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光阴]皓首回眸第四章5,6荒村一叟

发表于-2014年04月08日 上午10:07评论-6条

第四章:“少年不识愁滋味”

5

1955年秋天,我和庄上的四、五个同学一起升入大顾庄高级小学,十五岁的哥哥上完初小后便成为家中正式的劳动力。这时候,村中已经开始组织互助组,但田还是各家自己种,不过是把十几户人家组织起来忙时相互伴工。哥哥个子长得比我稍高一些,已经会做不少农活。我上高小的时候,每逢周日也要下田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大顾庄是在我们庄子东面的一个大庄子,距离我们庄子有三里多路,那个完小办得最早,周边的五、六个小庄子都没有高小,都集中在那里上五、六年级。尽管如此,五、六年级也只是各开了一个班,可见那时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是非常低的。学校规模很大,有一至六年级六个班二百多个学生,有十多个老师,除了有较为整洁的教室,还有操场和礼堂。教学也是很正规的,从五年级开始,除了语文、算术,还开设了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等副课。学校没有宿舍和食堂,外庄的学生全部是走读。因为中午要回家吃饭,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走两个来回。我们走的全是田间小路,路上要经过两座小木桥,还要过我们庄子东面的一条大河,大河上有一条两边系着粗草绳的小渡船,没有摆渡的人,要过河必须自己拉绳。小渡船是一条两头一般齐的方形木船,因为年久失修,为了堵住船底缝口漏水,船底上便堆着许多湿黄泥,为了不让船仓中的水把鞋子弄潮,还要放几块砖头搁脚,有时候船上的积水多了,会漫过砖头,过河的人就要用船上备着的一块蚌壳把水舀出去。回家吃饭或者是晚上放学的时候,我们庄上的四、五个学生都是一起走,谁也不肯等到第二趟过河,都争先恐后地一齐登上小渡船,有时候河面上有较大的风,加上我们在船上嬉闹,沉船溺水的事常有发生,好在我们都是“水鸭子”,只当下河洗一次澡。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渡船在大河中心沉下去了,那天刮着很大的北风,我们在船上都没有嬉闹,大家都小心翼翼地互相搀扶着蹲在船仓中,可是船到了河心却被风浪打沉了,等到我们游到岸边,奔回家中时,外面的棉衣都结了冰。听父亲说:这条大河以前是有一座木桥的,庄上人叫东大桥,1946年,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和当时的溱潼县独立团在这里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那年11月4日,溱潼县县政府和独立团的一个连正好驻在我们庄上,国民党的正规部队从庄西边进攻,独立团负责阻击敌人,掩护县政府的人员转移。因为人太多,大桥又年久失修,桥就被挤倒了,淹死了不少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独立团的连长季平也在战斗中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连长,以后我们这个小乡(由周边四、五个庄子组成,不包括大顾庄)就叫季平乡。现在谢家村已经和西边的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村,村名仍叫季平村。东大桥也从此没有修复过,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河上建造了一座水泥桥。

我在大顾小学读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姓薛,叫薛世枫,是兴化县城里的女教师,她戴着一付度数很深的近视眼镜,态度很严肃,教学非常认真。上课的时候她说的是兴化城里人的口音,软绵绵的,倒也悦耳动听。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她三十多岁却还没有结婚。班主任负责教语文,以后跟班到六年级,仍然是教语文,由于我的语文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作文又写得特别好,就成了她两年中的得意门生。那里候,两个星期写一篇作文,第一个星期是布置要写的作文题目,并作一些辅导。第二个星期的作文课主要是讲评上星期布置的作文,我写的作文十有八九会成为讲评课上的范文。我的作文水平主要来自儿时就打下的基础,听过或读过的那些旧小说、唱本中的才子隹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对我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随着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我又不加选择地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就连在路上拾到的一角旧报纸,也要在厕所里看一遍再当手纸。上六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粗读了一遍,还读了不少的长篇武侠小说。冬天晚上昏暗的油灯和夏夜皎洁的月光都曾经是我读书的伴侣。在学校里又能有机会接触到“儿童文学”之类的现代文学读物,也能模仿着写一些押韵的顺口溜之类的所谓“新诗”,然后被选中贴到班级的墙报栏上。那时曾经幻想过将来要当作家。

读六年级的时候,我的个子已接近一米七,已经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大小伙子了。这一年在学校里迷上了打篮球,经常在放学后打一场篮球才回家,母亲为我用手工做的布鞋,穿不了几天就露出了脚趾头。那一年村里已经成立了高级合作社。快毕业的时候,父亲同意我考初中,他说:只要能考上就让我去上。那时候兴化的东部只有竹泓镇有一所初级中学,兴化城里有省立兴化中学,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允许报考这两所学校。大多数想升学的学生都报考了竹泓中学,非常自负的我却报考了兴化中学。由于报考那所学校就要到那所学校参加考试,于是我便和十多个同学一起第一次走进兴化城。去的时候是乘的客班轮船,有一个老师带队。学校统一安排食宿。考的时候自我感觉还不错,但结果是那一年大顾小学被剃了光头,报考竹泓中学的学生也是颗粒无收。后来才知道那一年考生成倍增加,学校却没有扩班。后来直到1959年大顾庄开办了初级中学,小学升初中的紧张状况才得到缓解。

