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绍兴的原因大抵只有两个,一是因为唐婉和陆游,二是鲁迅先生。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绍兴这个地方,出了近代的大文豪鲁迅先生。由七对先生是始终怀有敬仰之情的,闲时无事,就捧上《呐喊》或者《彷惶》,总要念上几篇才罢手。于是,百草园呀,咸亨酒店呀,三味书屋呀,绍兴酒呀,孔乙己和阿q,这些个印象,老绕脑海不去,时时念及。稍长些时候,知道沈园,知道唐婉和陆游的凄美爱情,铭刻在心。如今,从宁波东去,途经绍兴,如果不停足几日,真对自己说不过去的。
绍兴市,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浓郁的水乡味道。古典而朴素的建筑,处处散发着文化沉积的气息,间间相游的市区古河道,仿佛也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情缘。——这是由七刚到绍兴的第一感觉,甚好甚妙,由七慰是喜欢这样的古城,古色古香,有韵味。
绍兴是很多地方玩儿的。但是,我们不可能一一到访的,于是,三人商定决议。沈园和鲁迅故里是必去的,再加上一个兰亭,那么,我们的绍兴之行就够完美了。当然,除此之外,绍兴还有柯岩景区,里边的柯岩、鉴湖、还有以鲁迅小说内容为原型而打造出来的鲁镇,更有各类古代近代的名人故居,绍兴是首屈一指。不得不承认,在这座城市里,无论你走在何处,都能细心去发现,她独到的文化沉淀,不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鲁迅故里
2013年12月14日,我们便抵达绍兴。时值中午时分,但是天空阴沉,没有半点光明的样子。绍兴相对宁波来说,朴素不少,但是却更有城市的底蕴。火车站有些破旧,但交通还算发达。我们买好去南京的车票后,就直奔早已联系好的宾馆。
从火车站乘坐公交车至供销大厦附近下车,然后四周开始茫然地寻找。宾馆服务台的小妹,居然连方向也给我们指错,害我们兜了一大圈,方才找到那个宾馆。
放好行李后,想着时间还早,就与茜儿,夏商量,不如去鲁迅故里转转。先前在地图上看过,鲁迅故里离这里并不远的。茜儿也同意,她早就想去看看鲁迅先生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这样,我们出宾馆后,按直觉右拐,也不问人,大概是在宁波得下的问路后遗症还没有恢复过来。靠着由七本来的记忆和方向感,居然让我给找到了。
绍兴的马路一般宽,不如宁波那样恢宏庞大,也没有一幢一幢高不见顶的巨楼巨厦。一下子就让由七感到很是亲切,自感终于来到一个像人居住的地方。
鲁迅故里距离我们住的地方并不远,步行十五分左右就能到达,只是得拐好几个弯路。只要你看到鲁迅路口,就证明到目的地。鲁迅故里的旁边还有一个较有规模的古玩一条街,一条清清的水河从中缓缓流过,把古老的街道错成几开。石板铺成的街道,印满年代的记忆,黑瓦白墙的古民居保留如此完好,让人眼前一震,瞬间使你回到那个岁月蹉跎的年代。
我们到这里时正是淡季,人流不算很多。三两束人在鲁迅中路上走过,进入这里,就算是已经在鲁迅故里当中。很欣慰,这里不需要收费门票的,只稍是要去鲁迅中路的前门领取免费的门票,可惜我们一开始就是从鲁迅中路的后门进去,压根就不知道在哪里领。
沿街有几家小酒馆,没啥人在里面,安详宁静就安在那里,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有一个大爷在卖臭豆腐,吆喝着我们过去。我们停住脚步,心想也不管什么正不正宗,先买几块来尝尝,也好。大爷很是热情,用操着绍兴口音的话和我们聊一会。
手里拿着几串臭豆腐,心满意足,一边走一边聊。再往前走几步,便一眼瞅见咸亨酒店的模样,这是一座黑瓦白墙风格的建筑,低矮的屋檐挂着四个大红灯笼。孔乙己的黑漆雕塑就立在那前面。他侧身轻微低转过头,着长衫,很有一种古旧成规的感觉。这里倒是聚成人群,但大多是拍照到此一游的旅客。
我们三人走近去看看吧。果然如小说所言,酒店的右侧一个曲形的酒台,里面摆着一坛坛的黄酒和各类绍兴小吃,像出名的茴香豆和臭豆腐;左侧一些木制方桌,和长板凳,属于短衫帮吃东西的地方。穿过这里有一扇门,就是内室,那里大抵是可以坐下来慢慢品尝的,应属长衫主顾休息的地方。只是我们因为人太多的缘故,终于是没有进去一看。至于在外面的话,长板凳也是挤满了人,我们只好撤出来,往别处走。
