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晨韵
清晨,我跨出刚刚洞开的山门,独自站在踏痕深深的红石阶上。面前是一片郁郁的楠木林,空山无人,只有偶尔一两声啼鸟的吟唱。山上雾浓,四周远眺,远处山峦消失在雾中已不复见,山门外石径隐隐约约不知通向何方。近观,轻纱笼罩着参天大树,掩映着千年古刹法王寺的琉璃瓦、红墙、红石柱,伴着幽静,显现出十方丛林的肃穆庄严,弥漫着佛教圣地的神秘禅味。
雾中观景,很写意,微风潮湿,也很写意。人在雾中站一会儿,头发便湿润润的,眼睫毛上都快要挂上露珠了。蓦地,悠悠的钟声从寺内飘出,打破了清晨的静寂,继而又穿过雾障,不知飘到哪儿去了。此情此景,不宜多想心事,特别是多愁善感之人。大有往事如烟似梦,转眼岁月忽忽,所有的人生追寻、失落都随钟声逝去之感叹。于是,眼眶里总会滚动着涩涩的泪,在拈花微笑的观世音面前,极易引发出家念头。有人曾告诉我有如此这般感受。今儿我便特意起个早,也来找找感觉,验证佛缘,看看吾等是否是"合志导群迷了却尘缘无我相,同心开众教藏其舍利与天高"之料。是那料,则定做得道高僧,成天打坐享受人间香火供奉,末了还可到极乐世界随意溜达,岂不美哉快哉。于是,闭目、静心、凝神、学佛子双手合什,静待出家念头降临。没想到脑海里出现的尽皆是菜市场、发奖金、装修房子一类的情景,耳根还隐约传来麻将声,全无洒家穿袈裟、敲木鱼、讲经说法的镜头。看来今生是与佛无缘了。
风儿在树梢上轻轻吹过,树叶上凝聚的露珠掉在草丛中发出沙沙声响,将我从思绪中唤了回来。身上感觉凉意,便慢慢踱回寺内。时值浓春,正是游山季节。守门老太太姓蔡,人称蔡大孃、蔡居士,一大早就忙碌着在山门口摆上了香火摊,忽然想起忘了什么,便又迈着碎步匆匆地进去了。山门内,有一左一右两尊泥塑神像,便是人们常说的哼、哈二将,司门神之职,类似现在的保安。塑像的匠人手艺差,两门神全身比例极不协调,像貌也无特色,还常渎职,听说法王寺已被小偷光顾了好几次。
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烛光闪烁,木鱼梆梆响,间或一两下清脆的钟磬声。众僧及住庙居士还在一本正经地做着朝课。朝暮课诵是佛教僧人早、晚定时必做的功课。课诵即僧人念持经咒、礼拜三宝、梵呗唱赞等法事。早课定时从五更开始。是时,钟声破夜,合众皆起,即行上殿念唱。晚课从日落开始,即日晡之时。是时,则鼓声咚咚,回荡山谷,即所谓晨钟暮鼓。课诵时,大家双手合什,时而站起,时而跪下,都在高声吟唱着。吟经声拖着长长的尾音,似唱似念,什么内容,外人难以听懂,只觉得顺耳,还算好听。我曾问过法王寺主持明仁老和尚,我说:僧人念的啥经,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老和尚问:你知道他们是在念经吗?我说:知道。老和尚说:知道是在念经就已经懂了。但我还是不懂,究竟念的啥呢?
