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欣赏刍议
——兼论艺术美欣赏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艺术美的欣赏是欣赏者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一种主观的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审美对象)美的属性的一种能动的认识和反映,是审美主体对客体存在的美所做出的一种评价和判断。
不论是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都是欣赏者对对象的美进行感受、体验、领悟和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景交融的审美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既可以得到悦耳愉目、赏心逸神的美的享受,又能得到思想、认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益,进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如我们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就会感到审美的愉悦,这不仅在于画幅所展示的淋漓的墨色,流畅的线条,以及这墨色与线条所组成的奔马的神韵,而且在于这种神韵所体现的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为着理想前程奋发向上所向披靡的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人们心灵,而且使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了精神满足。这种审美实践活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欣赏活动。
美的欣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精神活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天性,只要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就都有渴望美、追求美、欣赏美的强烈愿望。美的欣赏是比美的创造远为广泛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历史上和社会现实中能够从事审美创造的人总是少数,而对于美的欣赏几乎是智利健全的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和经验。
世间的人们,都在走着自己的路程,直到终止生命。
每个人所走的路程并不平坦,从春至冬而往返……
可以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足迹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印下了长长延绵不断的故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故事书写出来。(《并不都是文学家》)
在节假日人们愿意去郊游、去旅行、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到剧院、展览馆去欣赏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紧密相联,相互制约,但又有所区别。美的创造目的是为了美的欣赏,离开了美的欣赏也就失去了美的创造的实际意义;客观存在的美如果没有欣赏者去欣赏它,那它的审美社会功能就只是潜在的,它没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性,它的审美价值也就没有实现。我们说,没有演员就演不成一台戏;没有观众,这一台戏又给谁看呢?所以有演有看才成为戏剧。至少“观众”是戏剧发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学欣赏活动需要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主观条件是欣赏者的艺术思维能力,客观条件是文学作品,即欣赏对象。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必然受这两个条件的制约。
所以说在美的欣赏中,既要有欣赏者又要有客观存在的美,就是说既要有审美主体又要有审美对象,二者缺一不可。
艺术美欣赏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从哲学角度看,是了解与被了解的关系,属于认识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属于实践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属于价值论;客体是第一性的,主体是第二性的,属于艺术论。任何一种美的欣赏都是由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构成的:一方面必须有客观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必须要有相应的条件。在这里审美对象是第一性的,审美主体是第二性的。审美对象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客观存在的美之所以能够被欣赏,这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审美主体如果感觉器官不健全不能感受审美对象,那就根本谈不上审美欣赏,既使欣赏者的审美器官健全但缺少欣赏能力,也仍然难以构成欣赏关系,发现不了审美对象客观存在的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此可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作为美的欣赏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美的欣赏过程就是主客体双方矛盾的趋于统一的过程。审美对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欣赏者来说它具有外在性。在美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并不是能立即发现、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美,而要经过一个感觉、体验、玩味、领悟、理解的过程,即有一个逐步接纳的过程,审美主体由接触者转化为接受者,就是主客体由矛盾走向了统一。
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创造和文学接受中的价值实现,是继文学价值初始创造之后文学价值生成的两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对文学价值的简单传递,更是传播者依托各级媒介对文学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二度创造活动。文学价值实现是一种受读者“前理解”制约、以对话方式展开的复杂机制,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学价值的三度创造。人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审美有三个层楼:第一层是“初读理解,感悟情感美”;第二层是“研读品味,鉴赏语言美”;第三层是“诵读拓展,体验创造美”。
