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长联犹在壁 巨笔信如椽肖旭

发表于-2014年03月08日 早上8:12评论-2条

【原创】长联犹在壁 巨笔信如椽

——观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联”长联有感

大观楼是昆明的名胜,生长在昆明的人,或凡是到过昆明的人,必然到大观楼一览为快;登览大观楼的人,必然一读长联为快。“千古凭高,对此漫暖荣辱。”登高寄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因此而作的诗人词曲数不胜数,许多作品至今仍撼动人心,广为为传诵。这里向读者介绍在这块园地里诞生的另一枝奇葩——享有“天下第一联”盛誉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四十年前背诵大观楼长联,文笔精美,气势恢宏,叹为观止。 现今第一长联为钟鼓楼长联,长则长矣,难超越大观楼长联!长联亦是散文,上下联对仗就更不容易了。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有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先注释一下:

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翥:飞举。 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 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九夏:指夏季的90天。 芙蓉:莲花。

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大意是:(下联)百里滇池,辽阔壮观。飞波逐浪,撞入眼帘。登上大观楼,眺望云涛远:天地壮伟拥浩荡,五气象瑰丽生万千。情不自禁的我,敞开衣襟,掀翻峨冠,怎不令人眼界大开,心随长澜。可喜这茫茫滇池朝天跃,追风万里雄空前。看吧,金马山东方坐落,如同一匹四蹄生风的神马,嘶奔雷动踏云端;碧鸡山两岸耸立,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采气缤纷乐盘旋;北方的长虫山,就像一条起伏蠕动的金蛇,鳞色逶迤势蜿蜒;南面的白鹤山,就像一只羽毛洁白的仙鹤,丰姿高蹈舞翩跹。怀珠抱玉的文人墨客,何不乘着良辰美景,登上这诗天画地的大观楼,放怀你那富含锦绣之思的一双慧眼,游赏这里的山水风貌,写出动人的壮丽诗篇。1滇池浩渺,水中的岛屿,就像一只只螃蟹,时浮时潜;远处的沙洲,又像一片片螺贝,参差绵延。绿翠柳在阳光下摇曳多彩,它们的桂冠,就像正在梳妆的少女,发髻蓬松飘逸挽嫣然。那弥天的苇叶,那遍地的芦花,在翠绿的鸟羽上点缀,在斑驳的红霞间欲燃。美不胜收啊,洋洋大观。请尽情地观赏吧,千万莫辜负这新美如画的锦绣江山。还请不要忘记,这里的金秋时节,四周涌浪的飘香稻谷;隆冬之际,阳光照耀的万顷沙滩。温润润的,哪里见得到冬天里的一点点清寒。盛夏里的芙蓉,莲天影碧;春日里的杨柳,飘飘欲仙。滇池千秋,斯楼大观。贵富大地翠玉,水联天方桃园。

(下联) 

往事多情越千年,滔滔流水向何边?千秋史记,千古人物,入我双目,漾我胸峦。高举金杯赞美酒,仰对长空复浩叹:宇宙苍茫天无际,万斗星辰竞灿烂。可惜了,史有无数英雄,怀经天纬地之才,建不世之功,兴煌煌伟业,竞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而去,今日谁能留人间?想一想吧,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胸怀四海,经略西南。乐为家国平安昌盛,更为民族和睦团圆。欲诏使者南向昆明越青莽,欲使楼船西向印度张白帆。长安城外,开掘昆明湖一片。挥大旗、掀浪谷,操练水军演兵法,志播文明向荒蛮。到了大唐年代,唐中宗派兵攻占苍山洱海。驱逐吐蕃,收复失地,打败姚州蛮寇边。册封南诏,礼贡天朝。立铁柱根扎滇池湖畔,颂功德美借碑刻流传。宋太祖手挥玉斧,划疆立界。旨意大理自理,州府自治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灭大理、占云南、招降吐蕃,继伐中原。丰功伟绩啊,桩桩件件。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累破了壮士们的擎天肝胆。只可叹,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几乎就在转瞬之间,幻作眼前轻雾风吹散。真就如同萦绕在彩楼帘外的一朵朵朝云,不等珠帘卷起,那片片云朵,已经随着潇潇暮雨,化入万里青天。再看那勒石纪功的锵锵词句,早已随着断碣残碑,在寡照的夕阳下沉默,在飘渺的炊烟中孤单。留给我们的,只有那寺院中的悠长钟声,让人常常牵挂慈悲的佛缘,还有那江水中的闪烁渔火,让人慢慢品味活着的悠闲。望春来秋去,无限江天两行芦雁;看日换星移,无数雅士一枕霜寒。让人感叹啊,这大观楼上的人间变换;让人感念啊,这大观楼外的天地自然。

