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知己知彼和手忙脚乱
吉田松阴有一个忠实的学生,名叫高杉晋作。这人被伊藤博文评价为“动如雷电、发如风雨,使众目骇然,无能够正视者。”他和他的老师吉田松阴一样,也是明治维新的先驱。
1862年,高杉晋作派往中国。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chao]中,但在少数英法军队面前遭到惨败。在高杉晋作的眼里,中国的风貌已荡然无存:津港里面外国商船穿梭竞逐,市街上外国商馆鳞次栉比,一队队水兵从军舰上下来执行任务,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只对外国人免费开放……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作家雪珥在一篇文章中讲过高杉晋作的一个细节:高杉晋作在上海书摊买书,问有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书店老板说不知道此人此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写好后,在中国无人问津,而在日本却反倒成了畅销书。书店店主拿出了一堆怎么应对科举考试的书给他。高杉晋作又要买抗英名将陈化成、林则徐的书,都没有。高杉后来在日记中深为感慨中国人的思想和中华的正道相差太远,中国知识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实学。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还是在同一篇文章中,雪珥讲到了日本对中国了解的程度:“日本著名记者岸田吟香在上海和汉口开设了“乐善堂”,这既是药房,也是出版社。最早有关西方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书籍,几乎都是乐善堂翻译印刷成中文,并在中国以极便宜的价格售卖,以便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乐善堂成为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间谍的总部。当时日本政府非常穷,根本没钱为间谍们提供任何经费,所有的经费几乎全是岸田吟香赞助的。”
“这个日本间谍群,平均年龄只有19岁,甲午战争前平均在中国都待了三年左右。中国人的辫子要留很多年才比较像,这些日本间谍多把头发剃光,说自己是和尚;国语官话说不利落,就说自己是福建人。为了配合征服中国,他们到全国各地侦查,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边地,有的打扮成乞丐,沿途乞讨,一是节省经费,二是近距离观察民情,很多人九死一生。他们的工作也做得极为详尽:从渤海一直到山东下来的海岸线,他们撑着小渔船,打扮成中国渔民,硬是用铅垂线测量个遍,画了海图。他们的情报,详细到每个村庄有多少人、几口水井,都清清楚楚。后来日本军队打进来时,参谋人员手上都拿着间谍们提供的精密情报。甲午战争,日本如果没有间谍,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三名间谍还受到明治天皇的亲自接见,这在世界间谍史上都很罕见,之前从未有如此公开的表彰间谍的行为,日本开创了先例。”
战术上输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输在战略上。战略上输掉,战争未始,胜负已分。
日本战时大本营早就制定了海陆统筹兼顾的作战方案,每一步都进退有据。在他们的计划中,海军先出其不意给清政府沉重一击,然后在中国开阔的直隶平原集结优势兵力打败清军主力,压迫清朝屈服。为妥善计,日本反复考量,最终制定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牵制清军;海军则伺机突袭中国海军主力,快速夺取制海权。日本也顾忌北洋水师的实力,所以还有一个备份方案:如海上决战胜负难定,就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日本人真是怀着最后一赌的心态,连最坏的打算都做好了。
在中国,大家乱糟糟一团。统治集团内部有喊主战的、有喊主和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相互扯淡,别说统筹全局的战略,到头来连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都没有。等到硝烟四起,又把乞求的目光投向寄俄、英等国的“调停”,“调停”无望,才手忙脚乱地仓促宣战。
-全文完-
▷ 进入前街老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