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说的创作体会 八江南忆雪

发表于-2014年03月10日 下午3:45评论-8条

什么叫小说的环境?其实所谓环境,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演绎故事情节的场所。就好比戏剧作品舞台上的背景一样,也就是小说故事的舞台。这个舞台非常重要,什么样的人物故事,就需要什么样的舞台。一部优秀作品的环境,可以让人身临其境。现在又不少小说,非常不重视这个必须的舞台。在他们的小说中,你会觉得所有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都是不着地气的,虚虚地浮在半空里。因为你看不到环境,好像这些人物故事是发生在空气里。你别不服气,看看现在又大量的小说,完全不做环境交代,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凭空产生了。我们在看看那些经典的作品,比如《红楼梦》,有大量的文字在交代这个大故事的环境,以及每一个故事和人物的环境。先来看看下面这段: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段文字是林黛玉第一次走进贾府时,所看到的情景。作者用细致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大家族,皇亲国戚的府邸,从大门外至大厅。包括那些家丁小厮、婆子丫鬟。这样的描写,在读者面前就仿佛一幅展开的画卷,叫你身临其境。“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非常清晰的路线图,一道门,一条廊。一个屏风,包括屏风的材质。后进的小厅数量,厅后的正房大院。按照北方的四合院,这正房大院就已经是第三进了。这里是五间的上房,也是富贵人家四合院的标准模式。因为是上房,所以雕梁画栋。旁边还有穿山游廊和厢房。游廊下面挂着各类鸟笼。这里就是《红楼梦》里主要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可谓一清二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再看一段: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是大观园里的“有凤来仪”。如此精细地描写,你不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这座幽静的园林吗?

我在小说的创作中,也曾做过这类的尝试,不一定是成功的范例,更加不可能与名著比肩。不过既然要谈体会,总要有自己的实践拿出来做个例子才有说服力。下面是《玲珑玉女》的开篇:

……

玲珑镇,就是这样的一座小镇。它的东南比邻太湖,西侧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向北不足百里,便是浩荡从西而来的长江。又有三条小河分别从镇子的正北、东北和西北,分成三个方向,穿过玲珑镇流入太湖。正北是梅红河,东北是玉溪,西北是青玉河。

镇子里水网纵横,桥梁密布。在玲珑镇,有一条街,必有一条河。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巷背后,也总隐藏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差不多的人家,都是前门开在街巷上,后门却是一座小码头。码头上拴着自家的小船,少则一条。较为殷实的人家,常有三五条之多。若是镇上的大户人家,那后门口的码头上,更是帆杆林立,密密的停满了上下货物的船只。

玲珑镇上的河流就像人身上的血脉,供输着小镇数百年生存发展的养分。这些河流就是玲珑镇的生财之道。

玲珑镇有四条大街,两条东西走向,两条南北延伸。正好像个“井”字,把个玲珑镇划成了九个区域。位于正中便是玲珑镇上最繁华,最热闹的中心—芙蓉场。其余四个正东南西北的区域,各自形成了一种特色。

……

玲珑镇西面,说起来就实在不好听了。在那里集中了所有的妓楼、赌坊和烟馆。那里是玲珑镇上典型的销金窟,常常是通宵达旦笙歌燕舞。每到黄昏之后,入夜时分,便可以看见一个个浓妆艳抹的妖艳女子,站立在街边、巷口,朝过往的男人们,丢出一声声又嗲又糯的江南吴语,引得那些街痞混混们发出淫狂的怪笑。那幽暗的巷子里,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是高挂着一盏盏的红灯笼。半开半合的门里,传出一阵阵放荡的浪笑。

……

玲珑镇北面,有座跨着两道河的“十”字桥,架在西街北头。这里是玲珑镇北街与西街的交叉点。这石桥造得气势恢宏,又高又大。桥栏上雕刻着各种玲珑镇的景观和飞禽走兽,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像这样的石桥,玲珑镇共有四座,外形貌似相同,只是上面的石刻竟毫无雷同之处。站在桥头,玲珑镇景色尽可一览无余,乃玲珑镇著名的景观之一。

这四座石桥各有一个雅致之极的名字。南街与东街交叉的叫“南海观潮”;与西街交汇的叫“西山望月”。北街交叉东街的叫“东临霁雾”。这北街与西街交会的,便是“北雪晚晴”。黄昏时分立于此桥,南望玲珑镇,似有朦胧水气,将全镇笼罩。看上去微微泛蓝,仿佛镇子里的建筑被一层薄薄的白雪覆盖。也难怪镇东的文人雅士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这段文字的第一节,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玲珑镇的地理位置。第二节是江南古镇的主要特点定位:水网密织。水道、河流是水乡古镇的命脉。第三节是古镇的格局。第四节是其中西栅的环境描述——烟花柳巷之地。第五节是关于玲珑镇的古桥特写刻画。应该算是非常细致了。这里附带说明一下:小说中的玲珑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因为小说的环境,和小说的人物、情节一样,是虚构出来的。所有你不可能真的找到一个玲珑镇。就像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那是曹雪芹笔下诞生的,不是现实。可很多人却偏要去考证,这座大观园究竟在南京,还是北京?又是北京的那座古宅?岂不是荒谬之极?当然,小说这类环境刻画,可以有一个或者几个现实中的原型,作者就是根据原型,重新构思创作出来的。这一点也和小说人物、情节是一样的,一般的小说都会根据一个现实故事,或者现实人物的原型,重新创作出小说人物故事来。