大概咸亨酒店太出名,在它的旁边也有很多类似“咸亨大酒店”“咸亨特产店”这样字样的建筑,修得倒是庞大,但是与周围古朴的气息很是格格不入。不过借此也能瞄出,这里的商业化也过于严重,保护的力量远远弱于赚钱的欲望。
离开热闹非凡的咸亨酒店之后,我们三人继续往前走。茜儿说肚子饿了,才想起中午已到,可是肚子还是没有着落。由七想,不如就近解决吧。茜儿怕会很贵,由七倒是不担心。因为刚才在咸亨酒店里看到一些菜牌,心想还能接受,只是那边人太多,没必要吃个饭也像打架一样去跟人挤吧。
走着走着,出现一条横叉路,看路标指着一头去通向土谷祠的,而另一头看过去就是几家吃饭的地方,然后直走就是可以到达周家台门和百草园。商议后,我们决定去那家叫“一石居”的小餐馆解决午饭。一开始是茜儿看到它的屋檐上挂满腊制的鸭和鱼干,十分吸引人,就说不如我们去那儿吃吧。我和夏都同意。
一石居,其实看过鲁迅的小说的人都会知道,《在酒楼上》有提到过,只是此一石居并非鲁迅去的那个一石居,不过取其有名,吸引食客而已。
当街的餐桌都已经坐满着人,所以想在这里用餐边看小桥流水边品尝黄酒的闲意是没有的。我们只进去里面。店小二很是热情招呼我们,给我们找一个靠着窗的位置,窗外就是一条小渠沟,倒也是十分写意的。小店的气息总是很古朴,当街是一个酒台,那里总要放上坛坛的黄酒,然后就是木方桌,长板凳,一切看起来都怀旧的感觉。倒有几分回到古时候那种客栈的错觉了。
菜是点了绍兴最有名的梅干扣肉,这个几乎每桌都会有,然后是一份糖醋鱼,还有一份是什么,时间太久,倒是忘记叫啥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了一斤太雕。
就这样,我们三人,在绍兴的鲁迅故里,找了一家古老的小酒馆,坐下,点几样绍兴特色菜,再要上一斤正宗的黄酒,坐在靠窗听渠流的位置上,慢慢品尝。或许我会说,生活是什么,这就是生活。
吃过饭后,我们悠哉游哉回到鲁迅中路,刚才的那个叉口处。穿过一个门栅直走,路变窄许多,两旁是低矮的黑瓦白墙房子,里面大抵全是卖黄酒的,这可是绍兴这里的特色,俗语都有言:天下黄酒源绍兴。
我们一边走一边目光扫视着这些黄酒店,一坛一坛的酒,是多么吸引由七呢,真想买上几小坛,带回家,可是后来考虑到还要北上,最终只得放弃。
走没多久,看见右侧一面漆黑的土墙上,刻有四个大字:鲁迅故居。一扇木门闭闭紧着,门面十分苍桑,在黑色的屋檐瓦砾间,有杂草顽强破缝挤出,展示着生命坚韧不屈的魅力。看到这里,由七知道,周家新台门已经不远,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大门的入口了。
周家新台门是鲁迅先生诞生的地方,以及他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这里渡过。尽管在1981年时,此处家产被易主,很多老房子都被改建,但是主要的建筑和格局还是能保留下来,存下很多当时的家计,倒是挺令人欣慰的。
我们走过大门,穿堂过弄,目光中尽是古旧的画面,呼吸着书香的味道。一盏六角挂灯,道不尽记忆的苍茫,生上锈的门环,染不止尘埃的岁月。我们都细细品尝,闲庭若步,走在历史的街道中,嚼透其中的意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百草园就在新台门的后面,穿过前面的鲁迅故居就可以到达。我们可以看到一片宽敞的菜园,四面用围墙围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写出,隔壁就是朱家的花园。先生小时候就是从这些围墙上攀过,然后把石头扔到隔壁朱家花园的,为此他以为是因此而把他送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失去了童年玩乐的趣味。园子虽然不算大,但是对于鲁迅先生来说,留下的记忆是美好且深刻的,一直到晚年,这里还时时引起他心中的深切思念。现在,我们看到是百草园呢。这里有两片种下蔬菜的地儿,在菜地的尽头还有几株高大的树。因为寒冬,所以这些树的叶子都已经发黄,为园子披上一层无名悲凉的气息。
