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得累了、乏了,在蜗居中呆得闷了、烦了,怎么办?到山中支寻一片净地,让大自然汩汩的生命之液抚平伤痕累累的心灵,在禅意的氛围中求得达观、平和的心境——合江县的法王寺正是这样一个好去处。
宋元之际,不知哪位高僧看中了合江县龙挂山系的这块风水宝地,始建法王寺。后来,寺院几经战火洗礼,又几度修复。现在,法王寺外观依然雄伟壮丽,画角雕梁气宇不凡,但寺内僧尼不多,香客寥寥。古寺衬着横亘的大青山,显得十分清寂、肃穆,隐隐透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这倒使法王寺成为真正的出家人修身养性这地。
法王寺雄踞山腰,除寺院建筑、碑铭、塑像可欣赏外,还可以浏览线条柔美、像馒头一样的茶叶山,陡险雄奇、剑龙一般的龙挂山。不过,要是你想静坐沉思的话,最好是在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的时候,独坐在寺院前面的石阶上,这时,落照与古树,古寺交相辉映,石阶上留下古树沉思的影子。披一身清凉羽衣,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想,也可以石像一样漠然,无视周围的一切。
石阶前是一片楠木林,楠木高且直,不知屹立了几百年,目睹了寺院几番兴衰?枝叶繁茂的大树像一把把撑开的绿绒大伞,“伞盖”漏下点点光斑。晚风拂过,光斑闪烁如手指在琴键上跳跃,而那悠扬的蝉鸣,欢快的蛙鼓,正是这“风琴”奏出的乐章吧!蝉鸣林愈静,“蛙”鸣山更幽。在这深沉博大的静中,即便是躁动的灵魂也会变得安宁。退一步海阔天空,你完全摆脱了平凡小事对你的纠缠。林中还有“出家”的多情种——两棵相思树,大约是遁入空门免得为情所累吧?树林之外,斜阳流金溢彩,把附近裸露的土地染得透红,而远山云气蒸腾,明暗交替,构成一幅立体感很强的山水画。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跟随江山学几分旷达吧!
坐在凉沁沁的石头上,人靠着寺,寺靠着山,人与自然就结为一体了!寺院沉洪的晚钟撞击心灵,使人感觉无处不是禅房,佛在心中拈花而笑。这岂是名山名寺所能感受到的?山怕出名,怕拥挤的人群和现代化设施破坏了自然;寺也怕出名,怕蒲团前磕头的人排着长长的队,而僧尼忙着敲钟收钱。出家人并不都具有抵挡红尘扰攘的足够的定力。“天下秀”的峨眉沾了些俗气,“天下幽”的青城山太闹了。名山太容易变质。这方面人与山颇有共通处,你看那不知名的青山,万物生焉,其乐融融,透出清幽、宁静、纯洁;一旦出名,商贾云集,把山打扮得花俚胡俏俗不可耐,失去了真面目、真性情,文化人的精神寓所正遭受破坏,现代文明以速不可挡之势携着尘埃吞没净土。名山名寺有仰慕者的观瞻和谋生者处心积虑的经营,到头来把文化人醉心的精神境界冲淡得一无所有。
依循佛教教义,人生便是无常,人类应该熄灭欲望之火,破除我执,摆脱愚痴,通过行善来获得善的果报。可是,红尘中人宁肯在种种欲望之火中煎熬,何曾肯抽身回头?别看寺院里面香烟袅袅,香客熙熙攘攘,无非乞求福禄寿禧罢了。中国化的佛被香烛熏成了有求必应的神,不是指点人走出迷津,而是助长人们的贪欲,对这样世俗的神,不磕头也罢!
走访山水、寺院,其实是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是在深入生活之后抽身出来静思默想。法王寺的清幽古朴,原汁原味的禅意氛围可以将游客引入某种精神境界,就这一点来说,现在声名不显的法王寺已胜过某些名山大川了。
-全文完-
▷ 进入蓝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