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家风,我们家应该算是有条不紊类型的吧,也好像刘老师那篇《我家的“家风”是没有家风》里的风格。看似没有家风,实际上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细节在那里,左右自己的生活,也在影响着自己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面对自己的想法,我常常在想:自己要独立门派,再创一个“家风”。
这样风风火火的念头,其实并不是盲目的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之所以还想再创一个“家风”,并不是对之前看似隐形实际存在家风的不尊敬,相反,这应该算是另一种精神与培养的升华。在家里,儿子的性格多半随母亲,当然我也是。母亲的一言一行,我其实都是默记于心。尽管有时候,自己也会厌烦那种“亲情的唠叨”,可是一个人的时候,默默地去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家风的培养与传承。
记得四岁的时候,意识虽然不清楚,却依稀的记得,母亲倒了一碗水问我:“应该怎么喝水?”我小脑袋瓜子一想:得喝出个不一样来!于是小嘴嘟嘟地从碗口中间的浮面喝起来。母亲并未阻止,而是又倒了一碗水,交给我应该用手拿着碗边和碗底从侧边来喝。几次下来,慢慢地也学会了喝水,也将这个生存的习惯延续至今。当然,喝水有喝水的习惯,吃饭也有吃饭的家风。尽管现在自己成年了,可是每次吃饭,母亲都会特别的提醒:老人不动筷子,孩子是不能先吃的。因为母亲童年的时候,姥爷也是这样教她们的。母亲这辈的孩子多,得有八个,可是当时的家风就是如此,譬如大鱼大肉之类的,都是姥爷先下筷子,孩子们才可以吃。如果夹的过多、掉了,就会听到“啪啪啪”的清脆响声。那可不是孩子们在调皮捣蛋,而是姥爷的筷子正一下下打到孩子手指上的声音。也正因如此,母亲也特别的在意吃饭的这份家风。我好奇的问:“母亲你也被姥爷敲过手指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要筷子夹错了位置,姥爷都会用那清脆的声音作为回应。而且听母亲说:“好东西都是大人先吃,孩子只能吃剩下的。因为大人要出去赚钱养家,孩子们以后有的是机会吃!”道理是不错,可是咋一听还是感觉别扭。不过自己却也在这样有序的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到了家风带来的影响。
如今时代变了,中国的家风也由严谨变得宽松,孩子开始当家做主人了。于是我在想,一定要再创一个“家风”才可以继承好父母这一辈潜隐默化的家风。因此,新的“家风”就这样出现了:与孩子零距离沟通,让他自己学会成熟。
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看似没有家风的氛围中体味出了自强不息,也在这份坚持与探索中不断创造着惊喜!我自己如此,更希望下一代也是如此。
-全文完-
▷ 进入宇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