故居出来后,往前走,就是鲁迅纪念馆,建于2003年。大堂里摆放着鲁迅先生的铜坐像,坐在圆背靠椅上,眼睛锐利注视着前方,旁边一块巨大的石壁,刻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纪念馆分三层,可以由一而上,渐渐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在家乡无忧无虑的生活,少年远赴重洋求学之路,以及后来回国,坚持不懈寻求解放国人思想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一幅一幅的黑白照片,画像,都向我透礻见出一个信息——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无私,博爱,勇敢,坚强。他为我们国家和民族都付出非常多,他不需要回报,他是无私的;他爱学生,爱家人,爱自己的同胞,爱世人,为此他才远渡重洋,去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是博爱的;他不畏强权,敢于和害国害民之蛀斗争,他是有勇气,世人知道他是一位斗士;数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着心中的信念,就是要革命成功,使中国涣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他的心无比坚强。
鲁迅先生是由七一生中最敬仰的人之一(另外则是孙中山先生和李世民)。参观完纪念馆之后,我仿佛也要听见先生的呐喊,常常在想,活在当代,是否还有如先生这般人。在歌功颂德之音后,是否还能听见清正的觉醒之音。由七不敢肯定,但是先生所言之现象,不会较那个时代减缓。
纪念馆过去,就是周家的老台门,也叫鲁迅祖居。是鲁迅先生的祖辈居住的大房子,由七兴趣倒不太大,所以就草草走了一遭,就出来,直接往前走。
本来是要去三味书屋的,可以时逢它在维护期间,所以不能进去,只有在外面透过窗户观看。走到尽头,原来才发觉这里才是鲁迅故里的前入口处。难怪由七一直在纳闷,免票是在哪里领的。在鲁迅故里,有两个入口,一前一后,我们是从鲁迅文化广场进去的,那个是后门,还有领票处所在地是前门。我们只是倒行逆施而已,不可取啦。或许会奇怪,没有领票,由七是怎么进去的,这还是得靠茜儿,她在地上捡到一张五人团体票,然后每次进去就说,我们三个先进,随后还有两个,居然也让我们蒙过去的。
在故里的前门,有一个很大的空地,那里有一个巨型的墙壁,白色的,漆上鲁迅先生的抽烟时的模样,还有一幅故里水乡民居图画,加上几个孩子玩乐的铜雕塑,简单但和谐。
兰亭
在中国书法艺术界里,王羲之是公认的“圣者”,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仅仅是界内无法临摹的高峰,更是众诚者所追捧崇拜的对象。由七早年曾经学过一点书法,所以对王羲之还是有一定的爱慕的,今天有幸来到绍兴,说什么也要去兰亭谒拜一下王羲之的。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的兰渚山下,所以距离市区还是很远的。我们早早就起来,整理方便,便出发。直达兰亭的公交车,比较少,所以比较难等,而天空灰沉,由七害怕会下雨。只是,既来之,则安之,担心这么多也是多余的。我们站在公交站那里,左等右等,终究是把去兰亭的公交车给等来。
经过一个小时多的行驶,我们抵达目的地。下车就感觉很是原始,一条干净的公路,就横卧在两侧青山之间,天空阴沉加之水汽很浓,让人的感觉就是走进乡村郊野之中。
茜儿走进这浓郁的林荫小径时就问:难道这就是兰亭,可看上去怎么这么原始。与其说是个景区,更不如说是个小农村。
由七解释说:这里远离闹市,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东晋帝国时,这里或许更有世外桃源之味道呢。王羲之的确很会选择地方,或许更因为这样的避世圣地,文人们才能才思如涌,对酒当歌。在当代,如此浮躁不堪的世道,哪能还有这样的闲情逸志呀。就算是有,也会被人说成没出息,还有心思对酒当歌,写写诗歌,写写书法,而不去奋力拼博,不去努力往上爬。
好啦,这些不说。在游览兰亭之前,还是先瞧瞧兰亭的前世今生吧。兰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相传是先有越王勾践在此种兰,后有汉朝在此设亭驿,故而后世称此地为“兰亭”。其实,使兰亭名闻天下的,还是王羲之。在东晋时期,王羲之与友人谢安等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在此聚会,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念及此,现在的所谓名流只会叫鸡包二奶,可悲可叹之)。后来王羲之集众人的诗文于一齐,编为文集,并为之作序,名之《兰亭集序》。