又如人们欣赏雕塑的时候,一开始接触到的只是体积,经过一个感觉、体验、玩味、领悟、理解的过程之后,欣赏者从体积的变化,人体转折的韵律中,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中领会一种情趣,甚至去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如罗丹的雕塑作品 《思想者》,他画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巨人,痛苦的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颏,嘴咬着自己的粗手,正默视着脚下所发生的种种悲剧,进入痛苦的思索中。人们要欣赏这尊雕像,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一个逐步接纳过程之后,便可充分欣赏这尊雕像的美。《思想者》雕像从总体上看好像缩成了一团,它象征着外部有巨大的压力,而人体内部又充满着力量,这股生命力仿佛要向外爆炸似的,身体的每块肌肉仿佛都非常结实,经挛般弯曲的小指扣在泥土里,有力地传达出人物痛苦的情感和全神贯注地紧张思索。《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横楣上的一个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后来,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并且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罗丹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伟大诗人——但丁,也象征他自己,象征全人类。所以说在美的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主动感受和体验审美对象,并在这一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积极地对对象进行补充、丰富和再创造。缩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疏远性,使主客体间最终由矛盾趋向融合统一。
在美的欣赏中,客体对主体还具有客观制约性。我们先从客体一方(审美对象一方)来探讨主客体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进行欣赏活动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客观上为欣赏主体提供了对象,欣赏活动才可能进行,这方面很好理解,这种客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说有了美的对象、美的事物才可能有美的欣赏活动,只有当黄山云海、西湖碧波、桂林山水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才可能进行自然美的欣赏活动。我们同样不能只靠想象去欣赏艺术美,只有当我们观赏到美妙的画幅,优美的舞姿,悦耳的乐曲时,我们才真正进入了美的欣赏领域,所以说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进行欣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欣赏活动具有规范作用。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他们都有其质的规定性。所谓质的规定性,是说审美对象都有客观存在的意义,有它的基本属性。拿艺术美来说,悲剧和喜剧就有它各自质的规定性,不能混淆,欣赏中不能把悲的视为喜,也不能把喜的认作悲。自然美虽然偏重形式,质的规定性比较朦胧,不够确定,但它的基本属性也还是不可变易的。审美对象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制约着审美活动中的性质、特点,规范性制约着欣赏者的感受、体验、想象和理解,而且也为欣赏者规定了一定的范围、方向和路线。如欣赏一部艺术作品,欣赏者必然按照作家所组织的形象序列,按照事件和情感运动的过程进行欣赏、体验,最后与艺术家所指引的方向,与艺术家的愿望、目的或相接近,或相一致。当然审美欣赏和判断会存在着差异性。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英雄交响曲》在一千个听众脑海里何尝不是有一千个英雄形象?我们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但是审美欣赏和判断却不能离开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审美主观的差异性不能歪曲对象的基本属性,如把王熙凤看成林黛玉,把林黛玉看成王熙凤,把宝玉、黛玉这对叛逆者形象看成是封建卫道者的形象,则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说,欣赏活动应该按照审美客体规定的范围、方向、路线进行;欣赏者对美的欣赏和判断大体应和审美对象的质的规定性相一致。
(3)在艺术美的欣赏中,艺术种类和体裁对审美主体的欣赏活动有着特殊的规定和限制。马克思说过:“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的对象”(同上)。各门艺术有偏重于表现的艺术,如音乐、诗歌,也有偏重于再现的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综合艺术,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这些艺术种类对欣赏者都存在各自不同的规定和限制。音乐形象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绘画、雕塑形象只能看到而不能听到,文学形象既不能看到又不能听到,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一个艺术种类的不同体裁,如戏剧中的话剧、歌剧、舞剧、诗剧、京剧等,由于它们塑造形象的特点和规律有所不同,因而各自对审美主体的欣赏活动就有特殊的规定和限制。如前一时期出现的爆炒流行歌曲,由于青年人喜欢偶像、崇尚理想,追求热烈情感和宣泄,而在流行歌曲和一些歌星身上,使他们得到了某种体验和实现,歌迷与演唱者溶在了一起;追星族、歌迷们对歌星的迷恋、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情感和活泼精神。往往呼喊声、口号声、喝彩声、乐声汇成鼎沸的声浪,震耳欲聋,使观众完全失去了艺术欣赏的环境,而成为近乎宗教情绪的宣泄。对流行歌曲和歌星的喜爱,无可厚非。但既然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就应更多地建立在对艺术的欣赏和把握之中,欣赏活动是有规范的,有着特殊的规定和限制,而不是用喊、唱、跳,甚至眼泪所能替代的。流行歌曲、通俗唱法,它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而存在,在文艺百花园中又添一朵鲜花,本是好事;当你把它捧上了天、炒翻了锅,那会物极必反的。经过“降温”政策和舆论调整,还了它的本来面目,我们说它仅仅是艺术画廊中的一朵小花,干吗非把他打扮成“牡丹”那样雍容华贵呢?