6

名落孙山后,我便老老实实地回家当起了农民。前一年秋天,虚龄十七岁的哥哥就结了婚,嫂子那年才十六岁,她是母亲娘家庄上的人,是舅母(续弦)介绍的,姓张,叫扣娥头。高挑的个子,人长得很单薄。她幼年丧父,继父是个木匠。哥哥的婚礼办得并不铺张,那时我们家的经济实力已经讲不起排场了,但还是雇了一顶花轿,没有请吹打。婚礼的形式是新旧结合,新郎倌的服装并不像早先那样穿长袍戴礼帽,只是在中山装的上袋中插了一枝钢笔,佩一朵红花。娶亲的船进庄的时候我却躲到了外面,因为事前听老人们说:嫂子进门时小叔子要顶马桶盍,后来才知道那是开的一个玩笑,新娘子的马桶会有亲戚中的表兄弟们抢着端的,因为端马桶的人可以得到一个红包。

哥哥结婚后,原先我和哥哥两个人睡的床就让给我一个人睡,晚上在油灯下看书就更方便了,有一次,借到了一部武侠小说,书名叫“七剑十三侠”,那本书比“三国演义”还厚,足足地让我过一个多月的书瘾。记得那部书中还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女采花贼,使我因此得到了一些性启蒙的知识。有时候晚上也在庄上疯玩,玩的花样也与小时候不同,那时候,庄子河南和河北的大孩子们经常发生“战争”,我有一个在兴化中学读初中的堂兄,放署假的时候他就是“南北战争”中我们北方的首领,我负责制造和保管“武器”,削得光滑一点的木棒就叫“狼牙棒”,把竹片用绳子穿起来就叫“竹节鞭”,创意都是来自武侠小说。年纪小一些的孩子白天就采集“子弹”,所谓“子弹”就是青楝树果子,每人都要爬上树采集一大书包,以保证晚上开战时有足够的“弹药”。不过每次战争大都是我们这一方失败, 因为河南的人比我们多,年龄也比我们大。白天,农业社里派给我们的农活并不重,都是我们这些“半劳力”做得动的轻活。

那年秋天,气候特别干旱,种麦的时候要先在田里窨一次水,那时还没有用机器抽水,全靠人工“踏车”从河里翻水。四个人踏的一副水车,需要八个人轮换,一天下来也只能窨四、五亩田,劳力非常紧张。后来队里就从我们这班小伙、姑娘中挑选了八个人,组成一个踏车的班子,每天早晨,由老农民为我们把水车安装、调试好,这个过程那时叫“支车”。水车是六、七米长的木槽,叫“槽桶”。里面装着木制的链条,叫“鹤子”,每一节鹤子上都穿夹着一块长方形的小木板,叫“弗板”,当上面的转轴拨动链条向上移动时,河里的水就在槽桶里被刮带上来,河里的水位越低,提水的高度就越高,水车安放的角度也越大,踏车的人就越费力。这种提水方法还不能算是最古老的,更原始的方法就是用长柄水舀子舀水,不过那种方法是不可能用来浇灌大面积土地的。据说:这种用水车提水的技术,是我们的祖先从江南迁居过来时带过来的,儿时在江南看到的是用牛拉的水车,就像北方用牲口推碾子那样,黄牛拉着大盘转,大盘下面的木质齿轮带动槽桶里的木链向上移动。上面大都盖着圆形的草棚,富裕人家的牛车棚是盖的瓦。“踏车”一种既要体力又要技术的农活,踏车的人两只手扶着车栏棒,两只脚不停地在转动的车轴上走步,还要均匀地用力向下踩,以保证车轴匀速地转动。踩得不稳就要“吊田鸡”(两脚脱空,人用手吊在车栏棒上)。一整天踏下来,晚上回家能吃七、八碗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荒村一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都市猴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都市猴点评:

就让我们继续跟着作者的思绪,去感受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融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中去吧。
祝福作者,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6]个
罗军琳-评论

随时随地,都有无数的惊喜在等着你。吃一粒糖,告诉自己生活是甜的(:046)at:2014年04月08日 下午5:40

荒村一叟-回复感谢关注,问罗编好。 at:2014年04月08日 晚上7:06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4年04月09日 晚上8:35

荒村一叟-回复谢谢老师关注,晚上好。 at:2014年04月09日 晚上8:55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4年04月09日 晚上8:56

荒村一叟-回复谢文编关注。 at:2014年04月10日 上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