话说,当时,王羲之正是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 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相传后来,王羲之在酒醒之后多次临摹,却无法达到原篇的风骨,《兰亭集序》遂成为书法界中的绝笔珍品。千百年来,为世人所追捧喜爱。李世民曾就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为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不惜费尽心机,得到后爱不释手,更无数次临摹。
掉书袋就掉到这里吧,下面就随由七等三人一起进入兰亭,这个书法圣地,游览兰亭的优美景色,谒拜一代书圣。
进入景区,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的植被好似浓郁,用深山野林来形容当时的感觉,一些不为过呀。四周是浅溪淙淙,幽静别雅。我们慢步行走在曲径的小路上,贪婪呼吸着散发淡淡竹香的清新空气。这里的竹是特别多,竹子不高,也不大,稀稀松松,错别交乱,随风一吹,拂动摇动,传来一阵一阵“沙沙”之声,十分清幽。而此时此刻的兰亭,人烟稀少,感觉很是宁谧,就是像与世隔绝一般。还有一些很是清雅的古典音乐,随着远处而近轻轻飘扬,一下子就把由七的思魂拉回那个遥远的古代,仿佛就走在一千七百年前的兰亭古道上。
悠然穿过竹林小径后,就来到鹅池。这里是进入兰亭后的第一个景点,亦是最具标志的景点。鹅池有一个碧绿清水的水潭,潭的四周峭石林立,芳草盈盈,潭里还有几只白净的大鹅在水中嬉戏。王羲之十分爱鹅,寄居于此时,就在家里养了一大群鹅。在池潭的旁边,立着一个石质三角亭,亭内立有一块石碑,建于清同治年间。上书有“鹅池”二个两字,相传“鹅”字是王羲之所书,而“池”字则出自其儿王献之之手,合父子合壁,传为千古佳话。在鹅池亭前侧,塑有几个白色的大鹅雕像,白胖胖的,十分讨人喜爱。
别离鹅池之后,我们三人走进一片更为原生态的区域。这里林荫更加浓郁,小溪错流,我们沿着溪水中的几块突兀而起的石头,渡过小溪。一间在树叶杂草之间若隐若现的小茅屋十分别致,门前一排竹篱笆,围起来就是平静的生活。
沿着曲幽的小径慢慢走,就引领着我们来到王右军祠。这里是整个兰亭的精华之处,修于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定的年代,看上去十分古朴苍桑。大门匾额上有沙孟海先生书写的“王右军祠”四个大字,如行云流水,力显行书书法精魂。进入大门,眼前就是一条石板桥,跨于墨池之上,直通墨华亭,出亭后又一石板桥直达祠内,祠内供有王羲之像。祠两侧环廊,廊内是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石刻板。整个祠院看起来就是集“山水亭廊桥”于一体的毫无违和感之建筑,不得不惊叹其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再往前走,就看见群树中有一座八角亭展现在眼前。我们快步走过去,原来此处就是御碑亭。御碑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956年毁于台风,现亭是重建于1983年。里面供着的石碑却是原碑,碑分两面刻字。正面是康熙皇帝在1693年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则是其孙乾隆皇帝在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而作。所以,祖孙两代皇帝共书一碑,后世又称为“祖孙碑”,视为国家珍宝。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件国家珍宝,却在历史的洪流中屡历劫难。其中以1956年台风,把亭给毁了,可幸是碑保存下来。只是天灾无奈于御碑,却差些被人祸给毁了。在文革期间,红卫兵视中国传统文化珍宝如刍狗,当然不会放过这块御碑,急哄哄要来砸碑以向伟大人物示出忠贞,幸好在兰亭驻扎着的血吸虫防治所的医生们得到消息之后,连夜在碑上涂上石灰,再用红漆正面写上毛主[xi]的《送瘟神》诗词,背面写上毛主[xi]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才得以保存下来,险哉!!!
