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近些年来,这一传统美德,是乎有些失衡。在电视上,在报刊杂志上,常有类似的报道:父亲状告儿子,儿子状告父亲;父子、兄妹,一同对布公堂,几乎屡见不鲜。亲情早已暝灭,何谈“孝顺”?何谓“敬老”?
孟子曰:“百善孝为先”。在今天,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们这“和谐”社会里,更有现实意义。
古有“二十四孝图”,虽有封建色彩,但仍可借鉴。现略叙一二,与国人共勉。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迈,体弱多病。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这时正是冬天,哪来竹笋呢?他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他睁眼一看,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带回家,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亲母。后来的继母朱氏,对他十分炉恨。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继母生病,很想吃鱼。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正在他祷告之时,冰块突然开裂,从冰缝中跳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中,给继母做餐。他的举动,感动了继母,同时也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孝”者,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即为孝也)。虽有违现实标准,但仍有现实意义。
古人为造一个“孝”字,可也煞费苦心,精心策划。“孝”字的上方,是一个脚有残疾的“老”者,下方则是一个健康的“子”。儿子背着老子,四处求医问药,这真是可谓“孝”也!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孝子,的确也有不少。
2013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的陈斌强,在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2011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也有这样的人物。孟佩浩,就是一个典型人物。孟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也瘫痪在床。八岁的小佩洁,就担起了家庭生活和照料养母的重担。十续数年如一日,就是这样熬了过来。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后。仍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坚持自己照顾养母,这真是一位典型的孝子。
真是无巧不成书!古有孟宗、王祥,孝敬生母、继母。今有陈斌强、孟佩杰,孝敬生母、养母。他们的爱心,真是难能可贵,给今人做出了样板。
以上所叙,这就是笔者对“孝的”理解。 一一一桂林老刀
-全文完-
▷ 进入桂林老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