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主题为“王小波”的贴吧上,有人提议写出“如果只能留下三个人的书,你会怎么选”,我写得是“司马迁、罗贯中,还有刘墉”。结果,招来了如下的批评。
“喜欢刘墉的也能在王小波吧,理解不能。”
“刘墉就是《读者》水平啊”
也许是我自己的疏忽了。王小波是一位我很喜欢、当今文化界评价也极高的作者。谈及现代作家,又怎么能略过王小波,而去突出一位算不上正宗文学家,而只能说是畅销书作者的刘墉?况且,这可是在“王小波”的地盘(贴吧)上。
其实,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值得留存的书太多了。所谓选三本,大多具有游戏性质,也不必太当真。最多也只是表达了你对自己读过、熟悉的书比较喜欢罢了,一个人的精力和在读书上的投入毕竟有限,有多少好书是你根本还没来得及接触的呢?
坦白说,刘墉和王小波都是我喜欢的作者。刘墉的作品我几乎每一本都读过,而且很多作品,读的远不止一遍。当然,很多时候是站在书店里,一口气读完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喜欢和积累,以至于对于他的分析问题常用的思辨方式乃至写作行文中的起承转合,再熟悉不过了。经常在一本杂志上,如《读者》、《特别关注》这样的杂志上看到他的文章,先看内容、不看作者,就猜想到是他,哪怕这篇文章是我所没有读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墉之于我,就好像一位老朋友。
王小波的作品,我在大学期间就有耳闻,但是真正开始系统读他的作品,却是在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从一本小书《思维的乐趣》开始,然后是《黄金时代》、《黑铁时代》……
对于网友的批评,我做了如下答复:
“先别管是不是《读者水平》,对自己有用、有启发就是好的。也许两人,一位是视野开阔的美籍华人、画家,可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取,给人做人做事的启迪,一位则是具有启蒙意义的人文知识分子,理性、幽默,同样启人心智。二者也许有很大不同,却不妨碍我们同时喜欢,从中获益。”
毕竟,我们需要王小波式的高头讲章、煌煌巨著,不论是他的唐人小说、“时代”三部曲,还是他的系列杂文,王的文章崇尚科学理性,充满灵性和人情味,读来给人以文化上的滋养和启迪。同时,我们更需要刘墉式的可以直接给人以教益的文章。刘墉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以中肯的分析,直接讲述社会文化、伦理和规则乃至潜规则,对于成长的一代,更有阅读和学习的价值。
王小波对于文化固然重要,而刘墉对于我们个人的生活和成长则更加不可或缺。从某种意义上,如果说王小波是博大的生活,那么刘墉就是我们的生活导师。生活固然丰饶而且精深,也正因为他的精深,一般的阅读者面对这样的作者,恐怕还是所得甚浅。从个人的成长出发,我们应该有刘墉这样的生活导师,给我们在博大精深的生活中指点迷津。
对于书的选择,我倒是很同意余秋雨先生的说法,要看这书是否能够真正吸引自己。读书毕竟是很私人的事情。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对书的选择和评价,不必过多着眼于社会上通行的看法,而应看它对我自己是否切实有用。这有用,既包括长期涵泳于经典著作的文化滋养,也包括从中获得的对社会人生的直接理解和点拨。
至于说,在王小波的贴吧,却抬举刘墉。我想虽然中国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而这传统,从某种意义上看,又何尝不是文人独立思考的表现和个人意识的张扬呢。而以王小波先生的理性和智慧,固然可能看不上那浅近的故事和道理,却未必不可以从中开阔视野,有所收获。就像童话不仅适合于儿童,同样能让成年人获得乐趣和教益。而且,我们看到,童话往往由成年人写出来。儿童虽然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却毕竟是写不出童话作品的。同样,《读者》中的文章固然更多地适合于中学生,却不乏大家手笔。试问,有几个中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呢。小波先生地下有灵,看到人们借着他的贴吧,谈论阅读与思考,一定可以理解。他不仅不会懊恼,恐怕还要多有欣慰吧。那么,我们这些粉丝们,除了从广泛地阅读中获取滋养,在阅读中真正理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全文完-
▷ 进入玟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