在御碑亭旁边不远就是有名的“临池十八缸”,在树荫下的空地上,摆放着十八个水缸,水缸与水缸之间还有习字坪,在一株大树下面,树立起一个巨大的太字碑,就组成了“临池十八缸”。这是个景区里游客可参与的景点,每一个习字坪上都有若干支毛笔,游客可以随兴拿起點上水,在坪上写下自己的字。其中,也有一个典故。话说,当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此十八缸水池间练习书法,可是年轻人嘛。练着练着就练了三缸就不想练,也觉得自己的书法写得不错。有一天,他心满意足把自己写的一些字拿着父亲看。王羲之一看,觉得不好,特别是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于是王羲之也没说什么随手就拿起毛笔,在“大”字的下面,随手一点,就成为“太”字,然后说:拿给你母亲看吧。王羲之夫人一看,明白夫君的意思,就对儿子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十分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回到习字坪那里,练完十八缸水。众所周知,王献之后来和父亲也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成就的书法家,史称“二王”,其间不得不说“功德”二字意义之大。佛法上说,功为下功夫,德同得,你下多少功夫,就有多少得到,在王献之的故事里,众生难道不是这样觉得吗?
离开临池十八缸之后,我们拐到兰亭的郊外去。这边更加宁静,只有一条小河,差不多也要干涸,只剩下细水长流,河上面横跨着一条双石条铺成的简隔小桥,一派风光十分田园,十分原始。不由得想起陶渊明那篇《桃花源记》。细看,远处青山迷朦,层林叠障,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近看,草丛若黄若青,其间有几家草屋,低矮的篱笆围起小小院子,倒是几分“种豆南山下”的妙感。
我们往回走,沿着一条兰亭古道,有些破旧,但是却十分有感觉。路过乐池,在宁和如镜的湖面上,搭起一条曲蜒的竹桥,连起几座草庐,草庐上可有桌椅,可以坐着喝茶,聊天,那种感觉十分遐意。
兰亭出来后,由七是感慨良多。有时候,由七真想不明白,较之于古人,我们到底在进步什么。除却把楼房越修越巨,越修越大——什么中国第一高楼,亚洲第一高楼,这个能代表什么呢;除却把汽车越造越多,越造越先进——什么宝马,什么玛沙拉蒂,又能代表什么;我们得到什么,现在到处是雾霾,才开始慌起神来说什么抗霾。可是正如苏东坡所言:此事古难全,既然我们喜欢突飞猛进,喜欢闻黄金的味道,选择钢筋水泥,选择喷毒的马路杀手,那么就得快乐地尝食其果。如今,在当代中国,一座又一座古村落被拆掉,一座又一座古建筑被毁坏,一座一座原始森林被伐尽,不为什么,只为它们都阻止了勇士们想要飞黄腾达的心,只为它们太古董太破旧,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不能向洋大人展示中国富强繁华的一面,只有全部毁掉,然后建起一幢一幢高大威猛的巨厦,一个一个猛喷黑烟白烟青烟紫烟的工业园,才能向洋大人知道,咱们勇士的国度有多么厉害。
由七真不想说什么的,一来这是一篇游记,应该宁静祥和;二来由七老僧入定,现在只是读读经,拜拜佛,听听曲,世间万物有因必果,不必操太多的心。只是,游兰亭,感慨而发。由七倒是很喜欢这样宁和闲逸的生活,可以让心慢下来,也好真正好好生活吧。现代人只因当勇士,早已忘记如何生活。可这也是无奈呀,社会已经被现代人改得像一个煤窟一样糟糕。每天,人们都为买车买房升官发财而努力拼命,有时候把筋努断了也没时间去接回去,只好晾在那里。为一块钱而在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回家后连饭也顾不上吃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后继续上社会去猛撞,直到撞死为止。我看当代社会勇士们拼命的样子就仿佛看见的是非洲大草原母狮群猎角马以及鳄鱼在混水河里抢食的情景,触目惊心。那是谁让我们这样呢,是社会吗?不对,是我们自己吧。佛法上说,心生万相,所谓障业,只是自己为自己找来的,也只有自己才能消此业。好啦,由七也叨完了,再叨也没意义,凡凡众生,愿迷途知返,才是最大的功德。
