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湾,七十二滩“的楠溪江曲曲折折地在水乡的土地上蜿蜒而过,沿江的一屋一瓦,一草一木,丝丝点点都与楠溪江融在一起,每一处风景都琴书着自己一个动人的故事。泛舟江上,赏两岸美景,体会古意幽情。
孤身站在筏上,远眺青山,近看滩林,若隐若现的景物,使人不知道身在何方。楠溪江的过去和未来就这样随木筏的起伏而在江边沉沉浮浮,起起落落。
那是水墨山水的意境,而踏上岸后感觉的却是满目的古风遗韵。古老的寨门,斑驳的石墙,沧桑的老屋,雄伟的祠堂,淳朴的亭台,无一处掺杂现在的痕迹。
阳光下,寨墙,沟渠,瓦房,天井,小径,石街,处处用鹅卵石铺就,显示着村子与楠溪江世代不解之缘。正是那山与那水造就的环绕中的村落,造就了这山与这水的旌魂。只不过,如今已有些残破不堪,在几处村落看见故宅的废墟,野草,老屋被蛀空的横梁,已不见当初初建的模样。但并不让人觉得有缺憾,反而更有几分历史变迁自然造化的真实韵味。
芙蓉村的司马第是民居中规模较大的,但早已成了一处弃置的园子,在一片修竹之后是残亘断壁与蔓草丛生,荒凉之尽,仅有两座孤零零肃立的青石门框让经过的人稍稍记起当年的高墙环绕的盛景。相比下,陈氏是大宗祠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村子熠熠光辉了。堂中的戏台三向凌空,瞻角飞翘,瞻廊更有精致的雕刻,豪放中不掩别致秀媚。可以想象着宗祠的地位,它就是村子核心所在,如同一本后厚的年谱,承载着村子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的坎坷。宗祠在南方的村子中就是他们的精魂,无论它曾经带给村民的是喜悦,是悲哀,是愤怒,还是酸楚。于是无论世事变幻,人事沧桑,宗祠的功能可能被淡化,但它作为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代表,它总是威严的峙立。
在芙蓉村,可以望见这样的居民:倚山而筑,裸露的梁柱修长纤细,外面是抹着白灰的竹编壁,屋顶是黑色瓦片,卵石搭起的围墙爬着几珠植物,远远的看见有几朵紫色的小花,意趣欹然。主人家的兴致与福气实在让人概菡。
在房顶相接的民宅中穿行,绕过流动的潺潺小溪,豁然开朗时看到黛瓦红圯的芙蓉亭,这儿是村子的中央。楠溪江边许多村落都有这样的歇山小亭,供村人逗留歇息。人多时,这儿就成了村子的重心,闲适的村人就在那兰色的美人靠中睡去,温暖就在有节奏的鼾声中散开。
仓坡村并不比芙蓉村逊色,正对笔架山的砖石长街如笔,”笔“边东西方池如眼,”砚“ 旁5米条石如墨,再以田畴为纸,布局如”文房四宝“。如果有古装的村人经过,谁会怀疑这是宋代的小村,眼前仿佛浮现田头老夫锄地,家中后生苦读的情景。这是村子浓厚的文化积淀。
走出小村,又看见鹅石堆砌的寨墙和墙头覆盖的浓密的蔓草,木头架构的寨门和斑驳的围墙,在夕阳下闪耀。他们隔开了江边的村落,守护着各自的一方水土。楠溪江的暮色将至时,更加迷蒙,不知是夜色还是雾气。或者只是这样隐约的山水间才藏得住这样秀丽而静寂的古村落吧?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5-5-10 13:10:2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Zippo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