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史有感(一)布衣神仙

发表于-2014年03月07日 中午2:57评论-2条

雍州刺史晋安襄侯刘道产卒。道产善为政,民安其业,小大丰赡,由是民间有《襄阳乐歌》。山蛮前后不可制者皆出,缘沔为村落,户口殷盛。及卒,蛮追送至沔口。未几,群蛮大动,征西司马朱之讨之,不利;诏建威将军沈庆之代之,杀虏万余。

这是《资治通鉴》所载南朝宋时的一桩并不起眼的史实。文中所叙的山蛮本来在刺史刘道产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户口殷盛。但刘道产一死,马上变成了一群叛乱分子。文中虽未写明叛乱的原因,但即便并非明眼的人也可看出那些所谓山蛮在新任长官治理之下过的是怎样的暗无天日的日子,他们的反叛不过是幻想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幻想为自己争取一点基本的生存空间而已,绝不是想要谋朝篡位,改朝换代。对付这样的叛民,我以为最好的、最行之有效的、最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方法就是安抚。倘若朝廷能够及时任用一名刘道产那样的“善为政”的长官,恐怕只需一纸安民榜文,就能让这群人立刻放下刀枪,重拾锄头,继续过他们与世无争安居乐业的日子。而且他们一定还会对长官对朝廷感激涕零,歌之咏之。就算其中有那么一两名狂徒心有不甘,也难以兴起风作起浪。说不定还会被众山蛮绑缚起来,送官查办。

但事件并没有按照这样的良好愿望发展。刘宋朝廷没有用“抚”而是用了“剿”,对叛乱的山蛮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血腥的屠杀,以致上万山蛮人头落地。文章没有记载官兵的损失,但从官府第一次讨伐失利可见官兵的战斗力不过尔尔,其损伤应不下于山蛮。这次平叛虽以官兵的胜利告终,但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这样的一场并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的小小叛乱为什么统治者不用“抚”使之消弭于无形,却宁愿选择付出惨重代价的“剿”呢?说到底不是因为统治者都是白痴,看不到孰利孰弊,而是在他们心中,不管是怎样性质的叛乱都是向皇权的挑战,都是触犯天威。不杀不足以立威,不杀不足以震慑百姓!至于上万颗百姓的人头算得了什么呢?在封建帝王时代,百姓不是一直被称为蚁民么?一群蚂蚁即使是安静地爬行在路上,踩死几只也算不了什么,更何况还想顺着鞋底往身上爬,不把你踩死,难道还要把你抖落下来,任你自在生活?尽管踩死几个叛乱的蚁民算不了什么,但我敢肯定,当时上至皇帝,下至前线官兵都恨已死的刘道产恨得牙根发痒:要不是你的“善为政”,何至于让这些山蛮蚁民“户口殷盛”,不在深山蚁窝里安分守己,却溜出来在我们的脚背上咬上几口?

既然叛乱已经发生,官兵有所损伤其实同样不算什么。在皇帝的眼中,官兵也就是平叛的工具,与刀枪的性质一样。刀刃枪尖卷了钝了,磨一磨依然锋利;断了折了,兵器库里有的是,没什么可吝惜的。也许在多数帝王的心中,只要“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便是天下大吉,发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惨剧,不过是刀枪不利而已。

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中,帝王们面对叛乱也不是全不用“抚”,但通常是在剿之无效的情况下被迫使用,一旦到了这个时候,朝廷基本上已经积贫积弱,苟延残喘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布衣神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月光下的贝壳点评: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读史可明智,历史中有太多的内容,太多的智慧。对于叛乱各有性质不同,对错都已经沉寂在历史中了。

文章评论共[2]个
呆贝贝-评论

读史可明智,所以,我们需要多读历史,多学历史!问好!at:2014年03月07日 下午5:23

麻迷尔-回复好文章!! at:2014年03月07日 晚上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