从审美主体一方来探讨在审美欣赏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黑格尔有一段名句:“如果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是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是美的,而且世上只有她美。这种美的主观趣味是没有严密规则的,这对于男女双方可以说都是巧遇。”黑格尔的这段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差不多,指的都是美的主观趣味。所以说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有着突出的意义。
审美主体所面对的审美对象,从来都不是某种与人之观念、活动相分离、抽象的物。如法国的巴士地狱,从建筑学角度看,它是巍峨壮观、有美感的;但作为王权象征,它是无数革命者的囚禁地,它又是丑的。说审美主体不是抽象的,是因它总是生活在一种既定的、无法选择的历史情景之中;历史性乃是审美主体的所有审美活动的基础。《雷峰塔的倒掉》从白娘子得到解放,从平等、自由角度看,它该倒掉;从历史性看,应自觉地批判传统观念。安娜卡拉琳娜、潘金莲等形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作家在为她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而呐喊。作为审美主体,对人性的理解应是健康的;健康的人性乃是审美主体的一个根本方面。
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受器官,也就是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能感受音乐美的耳朵,这是美的欣赏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2)要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判断力。欣赏者审美能力的有无、高低,决定他能否欣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感受和理解对象。《礼记·乐记》中说:“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完全没有乐感的人,音乐不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两个审美能力悬殊的人,同时欣赏一首乐曲,他们的审美享受会有很大的差异。要欣赏美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习形式美的知识,了解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你喜欢看电影,就要了解“?太奇”“淡入淡出”“画外音”“定格”等知识,再就是多接触各种各样的审美对象,提高审美能力。
(3)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等。如果没有必要的审美修养,不论视觉、听觉其他器官如何敏锐,也难以发现欣赏对象的美。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一片落叶是十分平常的事物,但是苏联美学家却能欣赏它飘零之美。贝克有一句名言:“这片落叶是以枯萎飘零,但在诗歌里却散发着永恒的金光。”一个没有高度审美修养的人,对一片落叶不可能获得如此丰富美感的。为了提高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开拓知识领域,积累审美经验,博釆和精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先博采广储,而后方能独创风格。如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周信芳(麒派创始人),他首先博采广纳京剧前辈的技艺,既从“后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身上学到了精湛的北派剧目和表演技艺,又从汪笑侬、潘月樵等南派戏曲家身上吸取了精华;他甚至打破了行当的局限,还从花脸、花旦的表演中借鉴了一些表现手法为老生行服务。其次,他还在上海这座中西文化交汇的场所里,广泛接触到了话剧、音乐、舞蹈等新的艺术样式,从中吸取营养。他把众家之长熔于自己一炉之中,与自己的慧眼、创造匠心,一同冶炼锻造,终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苍凉遒劲、朴而不直、顿挫有力、富有壮美艺术品格的麒派艺术。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可见,博览一流的艺术作品是提高鉴赏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学会鉴赏优秀的代表作品,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
(4)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审美主体心境的好坏,能强化他的审美感受能力。马克思说:“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珠宝的感觉。”(《1848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鲁迅也说过:饥区的灾民大概总不去种兰花。无心赏美,再美的东西,也不会引起他的审美情趣。如江西的张家界所积淀的风景区,自古以来就客观的存在那里,只是近几年才被人们发现,这是因为当地的劳动人民过去的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没有闲情逸志去欣赏奇山异石,他们每天活动其间却感觉不到它很美。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于是张家界所积淀的风光得以发现。所以说如果欣赏者的心境开朗,情绪高昂,他的审美感受就会更加敏锐,反映也更加迅速。往往能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却发现了美的存在。
(5)要树立进步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关于美的一种理性认识,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认识、判断和理想。一个缺乏健康进步审美观的人,是不能获得欣赏美的真正乐趣的。特别是对社会美,反映社会美的艺术美,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那些缺乏正确审美观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欣赏审美对象的美的,甚至还可能弄到美丑颠倒的地步。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欣赏他的词,是因为他的感情非常真挚,词的意境深远,艺术性很高,而不是同情他失去王位的哀愁。同样,我们欣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方面要看到他用桃花源的安定社会写出了他的理想,一方面也要看到他诗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思想。所以说具有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获得审美的真正乐趣。
从上面五个方面来看,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实际上是由一定的生理、经历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每个人在进行审美欣赏和判断时,都是以他全部精神财富对待具体的审美对象的。
-全文完-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