在深山幽谷,在薄薄雾霭的清晨,在婉转的鸟啼和悠悠的钟声中,把一切人世间的烦恼都暂且抛开,自由地呼吸山间无污染的绿色空气,细细地品味欣赏难得一见的禅林晨韵,顺便在阿弥陀佛声中荡涤一番心灵上的尘埃。如果你是红尘世界来的忙里偷闲者,仅此,你便觉得已不虚此行也。
明 仁 轶 事
厢房走廊上,遇法王寺主持明仁老和尚,看样子子是刚刚起床。因年岁已大,老和尚早已半推半就地免了早课之苦,由其弟子和众僧代劳了。招呼寒喧之际,有住庙居士提来热水,服侍老和尚洗涮。明仁主持年已78岁,一干瘦小老头,精通佛教法事,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皆是平日抄写经书练出来的。幼年时因父母双亡,明仁8岁便出家当了小沙弥,后入法王寺佛学院为第一期学僧,读高级班,的确是正宗和尚。解放后法王寺庙产收归国有,众僧被解散,明仁和尚经政府安置在县蔬菜公司所属一家餐馆,负责稀饭、镘头类工作,谓之"白案"。关于"白案"一事,老和尚在和我的言谈中很在乎这点,以示自己虽曾离开寺庙还过俗,但从未杀过生开过油荤,无污点嫌疑。直到退休,老和尚皆一直独身,从未娶妻生子,终守得佛家清白。91年,合江县政府决定重新开放法王寺,全县难以找到其他恰当的人选,明仁老和尚便以唯一正宗大僧和尚之誉称,入主十方从林法王寺,后又入选为泸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于是,重塑佛像全身,添置法器等一应用品,老和尚再略加温习,便摆开了法堂,披上袈裟,敲响木鱼,做起法事来。众人观之,都不得要领,只觉得还像模像样。于是,一时之间,众信徒纷纷叩拜在其门下为弟子者有400余人,大多为中老年妇女,谓之皈依居士。自此,明仁老和尚虽一生无儿无女,但衣食住行,自有弟子奉献,生活起居,也自有人照看。老和尚认为这是几十年守得佛家清白的佛报,更是一心一意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寺庙里,再无他想。
我和明仁主持是老相识、老朋友。我虽不是佛家之人,但因工作关系,为法王寺重新开放跑了不少腿,出了一些力,并力荐明仁主持法王寺宏法大业。因此,老和尚将我列为享受寺庙特殊待遇的客人,可随意进出,任凭高兴住多久就住多久,并给我留有专用客房,任何时候都不对他人开放。我也常到寺庙偷闲,无事时,我们便泡茶闲聊。我说:现在要求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是典型的唯心论,怎么相适应。老和尚说,佛教处处教人改恶从善,遵规守法,用佛法来净化人性,净化社会,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与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我说:和尚不娶妻,哪来小和尚?老和尚说:和尚不娶妻,为降低人口出生率作了贡献。有一次,我请教老和尚,什么是佛教?我知道这是很难说清楚的,至少我说不清楚。老和尚却用手指向山门外。从山门望出去,半山腰的盘山小道上,几个老太太正三步一歇地、气喘吁吁地、艰难地向寺庙蠕动。本来是有人力滑竿可乘的,但老太太们拒绝了,说那样心不诚。这般千辛万苦,可不是为游山玩水来的,仅仅就为了在佛像跟前添几柱香,磕几个头,并把儿孙们孝敬的零花钱放进“功德箱”里。哪份虔诚劲儿,啧啧,没法形容。老和尚说:这就是佛教。老和尚是不可能用政治的、哲学的语言把佛教的内涵概括出来的,哪是专家学者的事。但他确实指出了近两千年来,曾深深地影响过东方民族社会的、文化的、精神思想的佛教现象。从此以后,我也如法炮制,凡有人问我什么是佛教,便叫他们自己去寺庙找答案。
平常日子里,老和尚是很悠闲的,应该说和尚们都很悠闲。但庙会期间,大家都很忙,老和尚更忙。为了沾唯一正宗老和尚的光,许多信徒皆恳求明仁主持亲自为他们做法事,或超度亡灵,或祈祷消灾避难等,法事工钱高些也无妨。重大庙会期间,如四月初八的"佛诞日",明仁老和尚往往一天要主持法事两三场。一场法事下来短的要两个小时左右,长的三四个钟头,以他的年龄来说,真够难为他了。有一次,我旁观之,只见老和尚在法堂正中端坐,在梆梆梆的木鱼声和当当当的钟磬声以及呢呢喃喃的念经声中已然是睡着了。众僧及小沙弥围坐法堂两旁,口中只管念着,手中只管机械地敲打着,大家都装了没看见,因为和尚念经时是可以把眼睛闭上的,以示摒除杂念。下来后,我试探着想提醒他,也想听听他对此有何说法。我说:明仁师,刚才法事上有好一阵子没听见你念经呢。老和尚嘴角微微一丝笑说:念不念皆念,口念口不念,心中皆在念。接着又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是念佛者中的最高境界,不是念佛有年,功行纯熟,是绝对达不到的,所以初出家者万不可如此。明仁主持的最后一句话我十分赞同,要是老和尚的弟子也来了"念不念皆念",一定会被训斥,并且没有信徒愿意要他做法事。
出家人想洒脱、想超然,想淡漠、想看破;信徒们想避地狱、想升极乐,想了今生、还想来世。这是他们的信仰动力。我了解明仁主持,他没有这么多想的,他觉得自己能够风风光光地渡过余生,已经很满足了。
斋饭随笔
