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还是坐在了电脑前,人五人六的开始了文学网站编辑工作。
说是还是,那是因为我心里一直忐忐忑忑的,又一直在挣扎着,最后实在是因为无法拒绝栏目主编的盛情相邀,才答应了下来。
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在跌跌撞撞中勉强发表了几篇小文章,不要说同名家大家们比,就是在文学网站上随随便便拎两篇文章出来,恐怕也会羞红了我的脸,现在要我这么一个人去审阅别人的文章,你说那心里能安静了?说到挣扎,没有一点儿夸张的意思。要知道,刚刚就在两个月前,我在本网站随意浏览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个编辑写的文章,具体的作者与文章的名字现在已经模糊了,但是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却依然清晰的印在脑海里。我们暂且就叫这一篇文章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判》吧。
作者在这一篇文章里指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同一篇文章让不同的编辑来审阅的话,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评判结果,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判断!接着,作者仔仔细细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各种原因。他说,一个编辑的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面的宽窄、对文章的理解、个人的喜好,以及对文章所涉及的区域文化、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的了解程度等等,都决定了最终的结果会有差异。最后,作者非常无奈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写文章难,审文章更难!要想不偏不倚,完全公公正正,给文章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那是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
我当时就愣住了,审一篇文章就真的这么难吗?
我把鼠标定在那儿,久久没有移动。
我想起了一件事。
几年前,在高考中,一位考生用非常漂亮的文言文完成了语文科目的作文。可是在给他评判作文分的时候,评分老师们的意见却打了架,一方认为这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好作文,要给满分;另一方却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文章形式不符合要求,内容也跑偏了,一定要给零分。这事儿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最后是省里组成了专家组来最终拍板,给了这个考生满分。
这一想,我似乎有点信了。
这一会,心甘情愿也好,赶鸭子上架也罢,那就审稿子呗!实在话,一上来对审稿的要求呀程序呀根本不懂,手忙脚乱了老半天也没有把审的稿子发出去。多亏了罗军琳老师在千里之外牵着那么一根电线,手把手的一一示范指导,呆贝贝老师、高原老师也在旁边热情地张罗着,费了好大的劲总算是把审的稿子发出去了,谢天谢地!
下午,有了点时间,我又坐在了电脑前。再审吧,我对自个儿说。
第一篇稿子还算是顺利,因为有了一点经验,一会儿就审完了。
很快,我又从稿库里点了一篇稿子。匆匆地看过,在心底里就爱上了它。这是一篇非常美丽的短文,作者笔力老到,整篇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论是内容还是行文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心里,我已经给了他一个“精华”。
然而,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过路的看客,而是一个滥竽充数的编辑,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去看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文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看着看着,我就发现文章中间的一个自然段完全是引用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就常识而言,在一篇仅仅三四个自然段的小文章里,用了这么多引用的文字显然是多了点。是我看错了吧?我自然不甘心,再读!遗憾的是,作者其实也在文章里明说了,这多少都使我觉得有点失落。我依然不甘心,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处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那是一首诗歌。我就一厢情愿的想,如果能将这首诗融入到文章中去,那引用的权重将会朝着我期盼的方向倾斜。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用费吹灰之力的,轻轻松松添加几个字就可以办到。然而,我又受到了一次无情的打击。面对这一打击,我那桀骜不驯臭脾气似乎犯了,非得执着地去寻找一个融入点来。
一切努力都是白费。虽然左看右看,那首诗歌却依然孤立的悬挂于散文之外!这样,这篇文章就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引用过多,二是投稿不规范。我不得不理智地面对现实,最终没有给这篇文章等级评价,就把它发了。
这会儿还耿耿于怀呢,似乎特对不起这篇文章的,特对不起这个作者的。
嘿,不说了,编辑这活儿!
-全文完-
▷ 进入都市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