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我飘进了21世纪,反正在我清醒的时候已经是2005年了。21世纪,是一个什么概念?众说风云,“知识大爆炸”“信息科技化”“人才竞争化”“服务一流化”“全球一体化”······一系列的名词都接踵而来,每天我们要做的事太多了,晨练,早餐,学习,上班,还要担心自己在上司面前是否言行举止得体?刚才记过的那份报告是不是可以在员工面前脱口而出?下午5点还要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晚上7点还要看一部刚出产的好莱坞大片;10点半还要和爱人一起去吃夜宵······
要做的事太多了,有些人恐怕还不止这些。是的,时代不同了,我们要做的事也多了,要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残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和能力才能站住脚的。
可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时间对每个人也永远是公平的。就看我们如何去学,如何去做,如何去提高效率。每一个行动本身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每一个行动不是高效就是低效,而每一个低效的劳动都是失败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30~45分钟,这种专注一直持续到90分钟左右,就会出现疲劳;以此相对应的儿童也最多能专注40分钟左右。因此现在大学院校的一节课普遍是90分钟,而小学的一节课是45分钟。而在成人与儿童专注的前15分钟都是一个黄金段,任何人都会对他刚做的第一件事时,保持一颗自信,热诚的心态去面对。而在此阶段内做事的效率也是最高的,尤其是对脑力劳动者。
从这个结论的知,我们在做的事的时候,最好把要做的事列出来,第一件事坚持15分钟后,再接着做第二件事,每件事都坚持15分钟热度。这样下来,我们一天会有多少个15分钟,能做多少件事,而且效率又高。
当然这只是偏向于我们不怎么喜欢做的事而言,如果是你很喜欢做的事,时间可以延长一些,但一定要学会换着做别的事,不要做一夜网虫,那样既伤害身体,又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说到这里,你一定会明白为什么你的大学老师每天以同一种方式滔滔不绝的讲90分钟的课,而你却非常反感;上司分给你的任务,你做了半天才做好,而别人只用了少许一会······
不要抱怨命运与客观条件的不公,社会和现实不相信眼泪,它只认准能力与实力。我们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做事,学会调节自己,把握自己。
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永远要自信,我们完全有能力胜任自己的工作,我们完全有能力以15分钟的热度去挑战21世纪!
-全文完-
▷ 进入秒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