斋堂派人来叫吃斋了,就是开饭了。早餐是稀饭伴咸菜、臭豆腐,并无馒头、点心一类的东西。法王寺臭豆腐味道好极了,是兴伦老尼的拿手绝活。上一次,明仁老和尚见我喜欢,便叫斋堂送了我一小罐。带回城里,分送亲朋好友,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我打听在哪里能买到。只可惜法王寺众僧商家意识淡薄,只管做来自家吃,不想批量生产、包装卖钱。稀饭稠稠的,就着咸菜、臭豆腐,不费劲竟吃了两大碗,比在家时超量一倍以上。想起昨天晚上也是吃了两大碗干饭,自己也觉得很惊讶!老和尚说,一则是昨天上山赶路爬坡,饿了;二来是山上的楠竹水馋人,一般人到此都比在家时的胃口好。我觉得老和尚说的有些道理。抬头向后山望去,只见成片的楠竹林以及楠木、彬树,风吹起阵阵林涛声。后山是国有林场和村社集体林场,无住家、无化肥、农药及生活污水污染,寺内用水就是林中渗出的山泉,用管子引来的。水质清澈透凉,略带甜味,胜过城里的桶装“纯净水”。真羡煞人,闭着眼睛幻想了一番能用管子引到我家厨房该多好。
另一种斋饭,平时则轻易不得吃。四月初八的“佛诞日”,是法王寺一年一度的重大庙会活动日。是时,四方信徒、香客纷致沓来,那天的斋饭便与平时不同,要摆“素席”。佛教徒不动荤酒,这是人所共知的。佛家谚云。“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安”,认为自己的饮食教规是合理的,常年茹素,口味清淡,减轻了肠胃负担,减少了“病从口入”,有效地防止了“三高”现代富贵病,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但在世俗的大鱼大肉的强烈诱惑面前,为抵御诱惑、自我调和,便产生了以豆腐、蔬菜等为原料,精心制作成鸡鸭鱼肉等类似荤菜的“全素席”,成为佛门素食文化的又一景观。既然是“席”,当然便凉菜冷盘、蒸、炒、纯、炸、煎一应俱全。其果蔬选料十分讲究,制作精细,全用青油和香油烹调,闻起来芳香扑鼻,吃起来清新爽口,既解馋又能满足现代人对减肥和防病的追求。我有幸曾在不同的寺庙品尝过几次较正宗的"全席素",望着眼前那色、香、味、型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的“大鱼大肉”,我仿佛领悟了佛教饮食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禅机,那就是历史悠久的华夏民族,与虔诚的佛教信仰,和人们心灵深处不愿放弃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都在这一“席”里得到了较为协调的体现。出家僧侣平日清汤寡水久了,每每就盼着聚此一回大餐以解馋。汉地佛教节日多,不知与此有没有关系。据我所知,还有孟兰盆会、佛出家日、佛成道日,以及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普贤、准提、文殊、大势至、地藏、药师等纪念节日。各寺庙则根据当地信众的要求和自身的经济实力择办部分庙会,以维持寺庙香火兴旺。因别具特色,佛教的全素席对好奇的城里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四月初八这天,有不少游人香客其实就是奔此而来的。
还有一样流行于当今社会上的佛教素食也值得一提,那就是“八宝粥”。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奄奄一息时,遇见一个牧女送给他乳糜,吃完后恢复了精力继续修行,终于成道于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在民间俗称“腊八节”。佛教徒在这天用米和红枣等果物熬成粥供佛,俗称“腊八粥”。在社会上流传久了,粥里不断添加了几样东西,便逐渐演变成今天人们所说 的“八宝粥”了。据专家研究,八宝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男女老少皆宜。如今,易拉盖的铝罐八宝粥上了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不知这是否也算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了。
和尚谚云:清清静静谁不爱,爱的是油煎豆腐老咸菜。现在的青年人对这两样不感兴趣。君不见,一些人在歌舞厅吼了半天还不过瘾,还要花高价买“摇头丸”,好让身心片刻不得安宁。对于吃,则更是比谁更“前卫”,猫、狗、猴、蛇、鼠、麻雀……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土中蛰伏的,逮着什么吃什么,更有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难逃厄运的。吃得一班迂腐们在一旁毛骨悚然,哀叹世风日下,自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有吃啥补啥之说。想飞的便要捕食雀鸟。脑子笨的要吃脑花,据说猴脑最佳,但要活吃。阳萎不举的要吃狗鞭、牛鞭、马鞭,据说虎鞭最好,只是虎影难觅。但是,中老年朋友们对这些可都消受不了。宁静以致远,淡泊以安神,轻松肠胃以求恒久,对中老年朋友修身养性才是大有裨益的。
-全文完-
▷ 进入五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