沈氏园
从兰亭回到市区后,我们用下午的时间去了沈氏园。
鲁迅路口处穿过鲁迅故里,然后过马路,就看见一个越国博物馆,再往前直走,就可以到达沈氏园。而在越国博物馆路口处一株丝柳下,就有陆游与唐婉的雕像,这路识也很好记的。
沈氏园初为南宋的一位沈姓富商所建,故而称为“沈园”,初始规模十分大,占地七十多亩,分古迹、东苑、南苑三个区,其间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泊,古木丝柳、香草花丛,其色黄绿相间,偶有落叶飘零,湖面上几只鸭子休闲地划动着湖水,有游客扔下食物,便争先恐后,翻腾水花四溅,那一派江南风光简直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景色是美到爆了。
我们三人在沈氏园里,是没有规定路线去游览的,都是随意而行。到处看看,有时累了就在一处亭台里坐下,好好看看鸭子抢食的情景,心也放出色彩呀。其实,沈氏园除却这么美丽的风光,使它闻名天下的,更是一对夫妻的爱情故事。那就是陆游和唐婉,或许这个故事,很多喜欢文学的朋友都会熟悉,但是却有很多不爱文学的朋友不知道,所以由七还是要掉一下书袋。不然,不知这个故事的朋友游沈氏园就没意义了。
话说,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大家都认识吧。他的仕途坎途,一生波折重重,只因他不是一个走正路的人,所以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不能官运亨通。不仅如此,陆游的爱情之路也十分不幸。绍兴二十年,陆游二十岁时,曾与表妹唐婉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两人不仅是青梅竹马,郎才女貌,结婚之后,更是情投意合,十分相爱,生活过得很美满幸福。然而,世间爱情万错很多都是堂上的母老虎之故,陆游和唐婉的幸福婚姻却引起陆母的不悦(其实母老虎很多时候都会不悦的,不管什么情况),她认为陆游婚后只会沉溺于温柔乡,不思进取(按由七说,不要结婚最好),再说唐婉嫁入陆家,三年没有生育(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母老虎开始发威,利用儿子的孝顺,强迫儿子把老婆休了。陆游虽然百般哀告,但母虎怒吼如故,无奈,虎命不能违,只能照办。就这样,母虎如愿以偿,陆游和唐婉虽然天生伉俪,却被一头畜生给狠狠拆散了。人家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母虎居然如此狠心,千载之下,她都要在地府挖十辈子的煤,否则怎么赎回她的罪业。
后来,陆游在母虎的推荐,十分勉强娶了王氏为妻,唐婉也嫁给当地名士赵士程,但是双方分别婚后之生活,并不如意。
十年之后,也就是1151年,陆游回到家乡,沈氏园对外开放。陆游就怀着沉重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却意外看见改嫁后的唐婉和其夫君赵士程。彼时,虽然相隔十年不见,但是心中的情愫却一直留在彼此内心深处。陆游内心十分忧伤,他想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却被唐婉留住,在征得夫君赵士程的同意下,她给陆游送来一些酒菜。陆游,当时的心情是怎样呢,由七想,就是没有流下泪,也是十分痛苦的,然后他怅然在墙上写上《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见之,睹物思情,感慨万千,竟然一病不起,在病中,她提笔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然后撒手而去,留下无限的痛苦的思念之情。
八百多年过去,沈氏园也经过千万变迁,很多事物总会稍纵既逝。但是如今游沈氏园,我们在墙上分别看见陆游和唐婉所作的这两首《钗头凤》,那个已为千古绝唱的尘音,却穿越八百年,向人们轻轻诉说其间的甜蜜与无奈。由七长恨有情人却不能眷属。
