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人物中,我崇拜“禅宗六祖”惠能。
中国的佛教十宗之中,无疑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流。直白地说,禅宗就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代表,再直白地说,它是地道的“中国佛教”。
禅宗的开山鼻祖,就是在南北朝时期,从印度来的达摩和尚。他先去南朝梁武帝那儿传法,后又北上,以“一苇渡江”的传说,来到了现在的嵩山少林寺,又有了“面壁九年”之说,创建了禅宗一派。
但是,真正地将禅宗一派在东土上传承绵绵,发扬光大,并且使其成为中国人自己的佛教的创始人,那便是“禅宗六祖”的惠能大法师了。
惠能大师在未受“衣钵”之前,不过是一位厨下舂米僧人,而且还是一个文盲。心中若无佛性,他是竞争不过神秀和尚的。
五祖弘忍大师,看出惠能与神秀之间的仲伯之差。遂即便以做“禅诗”(偈语)的形式,来选拔禅宗衣钵的继承人。这是一个被广泛流传和具有各种解读版本的故事。
神秀的一通“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偈语,的确看出神秀的修炼水平有一定的高度。
哪想到文盲和尚惠能竟用旁人代笔,写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看世间万物皆空的思想境界,的确要比神秀的思想更彻悟,神秀和尚的修炼境界与慧能相比,是难以“望其项背”。
衣钵继承人非惠能莫属。由此产生禅宗的南北之争暂且不谈,单说惠能大师本人的学识、智慧以及对佛法的领悟的程度,足以叫人有“高山仰止”之敬意。
“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慧能大师说出来的。这是多么好的一句话呀!
“下下人”并不是“下等人”。“下下人”是指那些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卑下”的人。不管别人如何认为,我认为的“下等人”则是人格缺失在道德层面卑劣的人。
惠能大师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证例。他先前是一个舂米僧人,似乎在寺庙里是“地位”最下层的和尚。但是在他心里所想的可不是“地位”的问题,而是如何求得佛法。“舂米”只不过是一份庙里的工作责任而已。
五祖弘忍的确是“慧眼识珠”,他看出惠能的心智和品德,是未来衣钵的传承人无疑,但是他却硬是把人才放在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练,两者都是智呀!
能印证这句话的例子很多,古代的先智们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在六祖慧能之前的先秦时代的左丘明,在《左传》中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提出了所谓的“上上人”,未必就有上上智的这一说法。
反过来说,会有一些“下下人”的精英分子,做出“上上智”的事情来,并一举跃入“上上人”的行列。
一介布衣的刘邦,不是成为大汉的开国之君吗?还有那叫花子和尚的朱元璋也是如此。
俄国文豪高尔基,从小就是一个流浪儿,他的“大学”就在当时社会的最下层的流浪汉之中。诸如此类,多如牛毛,不必去数。
倒是现在处于现实中的普普通通“下下人”,不好办了!
如今的“下下人”的范围和层次是要复杂得多。若范范地说,一切处在精英阶层之外的,仅能以自身劳动糊口养家的,努力劳动却又“劳而得少”或则是“劳得不均”的,诸如此类的人,皆为“下下人”。中国已经没有了“阶级”,但不能不承认确实有“阶层”的存在。
恐怕学学国粹的“阿q精神”,或许心里能好一些,国人大部如此,我们血液里流动的便是这几千年的东西,改掉是困难的。但是,弄明白一些道理,总比稀里糊涂地活着强。
郑板桥说的“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这话解释的版本多多,亦有许多雅士高挂“难得糊涂”之匾牌。郑氏之说,须得去用心理解,否则就会误读的。
时代不同了,“下下人”未必都是糊涂人,一味地“糊涂”未必就是好事。“下下人”能将腐败的“肉食者”拉下马来,在网络中已非鲜事,也说明了“下下人”中还是有自己“智者”的。
“下下人”人中,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上上智”者,能为众多的普普通通的“下下人”说话。
让大家的心里透个亮!
-全文完-
▷ 进入翔鹤掠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