后”们不满意这个称号。“80后”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整齐划一的模板性质的标签,看到这个标签人们会想起一个模糊的群像:青春靓丽的面孔,华丽纤美的文字,绮丽忧伤的意绪,颠覆反讽的主题,桀骜不逊的锋芒,落寞无奈的感伤,稚嫩纯情的校园歌谣……

个性模糊了,个体被溶化进了模糊的群像。“80后”们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其实谁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才是创造的,谁也不愿意被归于一个什么群什么类。当偷工减料的批评家为了一己之私的书写方便,强行将这个标签批量生产并强行贴到他们头上时,“80后”愤怒了。当然愤怒的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新贵们,倘在阴暗的角落里大汗淋漓的啃着笔苟延残喘的“后80”们想抢这个标签还抢不到呢。大哥大韩寒说:“"80后"本身就是个故意弄出来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那批人和70年代、60年代那批人根本没多大区别,除了文章比人家写得差点。关于“80后”我只能说,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这让我们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对“先锋”的抗议,朦胧派诗人对“朦胧”的抗议,但坚韧不拔的批评家们还是像法力无边的观世音菩萨那样将这些用起来很方便的紧箍咒紧紧的箍在了他们顽强的脑袋上。历史或许真的是循环往复的,或许不久的将来,原本正是灿烂朝阳年纪的“80后”真的会在过度暴光下枯萎成失血的残照,未等他们老去,“90后”又回如众星拱月般粉墨登场。

提起五四新文学干将人们会记起鲁迅、郭沫若、陈独秀,胡适之;提起先锋派人们会记起马原、苏童、余华、格非;提起朦胧诗人们会记起北岛、食指、舒婷、顾城……若干年后,喧嚣与浮躁已化为尘埃,到了吹尽狂沙只见金的冷静时刻,提起“80后”人们是否会记起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不知他们会不会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娱乐圈那样被时尚的风暴刮得零落成泥碾做尘,而最终应验预言:经过包装后,“80后”写作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这里裹挟着天然的锐气和朝气的时尚成功地令同龄人目眩神迷,投射了心理认同。它更像娱乐圈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时尚的另一面是速朽,而文学旨在探求人性永恒的价值。

“80后”的地位有些尴尬,前辈人总是在赞叹声中夹杂些老气横秋倚老卖老的鄙夷与劝戒,后辈人--如炮制出《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的“后80”们――又时不时射出些带些无厘头色彩的弹药以博几个卖点。“任何一种自由都是另一种安排的开始。一切在未发生前叫未知,在发生后就叫恰好。”未入文坛先入市场的“80后”在造书赚银子开车旅游打官司的百忙之中也会抽出时间对着云遮雾罩的外界摆出些酷酷的姿态。以“残酷青春”闻名遐迩的春树说“我们对理想和目标没什么执著追求。执著不适合我们,速战速决屡败屡战适合我们。”――呵呵很有点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的气魄,而且事实证明她做到了。又说“对未来没有信心,实际情况是对我们没有信心,去他妈的吧,无所谓的嘛。我要证明谁是对的,是这个世界还是我。”――呵呵很有点尼采“如果上帝存在,我也不能容忍我不是上帝”的风度。

车手韩寒宣称“我不看"80后"的东西。我在车队里有时三天三夜不睡觉,哪有工夫管这档子事?”还有“如果大众对一个作家的关注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那这个作家就不用写东西了,去拍mtv也许更合适些。”说得真是精妙而朴实,不愧是写过《三重门》的大哥大。

对于主流文坛的冷漠与排斥,“80后”似乎不屑一顾,他们保持着轻松自如的游戏心态,自我认同“写手”这个称号。“写手”是个很微妙很温馨的词,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让人们觉得读他们的东西就像读自家的东西,不象“作家”“大师”“大家”什么的给人们以威压感、厚重感和高姿态感,无形中让读者在敬畏中喘不过气来。这或许也是青春写手们大大地赚取了市场的一个砝码。“80后”对待缪斯的态度远没有“50后”“60后”“70后”们来得虔诚和投入。靠玩文学赚饱了银子开起了跑车的韩寒大哥大嚣张地宣称“文学决不是我的第一梦想,我的第一梦想是去西藏,第二是去草原,第三是去大兴安岭。文学是第几十,我也算不清。”牛得很!这实在让那些兢兢业业捧着文学饭碗的前辈们寒心乃至于咬牙切齿。倒是喜欢安妮宝贝的“金童”郭敬明憨厚得叫人感动:“其实我将来要过真正平静的生活,干一份平常稳定的工作,找一个人好好地去爱,普普通通地结婚,住在一套普普通通的房子,丢开这种内心流离失所的生活。”有点大彻大悟返朴归真的意思。

到底什么是“80后”?

周洁如说:我父母就生了我一个孩子,我们生下来就是太阳,热热闹闹。

好一个幸福的独生太阳“80后”!

郭敬明说:忧伤是是嵌在心里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

原来是载不动许多愁的“80后”!

韩寒说:我是一块大金子,我要发光的。

哈哈竟是个在金光大道上驾着跑车兜风的“80后“!

本文已被编辑[hugomyson]于2005-6-1 16:41:41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圆月弯弓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Zippo点评:

笑谈“80后”  
          
      笑傲江湖版

  体会多面人生色彩 一个字
            
           “妙”

文章评论共[4]个
wintermorning-评论

很不错的一篇文章,但觉得转至杂文更好适合一些。个人意见,因刚做编辑,还不知如何转到杂文版,所以先放着,等其他编辑来了,再做决定。请理解。
  【hugomyson 回复】:点“修改文章”,选择“文章属性”即可。己转杂文! [2005-6-1 16:41:08]at:2005年06月01日 中午1:56

蓝丁香-评论

每个时代都出各类人才,俺们80后也一样,人才辈出,大好事!at:2005年06月02日 下午4:13

土豆1983-评论

真是后生可“畏”啊!at:2005年06月03日 上午11:33

圆月弯弓-评论

这是至今看了我会汗颜的文章,丢人at:2007年06月05日 下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