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韩国电影的感觉有时候真的不错,觉得韩国电影基本上已经全面超越了中国大陆以及港台片,而即使美国片,有许多也还真不如韩国片好看。日本电影我看的不多,但觉得这些年也一直是屡有佳作出现,不过总是感觉日本影片似乎相对更缓慢、更沉默些,包括这些年日本非常有名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特点,它们所蕴含或表现的深刻的哲理性目前在国际上都罕有对手,但没有韩片节奏明快、趣味性强。现在的韩国电影,既有商业看点,又颇具哲理性,既有当年港片黄金时代的不俗趣味,又有台湾片长期保有的清新感,不像大陆片——当年放眼全是各种关于大道理的教育(虽然现在我竟还很有些怀念当年那些“教育片”),现在乱花迷眼的比比皆是商业化性质太浓的影片,很少出现具有一定深度的。韩片确实很少好莱坞式的恢宏场景、奢华镜头,但却总是显得那么干净、整洁,优美、典雅,这一点颇似日本片给人的感觉却又甚至超过了日本片。有时候看韩片会让我想起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一位中国作家在日本坐火车经过日本的农村时心头泛起的那种感觉——她看到那清净、和谐、美丽、雅致的日本乡村风光,全然一种过去的中国江南的感觉,因此她觉得心里有一种似乎是“揪着的疼”……
其实,如果当初我们电影商业化的进程慢一些,受到外来影片的冲击小一些,我们的电影应该可以走一条更自然、顺畅的路,我们电影的水平也应该可以达到甚至超越现在的韩片的水平,因为毫无疑问,我们的电影人才要比他们多得多,国内的电影市场要比他们的广阔得多,我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累要比他们的更加深厚而精湛……
许多好的电影,让人回味悠长的电影,就像一首诗。其实我们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许多电影就给人这种感觉。但是奈何整个社会的商业化、物质化倾向过于突飞猛进了,所形成的潮流,所引起的大众化的长期过于压抑下的物欲取向的大反弹,使得我们真正优秀的电影传统还没有来得及真正调整好自己的方方面面,就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了……
相对于传媒的王者——电影而言,文学的先锋——诗歌,在大陆的命运要稍好一点,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中国现代诗歌的高*期,也是高峰期,它与当时人们的精神渴求和现实生活中精神食粮的相对匮乏有很大关系。虽然不应将其特点简单地归为“朦胧诗”,因为当时许多诗人的优秀诗篇并非属于“朦胧诗”,但确实可以说以“朦胧诗”作为一个颇为显著的代表性类别。但是随着以往生活所积累的创作养料的耗尽,许多优秀诗人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代中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或者说脱离了真正的诗歌所藉以产生的创作土壤,脱离了本真的对现实生活的体察,而只是一味迷离于以往的诗歌情绪或者说沉溺于以往的创作成绩,将自己逐渐“束之高阁”,以致诗歌创作的水平迅速下滑;而时代的变化也使得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心态与此前不同,蓬勃发展而同时扑朔迷离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变得已经不耐烦甚至开始反感那些一拥而上的良莠不齐的“朦胧诗”,诗歌的发展已经潜藏着相当的危机。幸好80年代末、90年代初,汪国真抒情而哲理的清新诗歌的出现引发了社会上又一轮的读诗高*,可惜的是,他的诗虽然短小、精悍,明白、晓畅,被普通读者乐于接受和喜爱,却好像颇受诗坛主流的不屑与排斥——当时的、甚至现在的诗歌刊物很少有提及汪国真其人其诗及“汪国真热”现象的文章,从这一点似乎可略见端倪。也许相当多的诗人已经习惯了自己诗歌那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的“深”而很不服气汪诗那易为人懂的“浅”吧?当然汪诗热潮随着时代指日千里的物质化进程早已逐渐冷却了,但它的出现毫无疑问是恰巧适应了当时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因为很明显当时热衷汪诗的广大人群并不局限于学生和青年。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诗歌开始正式处于没落与边缘化的处境。诗歌已经越来越局限于所谓诗人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自我陶醉,大众,甚至许多文艺名人对当今的诗歌都嗤之以鼻。不讨论社会背景了,究其自身原因,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1.注重形式,不重内容——让人觉得实在是无病*吟,只是雕琢文字的游戏。
2.有内容,却不重形式——似乎是在求新,是在向生活要诗歌,却已不是诗歌,毫无诗歌的美感可言,没有音韵上的连贯也就罢了,甚至都没有节奏上的呼应。
3.有形式也有内容,却显得诗歌内容“缺斤短两”或者“水分太大”,情感不充实或者眼界过于狭小,让人读后即可弃之,没有玩味的欲望。
4.诗歌的表达欲望宏大、强烈,却缺少相应的技巧,而使人读时感觉着急,读后觉得可惜。
