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的老上海景观分享之乔家路,瞬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引我注意的是一个长得类似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的建筑,不怕您笑话,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是我是第一次见这类似的建筑。
根据介绍,我才知道这是矗立在上海小南门的警钟楼。再继续看在乔家路附近的上海经典的老建筑,诸如“最乐堂”、“梓园”等地,我就邀好友慧慧一同前往,来一次实地考察。一路上,我们还憧憬着看到别致的各式建筑,徜徉在浓郁的老上海的气息。我们交谈着,期待着,一出地铁站,没走几步,我们就看到硕大的高大的塔,往后面退,我们才意识到这就是警钟楼。
据说,清末明初的上海老城厢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为防止火灾。1909年,上海救火联会召开会议,决定建造钟楼,起到瞭望作用,一旦发现火情,可以及时赶到处理。到1910年,钟楼落成。楼高35.2米,6层,钢筋混泥土结构,是当时上海城内最高建筑。楼内有铜钟。一旦发生火情,先敲击25响,稍作停顿后,再以敲击次数来代表火灾所在区域。如今你能清晰地看到旁边的救火会的牌子在旁边眺望着这座塔。
当你走进警钟楼,看到低下的树伸展出的葱绿色的叶子围绕着塔,衬得塔年轻了几岁!当你感叹着法国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建筑,殊不知在老上海,早就有了类似的优秀的建筑!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呢?
当你了解了这座塔的由来,是不是会觉得当时的人们的先见之明以及生活智慧呢?俗话说,文化之大,无所不包。我认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它虽然不会主动地“说话”,但是你能从它的建筑风格、结构、用途等方面去诠释它,里面包含着人们的生存需要和生活智慧。
浏览到这里,或许你认为警钟楼的历史意义就止步于此,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据资料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其美在上海决定起义相应。11月3日,就以小南门钟声为信号,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义。小南门警钟楼也由此成为辛亥革命在沪遗址之一。
再往乔家路走,我看到的是一个老阿姨正在荡马桶。老式的街区狭小,地面到处都是垃圾和脏水,令人心里一阵打寒颤。当我们走到一个菜市场附近,在人声鼎沸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看到“徐光启故居”。来过上海,肯定知道上海的徐汇区,据说就是徐光启的子嗣长期居住,后来形成的。徐光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通过传教士把西方只是和思想带入中国,将中国在农学、天文学、数学、军事思想等领域提升到新的高度。最为让人称道的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四年(1606年)他开始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译完毕并刻印刊行。除此之外,徐光启回到上海,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编撰而成后来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住的楼房原有上下各9间,故称“九间楼”,清军南下的时候,因为炮火,现在只剩下现在的房子了。当你看着门外挂着衣服,停着自行车,你很难想象这就是徐光启的旧宅!我的心看到此景,心里既难受又无奈。
从光启南路走出来,我们顺着走,来到一栋红色的砖木结构的屋子,我示意慧慧停下来,我先用手机对着拍了一张。在墙的侧面,看到了“最乐堂遗址”的字样。据记载;明嘉靖44年(1565年)进士乔一琦将军的故居就在乔家浜药局弄口。最乐堂是明朝修建的,由于战乱,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我们还是来看乔一琦将军的英雄事迹;乔少年时就行侠仗义,文武双全,武艺高强。33岁中武举人。万历46年(1618年)在抚顺抗后金(即努尔哈赤进攻抚顺大战,后金取得征讨明朝的第一大胜,史册上有记载)时任游击将军,激战中坠崖而亡。到乾隆2年时乔的侄孙乔光烈还在这里居住,乾隆44年(1775年)清廷赐溢忠烈,入祠宗义祠,这就是最乐堂的来历。
无独有偶,药王庙如今也只剩下一块招牌了。据当地的人说,曾经药王庙,供着药王,供后人烧香的,可后来拆了,改建成民宅了。当我们为很多古迹荡然无存扼腕叹息的时候,我们走到了梓园。据介绍,梓园,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当时人称此地一带为“乔家浜”(现名“乔家路”)。后园归郁氏,易名为借园。富商郁氏家藏有数十万卷书,标榜书香门第。郁松年出资刊印《宜稼堂丛书》,名闻遐迩。此园又名宜稼堂。
幼时家贫的王一亭,13岁当学徒,曾在广方言馆学外语。又向任伯年学画,后来发迹。1907 年,王一亭以较高价钱买下了郁氏宜稼堂主的祖居及部分花园,园中有棵古梓树,因此更名为梓园,门额园名由画友吴昌硕题书。王一亭与吴昌硕被誉为清末民初画坛“海上双璧”。
“八一三”事变后,日寇企图利用名人声望,派汉奸找到王一亭,当面演示真枪实弹百发百中伎俩,面对生命威胁,王一亭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为虎作伥”。王一亭随后避居他处。日伪便侵入梓园胡作非为,王一亭闻讯,毅然离沪,转道香港;途中患病,滞留港地 。1938 年病重返沪去世。如今梓园下面到处贴着小广告,挂着衣服,很难再看到当初的模样,只能从依稀的圆形的拱门,窗户旁柱子的精美的葡萄的浮雕里窥见一斑。
最后,我们来到的是古银杏树。我们远远地久看到一棵古树被一个支架固定,外面的铁栅栏像一个个背着枪的哨兵一样保护着这棵树,你就能隐约地感觉到这棵树有多珍贵。根据旁边的牌子显示,这棵树大约有七百多年。据说,当地很多人迷信这棵树,在这边烧香,试图向神灵祈求。为了保护这棵树不被破坏,才围起了栅栏。阳光下,这棵树歪斜着,而上面的叶子依然嫩绿,散发着春的气息。
我想,我们可能路过很多景色,或许我们本身就成为别人眼中的景色。遇见,便是一种缘分。我们能得见七百年前的古银杏树,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苍翠和挺拔,这是我们的福气!同样地,我们能走在乔家路,看着这些历史的残垣,也是我们的荣幸!毕竟,“亡羊补养,未为晚矣”!怕就怕,我们知道历史人文景观的重要,而迟迟不去行动,任由他肆意地破坏,最后连一块像样的招牌都没啦!
(本文参考网上介绍)
-全文完-
▷ 进入隔水望伊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