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形容它,却分明能感觉到它透过每一个毛孔浸遍全身的过程。
那是怎样的声音啊!在峨眉山,在地处山底与山腰之间的清音阁,一泓清泉从山上下来,在这里遭遇了幽深的峡谷和嶙峋的岩石,水石相激,水水相荡,便有了这撩人心魂的清涧妙音。
第一次与它相遇,大约在十年前,我已记不起当时是怎样的情境和心绪。时间带走了很多注定要消逝的事物,却无法带走这声音。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一段历史,从青春年少到悄然白头,其间所经历的变幻莫测扑朔迷离让人不得不生出无限唏嘘感叹;但十年来,这里山涧如故,山泉如故,声音依旧。哲人说,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意思是说时间往而不返,万物失而不复吧?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世界上,特别是人的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以驻留。十年后,再次际会,这声音仿佛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刹那间便击穿了时光的隔阂,将散乱在时间里零零碎碎的心魂忽然收拢,让人顿生“返本还源便到家”之感。似乎,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
寻声探看,不可能忽略了那股其势汹汹的山泉。那泉自是在山清流,说它清澈见底也算词不达意,如果扔一枚硬币到谷底,你不仅能清楚地辨别正面反面,还可以欣赏它折射阳光而出的奇光幻彩。我想,水本来的面目应该都是眼前这般模样吧。老子说,上善若水。上善的境界,像水一样澄明无形。他说的水,当属眼前这类在山之泉。至于水于何时何地变混变浊,谁又有暇去思量它呢?
水顺势而下。看那急急忙忙的样子,便能体会到寂寞难耐的心情。雪是沉睡的水。一冬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对于封冻的水,却漫漫无边。夜夜怀想的,恐怕就是融融暖春了。春日载阳,蹁跹而至。休管前程是怎生光景,既然醒来,就要流动,这是本性。
水就这样镇日奔流。如果没有清音阁处的深崖和涧石,它将与路人擦肩而过。上苍垂怜,大概是不忍如此之水无声无息倏然混迹于山下浊流,所以用山与石为它特设了这处天然的共鸣箱。嗡嗡—嗡嗡—嗡嗡,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音律任性而紧凑,音色浑厚而纯正。
最早沉迷于这妙音的,大概是云游的高僧。烟萝石涧,天音颤颤,算得上是修行的好地方。清音阁香火袅袅,梵呗悠悠,佛曲渺渺。不管是有意还是巧合,僧人诵经的声音与清涧妙音相应成趣,恍兮惚兮,不知身在寂寥中。我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这里的和尚已经不念经了,而改成周而复始地播放磁碟。声音里当然就没有由颤抖的厚唇而出的肉感和气韵,毕竟袈裟易穿,红尘难却。还是惟有这清涧妙音,如风过树月行空,懵懵懂懂,无牵无挂,肆无忌惮。
游客慕峨眉山之名,络绎而来。途经此地,即使不在此留宿过夜,也总要稍作停留。那些性情放达之人,索性就只穿了裤衩,逡巡到涧底,借清泉濯足洗尘。我不能肯定,人人都是为这声音所吸引,为这声音而忘情。但是,这声音的确渲染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这样的境地,肯定容易让人流连忘返,忘乎所以。
当我决定登山时,丝毫没有犹豫就把第一个停宿地选定在这里。不能忘怀的,只是声音。其实,这声音真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掩耳倾听,就能听见体内血流的声音。那嗡嗡的鸣响,与清音阁的水声有着惊人的相似。
清涧妙音。妙在能穿透肌肤,潜入脉管,洗心安魂。
-全文完-
▷ 进入君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