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镜头下的真实
黑白电影现在已经很少看了,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几部黑白的影片,到现在就一直看着彩色的影片,直到一次有机会看了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才领略到了黑白片的另一种魅力,对于电影来说,彩色片和黑白片是淡装弄抹总相宜,各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在黑白的镜头下,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自然、真实、质朴。
《偷自行车的人》拍摄于1948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并被评为世界十大经典电影之一。故事的背景是二战刚刚结束,破旧的罗马,百废待新,失业、贫穷、疲惫、饥饿充满了这座“不败之城”。由安东·里奇扮演的的工人安东尼奥,在工作中把自己最重要的,关系着一家生计的自行车给丢了,其实是被和他一样的穷人给偷走了。在他和儿子苦苦寻找没有结果,万般无奈下安东尼奥这个被偷者又去偷别人的自行车,不幸被抓,且当着儿子的面蒙受羞辱。故事就是一个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是一种生活原生态的素描,但是正是这原生态的素描,这种写实主义的风格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安东尼奥丢了自行车很自然地就开始满大街的找,而偷他车子的也是和他一样的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的穷苦人,这些都是现实社会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矛盾,以至于后面安东尼奥在找不回自己的自行车的情况下,为了一家的生计,他也把手伸向了别人的自行车。这一切都没有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大家都可以理解在这样的社会里,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安东尼奥的遭遇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实际,可以理解的。影片在设计安东尼奥与偷车贼的冲突同时也安排了他与儿子的冲突,父亲的喜怒哀乐则完全通过他和儿子的关系紧张与否表现,找到工作时的那种欣喜他同意儿子的任何要求,丢了车后的失落令他忘记儿子在路口的等待,而寻找时的希望与失望又在他的大骂中显露。安东尼奥是个平凡的人,也有七情六欲,所以他到后来自己都觉得对不起儿子时,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孩子的要求,走进了餐馆,当然是因为他因为心情烦躁打了儿子,后来又以为在河里溺水的人是儿子的一种内疚感的回音。这些表现都是一个做父亲的所特有的,影片通过这些矛盾冲突把一个人,一个在社会经济大萧条下穷苦的劳动者的所喜所悲,无奈与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正是电影所要反映出来的,那破旧的平民窟,肮脏的街道,阴暗的房间,焦急等待工作的人群,罗马满大街走动着的瘦弱的穷苦人,这些活生生的画面,都毫无修饰地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展现在观众眼前。生活就是如此,没有虚幻的爱情,没有粉饰的歌舞升平,只有这最真的现实,这灰色的影调更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实的沉重与残酷。“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是的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切中时弊,将镜头对准失业、饥饿、贫困的下层人民,在拍摄上他们更是采用移镜头,实景拍摄,展示自然光线,起用非职业演员,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作品的风格和艺术追求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在注重写实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象征与隐喻运用,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里面,当安东尼奥找到了工作后兴奋地将自己的妻子抱起来让她从一扇开着的窗子里看他现在的工作环境时,那扇开着的窗子突然“砰”地一声关上了,这就预示着刚刚向安东尼奥一家开启的生活大门又要因为自行车被偷而紧紧地关上了。而罗马那错综复杂的街道,正象征着寻找车子重重困难,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观众车子根本不可能找回来,所有的寻找都是白费力气。还有当安东尼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对停在一个僻静处的自行车蠢蠢欲动的时候,他内心激烈的斗争则是通过一运动场内给球赛加油的欢呼声所体现出来,这些乱糟糟的加油声,欢呼声象征着此时主人公复杂痛苦的内心,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透过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我们体味到了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魅力,它的批判性之强,锋芒之逼露,仍如此震撼人心。拨开它纪时风格的表层,不难看到导演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站在最底层人民的立场上,呐喊、呼吁,揭露着社会的黑暗,在描写生活本身这张生动的脸的背后,蕴藏着的是强烈的时代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在这黑白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真实,更多的实在的人生。
-全文完-
▷ 进入秋天的眼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