由此之后,陆游离开家乡,北上抗金,又辗转川蜀任职,在外漂泊几十年。但是,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却是无法排解的眷恋,只得把它往心里最深的地方埋藏起来。在诗人六十三岁、六十七岁、七十五岁、八十一岁、八十二岁和八十四岁,都来到故地,重游沈氏园,每一次都会唤起诗人那道心中的神伤和思念,写下一首又一首的既凄凉又充满思念唐婉的诗歌。可见在陆游的一生中,始终是对唐婉念念不忘,纵然万事消磨,但是那份感情依旧历久弥新。由七可以想象,当孤独的老人,走在沈氏园的小径中,一幕一幕念起当初的那些两人一起甜蜜的生活时,或许那份凄凉和惆怅之感,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
沈氏园因为景色之美而使它鹤立于江南名园之中,更因为陆游和唐婉之间的爱情之美,使它扬名于世界,留名于青史。或许可以这么说,园景之美是沈氏园的光彩的嫁衣,而爱情之美则是沈氏园的留芳的魂魄。
除却之外,在沈氏园还有一个夜游项目,叫作沈园之夜。听说十分绚美,内容也十分丰富精彩,很有当地的民俗艺术特色,值得一看的。只是我们离开沈氏园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毛毛细雨,而后越来越大。虽然说,在细雨中的沈氏园,那些丝柳古木,亭台楼阁,更发出那种朦胧之美,但是,在寒冬,那样的雨给人带来的感觉,只是一阵阵的冰冷。就这样,我们离开了沈氏园。
雨中的绍兴
当天晚上,就下起比鹅毛要大一些的雨,而且还是挺密集的,人若不带伞,走在外面,不稍几分钟,身上的衣服就全湿掉了。我们三人打着雨伞,但还是小心翼翼地走着,以免雨水溅湿衣服,大冷天的就不好。在绍兴,找一些小菜馆,也不算容易吧。我们一边走一边左右乱看,就是没见着有炒菜吃的地方。也不想回宾馆泡面,就只好继续找下去,在雨中,不容易哪。
大马路两旁几乎是什么老凤祥,什么百货大厦之类的,全没吃的。后来,我们改变路线,拐进一些暗巷小路去找。还不错,找到了几家小餐馆,虽然门面不算干净,但是还是能吃的,价格也公道,心想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是把晚餐解决了。
吃完饭后,虽然时间还早,但是绍兴的天也黑得早,加上外边在下着雨,也不想再逛下去。就早早回到宾馆,一路上,路过一片古民居,一条水河,两旁全是粉墙黛瓦的瓦屋建筑,风格十分古尚。不由得就站立了一会儿,欣赏一下这雨中的绍兴,河面上,雨点点点落下,轻轻溅起小小的雨圈,微风一吹,吹起水雾如蒸腾的热气,朦朦胧胧的,偶而,在河面上有一条小小的乌逢船缓缓由远而近驶来,船夫披着簑衣,船安安然然划动着河水,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祥和。
在绍兴的第三天,本来是想要去大禹陵谒拜一下,然后爬爬会稽山的。可是雨还在下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三人商量一定,决定还是去大禹陵看看。
在宾馆外边的马路边就有公交去大禹陵的,所以还是很方便的。我们三人一起乘坐公交来到大禹陵,只是天公真不作美。雨中的大禹陵,完全提不起游览的兴趣。不要说拍拍相片什么,就连走路也困难。我们站在大禹陵的山下,仰望上去,只见远处高山上,一片接着一片的雾气,完全看不清前方的情形。而且,整个整区,除却我们三人,就没别的人,连检票区的工作人员也不知去向。或许这样的天气,谁也不会像我们这样疯狂吧。
在那里的休息区里,我们上了一趟洗手间,然后坐了一会儿,看见景区门口依旧是没一个人经过,就走回公交站,坐车回到市区吧。想着,这一天的时间,就在市区好好逛逛吧。就算结束我们这一次的绍兴之行,明天还要坐车前往南京呢。
想三天在绍兴里,我们去过鲁迅故里,去过兰亭,去过沈氏园,虽然去不成大禹陵,但是也已经十分满足开心。总得来说,绍兴给由七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古和雅,是一座真正的历史文化城市。毫不夸张地说,在绍兴里,你随处都能找到历史的记忆,和这座城市的浓厚文化沉淀,因为它的骨子里都向外人透息出一股书香的味道。这就是由七眼中的绍兴。
-全文完-
▷ 进入坂井夏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