现实中肯定是没有一个玲珑镇存在的,但是,假如读者去过南浔镇、乌镇、湘西的芙蓉镇,或者其他水乡的古镇,你一定会感到玲珑镇与它们是那样的相似。一点不奇怪,我在构思创作这个玲珑镇的时候,故乡南浔镇,就是主要原型。不仅是地形地貌,古镇基本结构,就是风土人情,已经经济结构,也是参照的南浔镇。当然还融入了像乌镇,以及芙蓉镇的许多特点。这就是创作,创作就是源于生活的,是将现实生活的许多特点,集中起来表现的,所以它又是高于生活的。

我们要想写好环境,当然第一个重要的手段是观察。一定要学会用一个作者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摄影者的眼光。道理一样的,就是要善于捕捉。不仅去捕捉那些展现在自己面前的精彩瞬间,更要学会去捕捉生活的细节,细到屋顶的一砖一瓦,花草树木的一枝一叶,小猫小狗的毛发颜色,人物形象的一颦一笑,以及服饰上的花纹图案,颜色,还有眼睛的颜色,眉毛的长短、粗细,一颗痦子长在什么地方。因为你只有学会这样细微的去观察,你才可能有大量素材的积累,有了大量素材,你才可能在创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环境描写的具体笔法,其实就是铺陈状物,就是曾经谈到诗歌创作时的赋。通俗一点就是用准确细致的笔法,刻画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国画有这样一句话:“宽可走马,密不透风”,什么意思?就是需要宽松留白的时候,你就要学会大块留下空白,需要细微描绘的时候,就要练针的缝隙都不留下。对于文字创作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对环境的许多细致描写一定要到家。

下面还是《玲珑玉女》中的片段文字。

玲珑镇西街上,一架华贵的马车由南向北驶来。这架马车,梨花木打造的车厢,漆得油光瓦亮的紫红色。车厢两侧雕龙刻凤,厢顶鎏金烫红。车窗挂着两层帘子,外面一层是江南著名的绣花织锦缎,里面还有一层豆青色的细纱帘。隐隐透过纱帘,见车厢里坐着个公子哥。一身翠绿锦袍,头戴紫金头冠。冠上垂下两绺大红流苏,胸前一把黄腾腾的赤金配锁。

当然你可以只写这段话第一句,“玲珑镇西街上,一架华贵的马车由南向北驶来,车厢里坐着个公子哥”。把157个字,压缩成32个字。这是现在很多新手的方式,你觉得这样的书有看头,还是用157字有看头?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按照小说的要求,肯定是用157个字。因为这样才符合写活环境,写活情节和写活人物的要求。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既然是一架华贵的马车,那么华贵也不是泛泛而谈的空洞的一个词,而是需要有内容去充实体现出这份华贵来。所有这里才会极为细致刻画这部车。从车的木材,到油漆装饰,处处都要突出华贵。为什么需要这样?这样才能突出车主人是江南富商,是玲珑镇巨富之子。什么叫形象思维?就是这样的逻辑思维方式,不是空洞的说教与直白的简单叙述,而是通过许多真实细致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你写一个美女,不需要用美这个字,而是用具体化的描述,从眼睛鼻子写到耳朵嘴,从五官写到四肢体态,在加上语言和动作,她自然就把美展示给读者了。

到此,我对小说创作的体会,基本说完了。最后想说明一下:我不是成名作家,也没有成功的作品。但是我有自己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条漫长的文学之路。这条路上每一个脚印都是真实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从第一次正式拿起笔,学习创作的那一天起,走到今天,至少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对于我,文学创作永远可以是一个梦想的天堂,我在这里有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当然这一路走来,不知有过多少挫折与失败?所有的失败,也许都伴着眼泪与汗水。我却从来没有退却,也没有气馁。因为文学创作对我已经不是手段,就是目的。我可以在这片只属于我的领地里,享受着这个过程的花好月圆,也心甘情愿地区经历其中的甜酸苦辣。

今天写出自己对文学创作方面的体会(包括杂文、散文、诗歌),就算对自己一个总结。如果可以给其他爱好文学的朋友,有一点点的作用。我将十二万分地高兴。

最后,谢谢烟雨红尘,给我了这样一个好平台。让我可以畅所欲言。再一次的谢谢。

2014年3月10日完稿于上海九亭绿园斋

江南忆雪,又名江南铁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南忆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宁夏何老三精华:理野
☆ 编辑点评 ☆
宁夏何老三点评:

铁鹰老弟把自己四十多年的创作经验,一气呵成地倒了出来,而我们还在如醉如痴地看着,咦,咋就说完了,还没看够呢!铁鹰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上,多有建树,但总是低调示人,从来都是虚心询问“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使得他的作品,篇篇都精彩,以致编辑难于割舍精华推荐。老哥我真心祝贺你,虚心向你学习!

文章评论共[8]个
理野-评论

这个系列很有实用意义,写得到位而平易近人,学习来了(:012)(:012)(:012)at:2014年03月10日 晚上8:08

江南忆雪-回复谢谢了。 at:2014年03月10日 晚上8:45

呆贝贝-评论

很有指导意义。问好!at:2014年03月10日 晚上8:23

江南忆雪-回复问好贝贝 at:2014年03月10日 晚上8:46

语蒙蒙-评论

欣赏您的才气。好好学习了(:012)(:003)at:2014年03月11日 清晨5:38

江南忆雪-回复不客气 at:2014年03月11日 上午11:37

绍庆-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012)(:012)(:012)at:2014年03月11日 早上8:31

江南忆雪-回复谢谢了。 at:2014年03月11日 上午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