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播种希望的沃土wqfp8

发表于-2005年04月26日 下午5:05评论-1条

播种希望的沃土

——走近温十五中教师

伟人的名字是一面旗帜,英雄的名字是一座丰碑,一群平凡但不平淡的教师名字。虽然没有那么鲜艳,却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题记

当永强还没与龙湾合并时,我对温十五中知之甚少。后来,永强与龙湾合并,成立新龙湾之时,对温十五中也知之不多,但2001年高考的一声霹雳,惊动浙南大地——温十五中学生林赛华同学以696分夺得2001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成为温州市获此殊荣第一人。同时也惊醒了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我,脑海中开始有了温十五中这个名字,开始有了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想法。第一次迈进这个陌生的校门是在2004年下半年,温十五中邀请文学名家来学校讲座,这是该校的一项传统。这次来讲座的是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等专家。可惜的是,这次的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要识“庐山真面目”的想法愈发强烈。今年的浙南大地又传诵着一个英雄人物的名字——方崇安,温州市首位援藏教师。凑巧的是方崇安又来自于温十五中,这又使得我对温十五中的渴望了解更加强烈。恰巧区文联要我去采访一下温十五中教师,天赐良缘。当我第二次迈进这既陌生又熟悉的校门后,就被这里的教师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个光荣的集体,一个精诚团结的集体,一个默默奉献的集体,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以独特的风格,个性的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祖国栋梁。

这支队伍以敬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家长的赞赏。

这支队伍以高尚的师德、质朴的爱心,博得了一位又一位社会人士由衷的肯定……。

他们中间有温州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也有温州市师德标兵;有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也有全国优秀教师……。

他们的事迹被学生敬佩着,被家长传播着,被新闻媒体报道着,但他们一如既往地默默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播种一片春天,洒下一片芳香……。

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是,让我们干叶的工作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的”。当一些人在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中呐喊,疾呼时,一群平凡的教师正默默地坚韧地用他(她)们并不起眼的绿叶成就花的绚丽,果的辉煌。

对待事业,温十五中教师执著追求,倾其心血;对待学生,温十五中教师倾心付出,真心爱护。

他,李荣强。个子不高但名声赫赫。龙湾区青联副主[xi];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即温州市科技带头人)“培养对象”,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李老师具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能深入浅出、并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擅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李老师教学基本素质好、教法灵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同时他又是一位既善于教书育人又擅长研究探索的全面型教师。注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撰写的论文有三十多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其中市一等奖以上共12篇。他所研究的微型化学实验课题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并作演讲。如曾应邀赴香港在首届“国际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上作演讲。应iupac第17届国际化学教育大会的邀请,赴北京出席会议并作演讲。他还将应邀于2005年8月12-20日出席iupac第40届世界化学大会,并将作演讲。

李老师的先进事迹曾先后在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他,张宗远。中共党员,浙江省优秀教师,一个充满幽默、个性和激情的政治教师。他潜心教学,勇于教改,在教学实践中,以扎实、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的魅力,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教艺,雄辩的口才,塑造起颇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爱戴和好评。十年来,他经常承担许多校内外示范课、公开课的任务和地区示范课、观摩课的任务。一次次的重压,一回回的磨练,使他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成绩连续四年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到30%以上。

他执著教研,勤于笔耕,教研成果颇丰。他深知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在九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学与科研齐飞。他撰写的论文共获全国一等奖1篇,省三等奖1篇,市一等奖2篇,市二等奖2篇。2004年,成了他的丰收年。他戏称为“三省”——他个人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论文获浙江省一等奖;他指导的学生获浙江省政治小论文一等奖。

她,陈丽闽。浙江省劳动模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十年来她多次跨级段教学,超负荷工作,喉部声带长了息肉,长期患慢性咽炎,声音经常嘶哑,医生建议改行,未能阻止她迈向三尺讲台的坚定步伐。腰椎间盘突出,痛得直不起身,未能动摇她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家里有父母、婆婆,年迈多病要照顾,尤其是去年老父亲身患癌症,住院、手术、去逝,她既尽心照顾老人,还坚持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所教班级语文期末市里联考,成绩仍获年级段里第一。她总是默默奉献,以身作则,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因而多次被评为绞级先进教师,并被评为市“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女教职工。

陈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二年,她所带的班级以班风正、学风浓著称。她非常重视德育,认为充人先要育德,才能有春风化雨的结果。用各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她曾先后带领各届学生到瑶溪上河滨、雄心村,蒲州上江,杨府山下敬老院等地帮助孤寡老人解决困难,融思想教育于日常活动中。