5.诗歌的取材不当——每种文学形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力点与适应面,都有各自的优点与局限,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诗歌去表现。
6.口水化与散文化甚嚣尘上——这其实与前面所说的第2点有些重合之处,但因为现在这种情况过于凸显,觉得极有必要单独点出。
7.过于模仿西方诗的风格,追随西方诗歌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当初中国新诗的诞生与对西方诗歌的模仿有很大关系,但毕竟语言和文化背景皆存在很大差异,若到现在还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诗歌的脚后跟走,则无异于邯郸学步。
我所接触过的绝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语文教师都只是喜欢中国古诗词而对现代诗或者说当代诗歌不屑一顾,有时候想想,的确,现代诗虽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品出现过,但是比起灿若星河的古诗词的成就来讲,真是少得可怜。尽管现代新诗在中国的发展之路还很短,未来应有无尽辽阔的可能,但就目前中国新诗的现状以及已经呈现出来似乎还将在长期范围内保持的如上所述的表面趋势而言,确实会让那些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累和文学功底的语文教师们对新诗进行关注的兴趣微乎其微。
既然提到了古诗词,不妨来谈谈当今或者说建国后一直也都存在的古体诗词的创作情况给人的感觉吧。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古人之词作有三种境界一样,今人写作之古体诗词也存在大致三层境界——第一层为仿古而不古,有其形而无其味,如今多数写者即是如此;第二层为如古而专古,形神皆备却无新意,读其诗仍如读古诗,那我等不如直接去读古诗好了——然此等境界已非寻常,写古体诗词若能至此水平,人人学古文皆可仰以为师;第三层为形古而神今,不拘小节,得古诗词之精髓而表今世之练达,以今人之笔写今人之事,稍似第一层人物,实则乃返璞归真,如明之唐伯虎,今之毛泽东。
然而即便擅长创作古体诗词的毛泽东也曾说过提倡青年写新诗而不是旧体诗的话。是的,因为我们的时代进步了,崭新的时代需要崭新的诗歌!诗歌是文学的先锋,因为它实际上是时代精神的先锋——就像一面人人皆可随身带之的小镜子,人人皆可随手一照,照见的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别物,更可以是自己内心深处那潜藏的真实的个性、精神的锋芒、时代的烙印……既然是先锋,就会有威风八面的时光,也会有受伤倒地的时候,有消极懈怠似乎是一蹶不振的阶段,更会有整装上阵、重振雄风的未来——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有着无限光荣。而今,社会的转型和物质化的泛滥已经到达了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人们在经历了各种各样既丰富又无奈、既波澜壮阔又丝丝入扣的主观态度与客观境遇的起起伏伏之后,在精神和心理层面有了某种回归或者说是新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个人的生活历程,审视自己在社会大潮中的所做作为,开始较为深刻地辩证地看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了。大众要在仍然日益加快着的现代化生活节奏和仍然逐渐增大的生活压力下,既需保持且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又试图(而事实上也是必须的)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进行适度的调试。大众需要在一切浮华的事物下面挖掘、找寻自己生命的本真和生活的真谛,排解不良情绪、抒发美好的感受——因此,时代开始对诗歌这一简洁明快、易收易放、易深易浅的文学体裁有了新的巨大的召唤和需求。正如中国电影在近年已经显露出了强劲的势头,经历“硝烟弥漫”的市场化时代的洗礼,中国电影已有了强大的信心和颇为可观的战绩,不说“超韩赶美”吧,但凭借五千年的无比深厚的民族文化史的积淀,它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而当今网络的普及,网络诗人和诗歌的海量涌现,给了中国新诗新的空前广阔的社会基础,其中正日益出现优美的诗歌精品,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既有着不亚于古诗词的韵味又具有鲜明时代风格,既可以赏心悦目地阅读又能够朗朗上口进行朗诵的新诗作就隐藏在那茫茫网海中,就藏在那在社会上真实地生活、挣扎、奋斗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真心喜欢、热爱新诗的人们的日记本里——只要我们愿意去耐心地寻找、发现、发掘,并给予适当的关注与认可,我们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集体地感受到中国新诗崭新辉煌的到来。
-全文完-
▷ 进入鸿哥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