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听吴小如教授课之点滴肖旭

发表于-2014年02月23日 早上8:42评论-1条

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听过吴教授几次课,他在课堂上讲诗,总是那样从容不迫,旁征博引,深入细致,新意迭出,令人豁然开朗,神智清明。至今记忆犹新。

如他在讲杜甫的《羌村》其二中有两句诗:“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畏我复却去”历来有不同的解说,或作上二下三的句式,或作上一下四的句式;上一下四之说古已有之,当时又有一位权威人士力主此说,一时间几乎成了定论;吴老师从全诗的语境出发,认为必须按上二下三来理解,专门写了文章(《说“畏我复却去”》,后收入《莎斋笔记》,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77—81页)。按杜诗写娇儿既十分依恋从远方归来的老爸,而看他脸色不佳,心绪不好,又不免有点畏惧,遂退而离去。如此写小儿特色,真所谓形神兼备,大有意味。不过这种细致入微之处,未必容易为读者所体认。宋人陈师道《别三子》诗云:“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明显地学习《羌村》,而他的“畏我从此辞”自是上一下四,但后山此诗只是写出了娇女对老爸的依恋,与杜甫的复调笔墨相比,不免显得比较单一。当然这也难怪,小女孩懂事较早,特别喜欢爸爸;更小的小男孩则往往看似机灵而实际糊涂的居多。金圣叹将“畏我复却去”理解为上一下四的句式,说是“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饶膝慰留,畏爷复去”(《杜诗解》卷一),无非是将杜家小子看成是陈家娇女,其实他们的心态和水准是很不同的。

又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名作,其颈联(第五六句)尤为脍炙人口;但诗的第一句则极精彩而不甚容易理解。秋天一般来说是草木凋零的时候,此时之山何以形容为“转苍翠”?又此诗的具体时间背景是日暮时分,天色向晚,山色又何以“转苍翠”?一般不是都说“暮色苍茫”吗,如何“翠”得起来?

吴老师对此有过一个很令人信服的解说,大意谓山间多乔木,颜色较深,春夏两季到处草木欣欣向荣,都是绿色,不大显得特别;入秋以后,草枯木落,于是山色的苍翠便显眼了,秋天看山的趣味正在于此。王维用“寒山转苍翠”五个字形容秋山,极能得其神韵,不愧名作凤头。这个解释合乎情理,后来我游历过南北一些名山大川,每当水瘦山寒时节,很容易体会到“转苍翠”的妙处。

也还是在行旅之中又发现,太阳落山的时候,光线虽不甚强烈,但西边的山峦却往往显得格外明亮,在苍茫的暮色中特别引人注目,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观。王维此诗首句写落日余辉映照下的寒山,大约乃是率先写下他伫立于柴门之外的第一印象罢。可惜我至今没有机会在秋天去访问陕西蓝田(辋川在该县南),否则一定能对“寒山转苍翠”有更深切的体会。

读万卷书固然很重要,争取机会多多亲近山水,特别是多听名师讲课,应当说尤为重要。

如今吴老已高寿九十,我也已退归林下,到了耄耋之年。祝老师身体康强,福如东海!也希望今后对老学生继续多加批评教诲和指导帮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子川推荐:金子川
☆ 编辑点评 ☆
金子川点评:

简约的近体诗评,虽然吝啬笔墨,但可谓一点带面,评述很是到位,欣赏推荐!

文章评论共[1]个
呆贝贝-评论

能得名师讲课,受益无穷啊!问好!at:2014年02月23日 上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