她爱生如子,善于找准学生闪光点,以情感人促成长。如2002届董博、黄丽斯同学入学成绩较差,学习信心不足。董博同学还因打架被警告处分。陈丽闽老师对症下药,多次耐心谈话、家访,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顾虑。她指导黄丽斯同学参加作文比赛并获奖,董博同学在电脑等课程中成绩突出。班里女同学姜晓严重痛经,每月例假痛得呕吐、脸色苍白,因其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寄住在亲戚家里,陈丽闽老师就亲自带其到三医就诊,并帮垫付药费。班里来了移民同学,陈丽闽老师就嘘寒问暧,关怀备至,帮助解决困难。平时她还坚持每学期到每个学生家上门家访至少一次,与家长交流反馈学生情况。坚持每学期末奖成绩报告单送到家长手中,哪怕是烈日当头,还是年三十即到,也要将每一份送到。所带的七届毕业班升学率、本科率、重点率连年上升,所带的班级多届被评为市文明班级,所带班级团支部多次获市、区先进团支部称号。陈丽闽老师也于2000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纪录她先进事迹的电视专题片《爱生如子——记市优秀班主任陈丽闽教师》在温州有线电视台播出。

她,张冬华。优秀班主任。她注重赏识教育,“跟你们在一起真好”成了她与学生间的口头禅。她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感动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紧紧地偎在她的身旁。她带领高二(4)班是一个拥有56名成员的优秀班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大家感受着兄弟姐妹般的亲情,也得到了良师益友般的鼓励;在这个集体里,班级干部以身作则,班级成员响应号召,大家和睦相处;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热量,为这个集体增光添彩。“高二(4)班,我们的至爱,我们的骄傲!”——这是高二(4)班全体同学共同的心声。她制定班级目标、狠抓班风建设、重视班委建设、重视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重视学风建设。她作班主任信奉一句格言:如果学生是小鱼,她就要把班集体变成广阔的大海,任其遨游;如果学生是小鸟,她就要把班集体变成湛蓝的天空,任其翱翔!

胡锡标、陈良、魏万中、赵万泉、王旭海、柳松珍、俞林丽、郑晓林、杨仁宽、郎向阳、蓝鹏云、史一洁、姜青云、林显东、吴芳、吴国伟、陈奕华、夏建军、翁佩佩、王少莲等优秀教师。为了事业。他(她)们已不记得备过多少次课,打过多少个对和错,用坏了多少只蓝笔和红笔;为了事业,他们曾多少次一大早啃着面包和馒头,甚至不吃早餐就匆匆来到学校又有多少个长夜孤灯,把自己独自关在房中备课、改作业;为了事业,谁又能记得温十五中多少位教师有多少次强忍病痛,依然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回家都拖着疲惫的脚步,甚至回家一头倒在床上。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选择了教师,就把背影留给了黑板,青春因师爱而美丽,青春以粉笔而夺目,青春更因价值而壮美。

为了教书育人,温十五中的老师把青春大把大把地洒给了教育,洒给了学生。

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明白,他(她)们这么辛苦地工作,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没有喝彩,到底图个啥?

他(她)们不图啥。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教师的人生是无人喝彩的人生,没有掌声,没有鲜花。

因为,温十五中教师仅仅懂得:对于他(她)们这些平凡的生命,能否赢得别人的喝彩并不重要,只要在自己生存与生活的环境里,大部分学生容纳你、接受你、小部分学生能善待你、喜欢你,有几个人能牵挂你、真爱你,便是一生的幸福了。

“黎明不是因鸡鸣才到来,鲜花也不是因人们赞美才芬芳,我们更不是因别人喝彩而教书育人。无人喝彩,我们依然昂扬向前;没有掌声,我们一样虔诚地歌唱;没有鲜花,我们一样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温十五中的教师如是说。

这,就是温十五中教师的风格,一种平凡又不平凡的风格。

温十五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隽永的故事。

一个故事就是一首诗、一支歌。

我们感动着感动的诗,感动的歌。

从这里先后走出了龙湾区常务副区长诸松华、永兴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源源、龙湾区教育局局长林崇国、副局长王学朝等干部20多位;永中中学校长蔡朝晖、温二十中校长章明璋等校长十来人;温州市第四中学林岚、龙湾中学陈茜茜等浙江省教坛新秀多人;温二十中薛晓华温州市模范班主任等。

这里成了名副其实播种希望的沃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wqfp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redyfeng
文章评论共[1]个
杏花江南-评论

你写得不错,可是我不太喜欢此类文章,因为它文学色彩不浓。这是不是报告文学?我不太懂。:)at:2005年04月27日 晚上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