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节奏感,及古代诗词中的平仄韵律
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的节奏感。所谓节奏感并不是把几个句子分列就是有了节奏,而是指诗歌在韵律上的抑扬顿挫变化。具体说,就是诗句在音韵上的变化。我们先来看几首诗歌。
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炀,飞炀,飞炀,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 飞炀,飞炀,飞炀,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 飞炀,飞炀,飞炀,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首爱情诗《雪花的快乐》。我们分析一下第一节的节奏感: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平平轻仄仄平仄平仄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仄平仄仄平仄轻平仄
--飞炀,飞炀,飞炀,
平平 平平 平平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轻仄仄仄仄仄轻平仄
诗句不同的发音就产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仿佛在吟唱出诗人心底的歌声。这种发音上的音调变化,在现代汉语汉语中被称之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诗词中,前人将他们划归成两大类,就是平声和仄声。诗歌就是利用这些平仄的交叉变化,给我们带来优美的韵律享受。只是古韵中还有一类发音是入声字,比现代汉语多一种。随着语言已经语音的时代发展和变化,这类入声字已经基本消失,分别被归入了其他声部。所以,我们今天阅读古诗,有时候会发现它们的音韵,用现代汉语的发音会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其实就是古音与今声在发音上的不同。
诗歌上的音韵变化是诗歌区别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没有好的音韵变化,就不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当然,随着时代发展,现在也有一些现代派的抽象时,可能完全不讲这些。这些究竟算不算诗歌?鄙人才疏学浅,不敢断言。但是,也不敢苟同。
前文讲述过我国诗歌发展的几个阶段,说明现代诗是沿着一条非常明确的轨迹发展而来。那么,很明显有一种传承关系。我们今天学习诗歌,或者说从事诗歌创作,不可能离开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和了解。我不相信,一个从来没有学习过古诗,对古诗没有丝毫了解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
我们学习古诗,除去学习其中优美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点同样非常重要,那就是古代诗歌的格律和音韵。格律和音韵是不可分的有机体,几乎所有古诗的规则都与音韵密切关联。
我们在再来分析一首常见的古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仄声启句,仄声收尾,首句不入韵,常见的五言绝句。所谓仄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的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共只有20个字,却在音韵上排列得十分工整。所谓的仄起仄收,首句入韵,就是诗的第一句第一个字和第五个必须是入声、去声,或者入声字。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以及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对格律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可以说,一个字不能错,出现差错就叫出律。律是什么?规矩,出律就是违反规矩了。
像这首看似非常简单,也是传诵了千年的唐诗,严格执行着这种规矩。第一句两个仄声字后面是两个平声字,然后再一个是仄声字。我们在诵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音韵变化、跌宕起伏的效果带来了很好的感染力。
第二句的平仄变化,恰恰与上面第一句完全相反。这也是古诗重要的音韵特点。我们通俗一点的解释是,句子内部平仄要两两交替,上句与下句则要求上下相对。再就是最后一个字是整首诗的韵脚。
第三句发生了变化,不是两个平声字连用,而是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为什么不是三个仄声字,就因为这句必须是仄声收尾字,这样四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才会同样出现富有变化的音韵节奏感。
第四句又是与第三句完全相对,就不需要多解释了。最后一个字要和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同韵部的,就是押韵。
这首诗有两个韵字,是二、四句的流和楼。
第一句最后是仄声,第二句是平声,第三句是仄声,第四句又是平声,形成平仄平仄的交替。
考虑到我们这节是研讨诗歌的节奏和古诗的平仄关系,对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其他意境,修辞方面就不做分析了。
-全文完-
▷ 进入江南忆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