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事张说起这部电影让我心痒痒的,昨天终于在网上找到,下载了一晚,今天晚上一个人躲着偷偷看,眼泪擦湿了一撂纸巾。
好久没有流泪了,流一流感觉很舒服很畅快,总喜欢看这类煽情的片子,大概是眼睛常需要滋润的缘故。
这是一个比较老套的关于一可敬老人收养两孤儿的故事,故事大概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穷困的山村里,老人原有个收养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但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儿媳一直没生孩子,后来老人又看到了一个快要饿死的七岁小女孩,又收养了回家,儿子儿媳非常有意见,起初一直在想办法把她弄走,可是孩子非常乖巧懂事,老人很执着,后来懂事可爱又聪明的孩子终于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全家人的爱,儿子也终于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也大为感动,于是一家人开始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孩子最终成了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
影片有着众望所归的美好结局,虽然老套,却让人不由得动容。
剧中的场景很有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影子,所以看后心如潮涌。
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能随处觅得感动、真情、友爱、幸福的感觉:
母鸡下蛋了,在太阳光下闪闪发亮,孩子心里荡漾着激动!幸福!
孩子请求老师用铅笔给她判作业,为了能节约纸张,老师感动!热泪盈眶!
不舍得穿爷爷给买的新布鞋,拎着一路奔跑,心里乐滋滋脚下乐滋滋。
爷爷把鸡肉让给孩子吃,孩子把鸡蛋留给爷爷吃,两个推来让去,不吃更胜吃。
邻居大婶把自己的旧衣改小了送给小花,小花快乐得一路喊爷爷。
为了孩子能上学,爷爷上山下地苦干,大雨中倒在泥泞里。
孩子为了给婶娘治病,村里村外山上山下抓蚂蚱,婶娘那看似的硬心肠也感动泛滥。
邻里们过来捐东西,一勺米、两个蛋,一角钱,洋溢着真情友爱善良。
等等等等。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过的人们,大都还能有一些类似的记忆:
那时候孩子们大概一年能吃一回鸡蛋,是生日那天,一年大概能穿一回新衣裳,是春节那天,于是对节日的期盼是不可言喻的,节日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感受是不可言喻的。
那时候电视电影是很稀罕的东西,那时候兴在集市里摆摊出租小人书,常常眼巴巴地看着摆放整齐的一堆诱人图画,摸摸空荡荡的口袋心里黯然,哪天突然有了一分钱,租上一本坐在旁边的小木凳上一遍一遍地翻看,能有几分近似虚荣的幸福与满足。
那时候父母一旦出门做客去了,孩子便整天激动地等待着,因为他们回来总能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熟蛋一块熟肉什么的。
家里好不容易买一块钱猪肉,肥多瘦少,加上一大堆豆腐一起蒸得热乎乎香喷喷的,那光景感觉自个家过着地主般的生活。做母亲的总是小小心心地把那沾在肥肉上的一小点瘦肉仔细地撕下来,塞在孩子的嘴里。
等等等等
而如今大家的生活好了,人间的真情少了,思想复杂而空洞,人们甚至经常需要靠想一些虚拟的场景来感动自己。
有时甚至要想,如果没有这些人们虚拟的东西,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感动这词了。
-全文完-
▷ 进入兰色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