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抑》有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读之感觉中国是礼义之邦,大致出于此。对于《诗经》的研读,我认为,结合前人的论述,自己要有心得才好!
读完此篇,感觉不外乎一个“礼”字,因此,我想讨论三个问题:
一是小礼不拘,大礼不让。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文章当中有一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关于投桃报李之事。当时刘帮与项羽争天下,鸿门宴上,刘帮命悬一线,于是他手下樊哙劝他赶快逃脱,刘邦却坚持与项羽告别,因为项羽有恩于他,他担心不辞而别会让项羽不高兴,樊哙就分析情况,告诉刘邦,把命保住是第一要务,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刘帮的这个投桃报李的态度被大礼与小礼的讲究开脱了。
春秋时,齐桓公帮助燕驱逐山戎的时候,事成,燕庄公对齐桓公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出燕,恋恋不舍,不知不觉已经送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划地割燕庄公所至之齐地与燕。“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这是周的礼节,桓公拘泥于如此的小小礼节,白送给了刚刚接受了自己莫大恩惠的燕数十里土地。齐桓公可以讲是一个投桃报李的真君子。
二是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借指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 。《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唐诗纪事?李昂》:“权( 李权 )拱而前曰:‘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鄙文不臧,既得而闻矣,而执事昔有雅什,尝闻於道路,愚将切磋可乎?”这个与投桃报李同出一辙。可见后来的文献受《诗经》影响至深。可惜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官场,执行的是“礼”尚往来,想当官要送礼,打官司要送礼;甚至于官员迎来送往讲一个“礼”字,慢慢地民间受此影响,古朴的民风也惹上铜钱味,投桃报李就没有了《诗经》里描写的那个时代那样自然了,被披上了一种有用论的外衣,投桃报李局限于你是否对我有用,是否为我所用。
三是克己复礼。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仁”,实质是孔子的泛爱思想,这个与孔子读《诗经》可能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孔子为《诗经》作了不少注,孔子的许多思想受《诗经》的影响。
“仁”,理论实质是通过“礼”来完成对自己的约束。古朴的民风依然是孔子思想的发源地,投桃报李不失为古朴的民风,它演变为一种理论,它的内核应该是平等、和谐、友好的象征。
《诗经》当中含有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这首诗就有体现。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
《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显然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多么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啊,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为王言之”(陈子展《诗经直解》),再转回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显然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
到这里,诗歌重点讨论了“礼”的问题,作者指出,老百姓都知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难道当政者连百姓不如,论理深刻!
从文学角度说《抑》自有其审美价值外,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本篇。
-全文完-
▷ 进入xaddlm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