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洞前村壁”
——面对人民公园一处人造景观的遐思
两天之前,恩师杜常善先生电话中邀不才到家中小坐,说是“有事相托”。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毕业于原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在新乡地、市教育战线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近40载,可谓敝地杏坛耆宿,桃李天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执教之余,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其中,自著《恋秋心曲》,集注《中国近现代名家名联》以及与人合著《唐诗三百首今用鉴赏辞典》、《红雨集》等在国内影响甚广。不幸的是两年之前由于突发一场中风,先生便从此搁笔。然而,先生乃性情中人,虽近耄耋之年,却割不断情思乡愁,每逢学生登门请教,先生依然声情并茂,举一反三,诲人不倦;动情之处,甚或老泪纵横,哽咽失声。
出于对先生的景仰和敬重,当天下午我便如约赴请。片刻寒暄之后,先生手拄拐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微微泛黄的《毛主[xi]诗词》小册子,让我翻到其中的《菩萨蛮?大柏地》篇,然后向我讲述了他一直割舍不掉的一桩心事。
先生说,在我市人民公园东南角有一处人造景观,建筑物为一处三道墙垣,每道墙垣上都留有几个不成规则的窟窿眼儿。这三道墙垣和留在墙垣上的窟窿眼,究竟有何寓意,因为没有文字介绍,很少为人关注。“几年前,每到此游,我都要驻足观看,浮想联翩,不仅想到毛泽东主[xi]诗词《菩萨蛮?大柏地》中‘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壮丽诗句,同时还联想到建筑设计师人文情怀的独特创意……”说到这里,先生显得有些动情:“我走不动了,也写不动了,你不妨抽机会去作个考察,动手写个短篇,对那处人造景观做点介绍,以引起后人关注,没准还是一件善举哩……”说罢,先生又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并从中翻出《古诗与建筑拾趣》的有关资料让我参考,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能够称得上人文景观的建筑,都离不开文化艺术这个灵魂啊……”
说实话,对于毛泽东的诗词《菩萨蛮?大柏地》这首千古名篇,我至今不仅耳熟能详,而且游览人民公园也不计其数,然而对先生所说的那处人造景观还确实不曾留意。为此,告辞了先生,我就直奔人民公园,并按照先生的指点,很快就找到了竖立在一个不甚起眼角落里的那处三道墙垣。一眼望去,地地道道的现代建筑,水泥结构,壁面由大理石瓷砖镶成,黄白、青灰、褐红色各一道,建筑规格不同,有大有小,东低西高,高约3米左右,矮也不下60公分,均呈东西走向,每道墙垣上都留有尺寸不一、多少不等的几个窟窿眼。褐红色墙垣上留有13个洞眼,青灰色墙垣上留有11个洞眼,黄白色墙垣上则留有8个洞眼,还分别有近似“l”、“x”、“a”的拼音符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似花非花,现代派乎?印象派乎?抽象派乎?不得而知,然则俨然大家手笔也。此时此刻,我没有急于去考察这个人造景观的建筑历史,也没有急于去求证建筑设计师的创意灵感是否真的来源于毛泽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壮美诗句;但是,姑且将自身置于“弹痕”累累的三道墙垣之下,我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重返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艰苦卓绝八年抗日战争的印记?还是黎明前夜解放战争的流弹?亦或是牧野古城新乡解放的画面?……也许是,也许都不是。艺术的魅力就是如此之强大,她让你遐想,让你留恋,让你感动,让你震撼!
于是,我的耳畔自然响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xi]的谆谆教诲:“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论联合政府》)。
于是,我想起了一句流传甚广的革命导师列宁的名言:“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于是,我又想起了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的一段精彩论述:“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于是,我还想到,始建于1958年的新乡市人民公园,是全市最大的一处人造园林景观。入得其中,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这个美丽的园林景观除了旧城遗址和郭沫若先生亲笔书写的“新乡市人民公园”的牌匾之外,几乎百分之百为人造园林景观;如果有一处尚能称得上人造人文景观的话,也许就是这处鲜为有人关注的“弹洞前村壁”了。所以,今天,每当我们漫步在人民公园的绿荫流水之间,倘佯在花前月下之时,千万不能忘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假若我与恩师的解读无误,说明“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一墙之隔,尚有知音。如果有朝一日,我与恩师的解读遭到了彻底颠覆,那就姑且叫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
2014年3月29日
-全文完-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