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表现政治内容词之赏析(一)
直接歌颂抗金武装斗争,正面表观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有投身抗金武装斗争的经历,在词中就常常表观火热的战斗生活,或写月夜行军,或写从容作战,或写沙场点兵,或写与敌人交锋时的殊死博斗。在我国文学史上,辛弃疾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的歌唱里来。如他寄与陈亮的一首【破阵子】词就是这样。这首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即陈亮。陈亮积极主张抗金,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朋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陈亮从浙江金华到江西,拜访闲居在上饶的辛弃疾。他们一起游览了鹅湖、瓢泉,唱和诗词,共同讨论时局国事,谈得非常投机而畅快。十天后,陈亮告别东归,辛弃疾还追赶了一程,打算再把他挽留下来。对这次聚会,他们非常怀念,互相以词赠答,写了许多首【贺新郎】,不断抒写他们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深厚友情。这首【破阵子】词就是在上饶聚去之后,辛弃疾写给陈亮的。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主要回忆自己年轻时期的战斗生活,包含有与陈亮共勉的意思。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化用杜甫“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句,表观自己时刻不忘杀敌报国。“醉里”写当时的情态,“挑灯”点明时间,是在夜晚,“看剑”表观雄心,渴望杀敌。在夜间,在醉酒的情况下,还抽出宝剑来抚摸观看,见出杀敌报国的心情之迫切。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军中拂晓时候的情形。连营的号角声把自己从梦中惊醒。梦回,是梦醒的意思,从梦中惊醒过来。画角连营,是从角声的此起彼伏、相互呼应,写出军营星罗棋布、交错连接的浩大气势。这两句,一句写看,一句写听,看的是宝剑,听的是号角,都显得豪迈雄壮,令人兴奋激动,热情高涨。接下去写军中宴饮娱乐和练武阅兵的场面。“八百里分麾下炙”,这是写战士得到了主帅的犒赏。八百里,指牛。麾,是大旗,麾下,等于说帐下,指军中主帅所居之地。炙,即烤肉。握《世说新语》记载,晋代王恺有牛叫“八百里駮”,王济与王恺比试射箭,以“八百里骏”作为赌物,王济获胜,于是就把牛杀了作炙。这句的意思是说把牛肉烤熟分给部下。“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写演奏军乐。五十弦,指瑟。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锦瑟》诗说:“锦瑟无端五十弦。”这里用以代表军中乐器。翻,是演奏的意思。塞外声,边地流传的乐曲,这里泛指慷慨豪迈的军乐。众多的战士在大旗下,军帐前,用刀切割烤肉,狼吞虎咽,悲壮苍凉的军乐声震四野,气氛紧张肃穆,气象森严开阔,而气势雄伟奔放。最后词人以“沙场秋点兵”一句收结上片,点明以上活动是在“点兵”,也就是检阅部队。“秋”字点出阅兵的季节。秋天,草肥马壮,宜于征战,所以在这时点兵,为抗击敌人做准备。秋天的气氛是肃杀悲凉的,这时点兵,又更显出抗金部队的军容威严。词的下片就具体写“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二句从战马和武器写战士的英姿。的卢,骏马的名称。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一次骑着的卢逃难,的卢一跃三丈,跳过了檀溪。的卢在这里泛指战马。霹雳,是雷声,这里形容弓弦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据《隋书》记载,长孙晟擅长射箭,突厥人听到他的弓弦声音,称为霹雳。词人描写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快奔驰.弓弦像打雷似的发出巨响,是为了表现跃马张弓的抗金战士,既表现他们的英勇气概,也表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这就是下面所说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要收复失地,重建宋朝的一统天下,为国家建立功业。从“醉里挑灯看剑”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极力铺写阅兵练武的场面,展示抗金部队的军容、军威,也抒发了词人的豪壮情怀,慷慨激昂,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壮词”。末句却陡然一转:“可怜白发生。”感情分量极重,感慨极为深沉。在昏庸腐朽的南宋投降势力的压制下,词中所写的壮志是无从实现的。理想与现实有极大的矛盾。光阴虚度,功名未立,报国无路,壮志难酬,自然十分悲愤。写法上却以前九句尽量渲染那种豪迈精神,收复失地,赶走金人,简直指日可待,马到成功,以酣畅淋漓的描写,反衬出末句失望沉痛之极。前面写得越激昂、越豪壮,最后就越使人悲愤、沉痛。因此,“壮词”之壮,就不是雄壮,而是悲壮。这种写法是词中少见的。这首词的结构也很特别,一反唐宋词上下片过变转折的格式,而是前九句浑然一体,“过变不变”,转折在前九句与最后一句之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辛弃疾不受词律拘束的豪放的创作精神。