出昆明城西三公里,与太华山隔水相望的近华浦,在明末还是一片野景,徐霞客在其《游太华山记》中描述这里景致时写道: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壁东出,削崖排空的确有几分野趣大观的味道,于是因景会缘,近华浦上诞生了一座日后成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昆明大观楼(另外三座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及江西滕王阁)。 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湖北籍僧人乾印(一说为明人)初建观音寺,其讲《妙法莲花经》,听者常千人。二十九年(1690年),一代名臣王继文(云南巡抚)见此地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乃建成楼阁一群,有华严阁、涌月亭、催耕馆、观稼堂等。其中以大观楼为最显,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从此,大观楼成为昆明的一处名胜。 正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分别以范仲淹《岳阳楼记》、崔灏《黄鹤楼》诗、王勃《滕王阁序》显名一样,大观楼闻名天下,乃是有了一介寒士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这一幅煌煌长联,撰成于清乾隆年间,其超越时空的深刻感悟,可与“岳阳楼”长联伯仲相媲美,与毛主[xi]的《沁园春·雪》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长联思想来看,受佛家性起缘空、诸法无常等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悟性高,其作品所显现的境界,自非时代的俗唱可以比况的。

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虽说“空阔无边”,但五百里却是有限的。大观楼是四面楼,览胜者贪婪地从四面八方看,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看到这些山,远观山色,自然勾引起人们联想到优美的神话传说,通过东西南北形象思维,便把滇池四周的静止景物写得活跃起来了。这只是远处奔来的景物,但是昆明大观楼胜状细腻处何止这些呢?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触景生情,在水边自然联想到水产动物,以螺形、蟹形状洲、屿、渚、浦;在水边自然联想到渔女舟妇的云裳雾纱,描写了螺形、蟹形的洲、屿、渚、浦上的层层花木,曲曲折折的绿柳垂堤,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便在孙髯翁笔下生花了。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联语提醒人们,更美丽的还是劳动人民改造后的壮丽图景,“莫辜负”冬季的“四围香稻”,秋天的“万倾晴沙”,夏天的“九夏芙蓉”,春日的“三春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由昆明联想到云南,联想到云南的历史。这联想是很自然的,也是到昆明登览大观楼的人所共通的,所以这联想也是典型的。“数千年往事”便“注到心头”来了。“高人韵士”在选胜登临饱览山光水色之余,举起酒杯,对着时间和空间,凭吊起历史陈迹,纵论起古往今来,慨叹那些显赫一时的滚滚英雄们,随着历史的逝往,有谁存在的呢?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总之,为了称雄一世,为了“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总为了称雄一世,独霸一方,鱼肉人民。但是啊!这些“滚滚英雄”们“此起彼伏如车轮”,前狼去了,后虎来了,尽管他们“珠帘画栋”地奢靡淫乐,却料想不到政治气候变幻之快,因此“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是他们“伟烈丰功”(当然是反语)的碑碣一类的东西,也被历史的车轮碾得“残”“断”,而且凄凉地“都付与苍烟落照”中。他们“费尽移山心力”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都与时俱逝了,之外,他们的坐殿行宫,舆驾栖息,有的成为遗址,有的作为寺庙,只落得使后人听到、看到、感到黄昏夜幕里疏疏落落的几棒钟声,午夜池心里冷冷清清的几点渔火,清晨一行两行的秋雁鸣声,霜意秋凉的一枕睡梦。这就是人们所凭吊的历史陈迹,滚滚英雄们的下场。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孙髯翁描述了一幅形象生动的云南两千年的历史画面,表达了作者的史识胸臆,既评了历史,又借历史抒发了思想感情。但也不可否认他是有局限性的,滚滚英雄们赢得清秋冷落,但以后的史页又该是怎样的新纪元呢?可惜孙髯翁不能想,不能做,也不能见秋后必有冬,冬后必有春的历史发展规律。

对联这种文学体裁,它是分上下两联的,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反上为下,但有时我暗暗地替孙髯翁圆场,读了长联之后,按时间顺序,又从下联想起,再体味回上联去,则“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之后,却又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壮丽景物,这才是历史的规律。 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180字构成二十个一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相间运用的句读节奏。全联的句子稚俗互见,像“奔来”“看”“想”“趁”“更”“何”“梳裹就”“点缀些”“莫孤负”“费尽”“卷不及”“都付与”“只赢得”……都是一些口头语,却用得准确有力,在词曲调子上又是很和谐的衬托音节。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上联写景,则意境壮美,场面开阔: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态,有静态,有实写,有虚写。下联抒情,则格调苍凉,辞深意切:有凭吊,有缅怀,有赞叹,有惋惜;有嘲讽,有不平。孙髯翁由远而近,由近及远,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既概括又集中,既集中又凸透地把昆明大观楼特有的景物描绘出来了,处处引人入胜。我们知道“景”是客观存在的,“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反映而表现在心理状态上的。因此,写景为了抒情;情也只有在描写景物上抒发。无物的抒情是空的,既燃烧不了自己的感情作用,也唤发不了人们的同感呼吸。但因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对景物的意识活动也就有别。外国的一个文艺理论家说:“自然的光景被织入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之中,这里可以看出二重的关系:一方面,某种自然现象作用于心理或感情,而在人的内心留着痕迹;另一方面,自然本身以主人公的感情为背景而被美化。”孙髯翁的笔下是情景交融的,引起游览者的同观同感,因此也是典型的。

