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刻骨:1894(之三)前街老谢

发表于-2014年04月07日 晚上9:22评论-2条

三、咸丰帝开了个头就走了

对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改革状况、社会状况,清政府雇佣过的一个英国雇员——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赫德——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洋务运动就是中国的一次“忽然跳起”。

这次让大清帝国回光返照的运动发始于咸丰帝。

爱新觉罗·奕詝变成咸丰帝的时候还是个二十岁的小青年,这个小青年眼看得列强如虎狼围困,也有奋发的热情,他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似乎值得国人期待。可惜时局不捧场,不是太平军闹乱子,就是英法俄美搞敲诈,弄得他特别烦心。

关键是,作为一国之君,小格局、小意志、小聪明是完全不够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他心存和解幻想,没有周密部署。当18000余人的英军,7000余人的法军接连开进中国。他没有发布诏书,动员军民,积极抵抗;也没有派军队守住天津塘沽海口,却在圆明园庆祝他的30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并在同乐园连演四天庆寿大戏。咸丰和王公大臣沉醉在园内的听戏欢乐中,对英法联军的军事进攻充耳不闻。

当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带着女人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借口“巡狩”,仓皇北上,避走热河,留下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国都和袖手观看热闹的京师居民。在这一点儿上,他连明朝的崇祯皇帝都不如。在社稷危难之时,崇祯既不迁都逃跑,也不巡狩围猎,而是发出“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哀叹,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可是,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逃之夭夭。

当圆明园大火熊熊之时,一大批士人在“历代圣容皆为碎裂”的惊谔之中“欷歔”、“泣下”、“为之大哭”、“须发皆白”之时,跛着一条腿的咸丰帝也和他管理下的帝国一样,已是病入膏肓。

在这次逃跑的队伍中,就有那个后来叫慈禧的女人。庆寿和逃跑,这两大“专利”,都原封不动地被她继承使用了。这是后话。

当所谓的“和局”出现后,咸丰不再想多事,他想和他的后宫美女们过点儿安闲日子了。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试图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

有识之士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声嘶力竭地呼唤清政府学习西方,改革自身弊端。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督促咸丰帝推行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其实也清楚大清帝国的真实处境,只是不愿面对这残酷罢了。既然他欣赏的大臣们都提议做点儿什么,那就顺水推舟做点儿什么吧。但这个短命的皇帝几个月后就死了,那年他31岁。他没有来得及看见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短暂繁荣,也没有来得及看见甲午海战带给中国的巨大屈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前街老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历史体裁的文章,
把曾经的历史又让大家重温一遍。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带着晚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4年04月07日 晚上11:35

前街老谢-回复谢谢编辑,辛苦了! at:2014年04月08日 中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