辛弃疾还有许多词回忆自己青年时代驰骋沙场的战斗生活。他有一首题为《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鹧鸪天】词。“少年时事”,即指他二十岁出头在山东起义抗金、生擒张安国、投奔南宋的经历,也就是词中所谓的“往事”。词的上片集中写这“往事”,开头两句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锦襜,是一种类似披风的短衣,长达膝部,又名“蔽膝”,当是骑兵所穿的军装。突骑,是骑快马的骑兵。这两句是说自己少壮时期举起抗金的义旗,率领着成万的士兵,参加了耿京的部队,紧接着又率领着几十个轻骑兵,活捉叛徒张安国,开始渡过长江,投奔南宋。这两句是概括的叙述,下面两句就抓住典型事例,展开对战斗生活的生动描绘。“燕兵夜捉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娖。”燕兵,与下句的“汉将”为互文,都指北方的抗金义军。娖,是整顿、收拾的意思。胡?,是箭筒。金仆娖,是箭的名称。这两句互文见义,写出抗金义军白天紧张战斗,夜晚戒备森严。辛弃疾还有一首题为《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的【水调歌头】词也是表现这一时期的战斗生活。词的上片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后来被宋军击溃于采石矶,完颜亮也被部下杀死。辛弃疾正是这时开始了他的抗金生涯,并在扬州以北地区和金军进行过艰苦的战斗。词中表现出词人青年时代就献身抗战事业的英勇气概,歌颂了武装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现在把这几句词简单解释一下。“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是写敌人的侵略。胡骑,即指金兵。猎,这里借指战争。黄昏日落时分,边塞上尘土飞扬,金兵乘着秋高马肥,南下发动进攻。“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是写南宋王朝沿着长江组织水军防御和阻击南下的金兵。组,是组甲;练,是练袍。组练,指装备精良的部队。层楼,指战舰,古代战船有好几层楼,又称楼船。南宋王朝众多的军士沿江防守,战船排列,层楼高耸。“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是写金主完颜亮在南侵时为部下所杀。投鞭,用前秦苻坚事。据《晋书·苻坚载记》记载,苻坚打算进攻东晋,自夸说,把我众多军士携带的马鞭投入长江中,就足以使长江断流。这里以苻坚借指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金主完颜亮。鸣髇,是一种用骨头制作的射时带响声的箭,又叫鸣髇。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冒顿单于创制鸣髇 ,命令左右说,鸣髇射往的地方,有敢于不同时射出箭去的处斩。后来冒顿单于用鸣髇射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左右也都跟着射出箭去,头曼单于就被射死了。这里以头曼单于比喻被部下杀死的金主完颜亮。佛狸,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名,因为扬州对岸的瓜洲有佛狸祠,所以这里用来比喻曾经攻陷扬州的完颜亮。“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是写词人自己少壮时期,积极参加了这一次同金人的战斗。季子,是战国时苏秦的字。词人以苏秦自喻,描写自己在北方起义,抗击金军,准备收复故土,统—祖国,正如苏秦少年周游各国打算实观自己的学说主张一样。黑貂裘,也是用苏秦的典故。苏秦开始很不得志,穿的一件黑貂裘都破旧不堪了。词人这里写“匹马黑貂裘”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当时投入战斗正如苏秦身着崭新的黑貂裘周游各国,意气很盛,二是暗示自己后来有志难伸,正如苏秦身着已经破旧的黑貂裘,处境狼狈。所以词的下片就主要是感叹“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现在重过扬州,人已老了,满头白发,而功名未立,但是词的上片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还是写得虎虎有生气。这一类词,最能体现作者的英雄本色。
借登临怀古抒发忧愤。祖国的山川名胜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常常引起辛弃疾内心的激动。他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或抚栏低吟,或仰天长啸,迎风洒泪,悲歌当哭。辛弃疾最擅长写怀古词,写得最有特色。他登临怀古,不是纯为抒发思古之幽情,沉湎于过去,于回首往事中消沉下去,而是密切关注现实,思虑未来。他在登上江西南昌滕王阁时所写的【贺新郎】词中,由当时国力强盛,歌舞繁华,联系到今日的国势衰微,山河破碎,发出了“空有恨,奈何许”的感慨。在《书江西造口壁》的【菩萨蛮】词中,面对青山流水,于鹧鸪晚唱之中,怀想北方尚未收复的大片国土,所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从屈原以来,爱国诗人常借祖国山河来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屈原说:“望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陆游说得更明确:“爱国忧君孤臣泪,临水登山节士心。”