联语是格律诗的一种,但比起古诗,律诗、词曲的格律来,又比较自由宽纵了。它的音节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它只有上下两联音节、句法的限制,却没有格式韵纽的严格要求,因此,它富有创作余地。联语的最大特点,它是两句对仗句,不惟字数音节、句读必须相等,而且对仗必须工稳,虚对虚,实对实,平对仄,仄对平的。所谓“虚”“实”,不到一百年以前汉文的语法只讲求“虚”“实”二字。用当代汉文语法来讲,那就是说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长联全部是复句, 无一单句, 全部文句, 无一诗句( 指五, 七言句)而且段中有段, 层层包裹。 全联180字, 除了疏忽而重复一个心字外,选字极精, 平仄更是丝毫不苟, 它在音节上一言、两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句读相间运用,构成了长长短短、断断续续,忽急忽徐的音乐节奏,加上有变化却又有规律的平仄调配,增强了它的音乐之美,读起来有摇曳生姿之感。

孙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完全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笔。他把正统皇朝看作是不长久的幻影,把帝王们的“伟烈丰功”看作是“苍烟落照”里的“断碣残碑”。在当时来讲,这是一种明显的叛逆思想,具有“犯上”的嫌疑,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由于髯翁长联已广为流传,深得人心,他们又不敢公然撤消这副著名的长联,于是就有人用篡改字句的办法,仿照孙髯翁的格式,另外又写了两副大观楼长联出来,企图通过改变其思想内涵,替代原有的长联,为封建统治者所用。但改来改去,总是弄巧成拙,造成不少笑话,与长联一道流传下来,反而扩大了髯翁长联的影响。长联虽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昆明西郊的名僧净乐因颇不服气一介寒士孙髯翁的恃才之作,乃于华严阁亲自撰写刊刻了一副148字的新长联于楼前(世称净乐长联),欲与孙氏长联一较高低;在有关大观楼长联的诸多改篡中,最贻笑于后人的莫过于阮元(道光时云南总督)。他认为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这位当时名重一时,胸中并不乏学问文章的一代名人,竟因改篡孙髯翁的长联,而留下一个千古笑柄;清代还有一位官僚程月川,也曾将孙髯之联胡编乱改。

这副长联已脍炙人口三百多年了,但它屡遭浩劫,现在得到党和人民的爱护,毛主[xi]、周总理和革命老前辈都很关心这副长联,解放后,几经修制,又金光闪闪地悬挂在大观楼头,还将长联镌刻在人民大会堂云南馆中,作为云南风物的特征,让各族人民和中外人士共同欣赏。徐嘉瑞老前辈及其他同志都作了注释、翻译、研究。陈毅在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沫若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回忆,“国内有些著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可见新中国的领导人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正确的。

作为一介寒士,终生未仕,穷困潦倒。孙髯翁何以拥有这样的胸襟,拥有这样长久的另一种生命,艺术的生命?

他一生中的独立独行,如鹤入鸡群,为我们诠释着一个可惊、可叹、可佩的长天飘然一髯翁这位自小生而有髭,故以髯名的奇人,自幼负奇气,应童试,功令必搜检乃放入,愤然曰: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头去,从此不复与考,士可杀不可辱。袁嘉谷《滇绎》记载:“布衣孙髯,故三原人也,诗古文辞皆豪宕不羁,一时名士相与酬唱,所撰乐府,虽不逮汉魏,亦几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规仿唐人,时有杰作,至其近体,气韵沈(沉)雄,一时社中皆为敛手。”这何等潇洒,何等傲然不群,又何等高洁!在林(松)玉田的《<孙颐庵拟盘龙江水利图说>后跋》中有一段文字:“我仿佛看见的是那位不求闻达的长髯布衣伛偻地行走在故乡河沿、郊外,他关心民瘼甚于关心己疾,穷岁月之跋涉、闲披《禹贡》、《桑经》、《郦注》之书,真正具备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情怀,这是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境界,不可能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悲天悯人,宁静致远,在孙髯翁组合成的文字后,在那一片无穷的天空,那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籁。可以想见,一个人的胸怀与境界,早已是超越语言和文字而存在的,在语言文字中迷恋,无疑会成为髅骷的迷恋者,这只能是雕虫小技,不可能雕琢出生命最实在的部分。孙髯翁的胸怀,如海纳百川;孙髯翁的胸怀,若壁立千仞。在当年被中心话语者剥夺了话语权的一个寒士,灯火阑珊处却现了他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胸中大宇宙,这是涵容万千气象、气吞万里的大宇宙,历史还给了他永久的话语权。 

(曾用不伏老、郑喜林、qs66ds名字发表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子川推荐:金子川
☆ 编辑点评 ☆
金子川点评:

丰满大气的游记,海涵古典风范,学习中(期待烟雨首发)!

文章评论共[2]个
呆贝贝-评论

先生知识渊博,文笔斐然,贝贝只有仰望的份了。问好!at:2014年03月08日 中午12:17

肖旭-评论

谢谢朋友欣赏点评!同享同乐!at:2014年03月08日 中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