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邮,人们总会提起那老掉牙的双黄蛋。这正如汪曾祺老先生说的那样:好像高邮只出双黄蛋。其实,老街小巷也是高邮的一大特色。虽说它无法同北京的胡同那样拥有深远的“胡同文化”,但在我看来,高邮的小巷的确有一种独特的情调。
这天放学,我便决定舍弃宽敞的大街,去体会一下在如网的小巷中左寻右探的感觉。我进的巷子对面是一家招牌已经掉了半边的小百货店,店前面架着两个熏烧摊子;左边是一家饺面铺。扫视了一圈之后,我便一头扎进了小巷。
一进巷子,感觉顿时不一样了。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刺耳的汽车鸣笛声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小巷特有的宁静。昨天夜里飘了一会儿细雨,所以巷子里能让人体会到一丝湿漉漉的舒适感。从潮湿的淡淡的泥土香味中,我总能嗅到浓浓的清香,沿着每条经脉,直抵心底。在小巷里,我贪婪地嗅着这清新的空气和斑驳的墙壁上厚厚的苔藓散发出的绿味儿,觉得惬意极了。就在这惬意之中,我慢慢地穿过了一条又一条小巷,就像穿过了一条又一条时间的长河。
蓦然记起,上小学时,我在放学后总爱和小伙伴们兴致勃勃地兜学校对面的那条巷子。依稀记得,那巷子口有一家包子店,每天清晨店门前蒸笼里的腾腾热气将巷子口笼罩得仿
佛下了雾一样。沿着巷子再往里,走过几家五花八门的杂货铺,眼前便出现了一条小河,河边的老柳树下是个小菜摊子。而今,这儿已被“二期工程”中建起的一幢幢大楼取代。那包子铺已成了一家生意冷淡的美食城,几家杂货铺也成了毫无特色的时装屋。惟有那条小河至今还留着,只是河窄了些,河水浑了些……
我一边骑着车在巷里悠悠地转着,一边听着车抡在松软的泥土上轧过时发出的“嚓嚓”声,不知不觉发现前方好像没有路了。可我仍不死心,继续向前骑,希望来个“柳暗花明
又一村“。直至车轮与墙壁接了个吻才下车。仔细瞧瞧左右,终于确信自己进了死胡同。无奈,只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掉过车头。刚想上车,忽然看见一位大妈边干活儿边用怪怪的目光往我这儿瞟,八成把我当成小偷儿了。也难怪,我那东张西望、探头探脑的样子倒也容易让人怀疑。
出了死胡同,我又在巷中七拐八撞了近半个钟头,总算瞅着了一个出口。骑出去一看,四周的景物竟和进口出奇地相似:对面是一家招牌已经掉了半边的小百货店,店前面架着两个熏烧摊子,惟一不同的是那家饺面铺移到了巷子口的右边……
高邮的巷子真奇!
绕巷的感觉真妙!
在品味到绕巷奇妙的同时,我忽然害怕起来:若是有一天,我又来到这巷子口,发现这曾令我流连忘返的小巷已被一幢幢毫无生气的大楼取代时,这散发着小草绿味儿的小道已被一条平坦的水泥大道遮盖时,感觉会怎么样呢?
2003年1月于百愚斋
本文先后发表于《高邮日报·教育周刊》
《作文与阅读报·高中版》2002年第22期
《新苗》总第42期
《甘雨》2003年第4期,总第36期
-全文完-
▷ 进入羽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