辛弃疾同样是借登临怀古,抒发爱国感情。他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词人已经三十五岁了。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抒写他的爱国热情不被理解、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是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三十岁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词的题目叫《登建康赏心亭》。赏心亭建于北宋初年,在南京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词的开头先写登临所见。“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即吴楚,泛指南方一带,千里言其广阔,清秋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下句“水随天去秋无际”就紧扣“千里”二字来写秋的景象,写出秋季水的清澈,天的高朗,天水相接,水天一色,真是秋天空阔,秋水浩渺。面对这赏心悦目的景色,本应该心旷神怡,可是词人的心情却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样写,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楼,即赏心亭。游子,是词人自称。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刀,表示能凭借宝刀从事征战,杀敌立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有豪情壮志的少年。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把吴钩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因而无限感慨。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第一层意思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第二层意思是说,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下面三句说:“求田问含,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了三国时许汜和刘备的典故。求田问舍,指购置田地和房屋。刘郎,指刘备。三国时许汜庸俗自私,只知求田问舍,不关心国事,受到刘备的批评。这里是说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追求个人温饱的话,就会让天下英雄耻笑。这又与上片的“把吴钩看了”一句照应,表明词人自己胸怀壮志,不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可是词人虽有壮志,却也只能虚度年华。“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用东晋桓温的故事。桓温率兵北伐,看见他早年栽种的柳树已长到十围那么粗大,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已经白白地虚度了,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经常处于不得意的境遇之中。忧愁风雨,是形容处境艰难。从“休说鲈鱼堪鲙”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在“忧愁风雨”中叹息岁月易逝、宏图难展,这就是“登临意”的核心内容。这样的“登临意”,在投降派当权的时候确实是不能被人理解的,所以词的最后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倩,即请的意思。红巾翠袖,代指美人。揾,就是擦拭。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英雄泪”三个字,把上片所写“落日”之景,“断鸿”之声、“遥岑”之“献愁供恨”、吴钩之“看了”、阑干之“拍遍”,总收一笔。这“英雄泪”,不是辛弃疾个人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一切爱国志士经历“忧愁风雨”的共同哀恸。南宋朝廷中容不得爱国志士,他们就感到知音难觅。即使有“红巾翠袖”,可以为自己一洒同情之泪,而这风尘中的知音却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啊!这里,下片结尾与上片结尾的“无人会,登临意”相照应,更深入一步地表达沉痛而悲愤的感情。这首词贴切地运用了几个典故,使得词的内容更丰富,含意更深刻,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词人的痛苦心情。全词充满难言之隐,把充塞宇宙的抑郁不平之气,蟠屈在二十多句歌词之中。这与苏轼词的“横放杰出”的风格不同,显得更为深沉,正如清代人谭献所说,是“潜气内转”,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全文完-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