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读画马大师徐悲鸿和他的爱情沁香一瓣

发表于-2014年02月14日 早上8:38评论-5条

弘扬马的精神,一直被文人墨客誉为时代的精彩。马年说马,马年想马,马年看马,马年画马,马年誉马历来被人们所推崇。

说到马,就会想起一代画马大师徐悲鸿,徐悲鸿是中国公认的绘画大师,他专长画马,画了多少也许是没有人计数过,即使数也许数不过来,如果把他的画演变成一头头活生生的马放在广阔的大草原上,那真是神态各异,精彩纷呈,气势磅礴,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看看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图,不由联想到历史故事人物和战马的故事。记得小时候喜欢看古代打仗的连环画,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那些昂扬的战马,那些将士威风凛凛骑在马背上交战的场面,无一不打动人心。他们或使用长杆刀,或使用长矛兵器,或使用青龙大刀,或使用双锤之类的兵器对敌作战,看得常常为之喝彩。关羽的赤兔,项羽的乌椎,秦琼的黄骠,呼延庆的踏雪,宋江的照玉夜等至今仍在眼前奔腾。赵子龙单骑大战长板坡,关羽骑赤兔过五关斩六将、岳飞铁骑大败金兀术,李闯王飞骑箭射大明门……众多的奔马,看了令人神思飞越,自然生发出一种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徐悲鸿的画中,云集天下所有勇敢和精彩的马……

徐悲鸿爱画动物,而且画出神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下过长时间功夫的,他特别喜欢纯种的蒙古马,为此曾专题速写了上千幅初稿。为了了解马一身的结构,他还专程去屠宰场学习马的解剖,掌握和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等组织,还常常静坐着端详其动和静的神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对画马有了足够的认识,只要灵感一来,各种各样的马就会跃然纸上。

说到徐悲鸿的马,有专家这样评论:“他在写实的形体中充满着浪漫的遐想,他画的马笔墨淋漓潇洒,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是的,仔细观看悲鸿的画作,忽如那些马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仿佛就要追破纸而起飞似的。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不仅显现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而且从内在的精神本质上表现了奔马的坚毅、敏捷等性格和特征。

【一】

追忆徐悲鸿的画马史,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九日生于江苏宜兴屺亭镇。其父徐达章是地方上的书画篆刻的行家里手,但由于居间乡里常而不得志,和村民们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后来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从小开始教儿子绘画习字。寿康从小聪明好学,从小有画画的天赋,不仅看父亲作画和学习画画,还喜欢在场地上涂鸦,不仅画树、画喜鹊鸟和农村里的牛和马等动物,虽然画得不像样子,但父亲和家里人常常鼓励他,对他充满着希望,培养他绘画的兴趣。

六岁时便在父亲的教学下熟读四书五经,有的篇章均能背诵。长大后一边读书、一边还在家学画和种地。一个偶然机会,他在小镇的街上捡到了几张“老刀牌”烟盒。那时,镇里一些有钱人大都喜欢购买上海出品的“老刀牌”等热门香烟,这些卷烟盒上印的动物画很多,特别是狮和虎的彩色鲜艳,寿康十分喜欢,就把人家扔掉的纸盒捡起来,然后收集在一起静静欣赏,欣赏后就挥笔临摹喜欢的动物,摹仿得一模一样,有的甚至超越,受到父亲的称赞。

一年春天,他随父亲乘船从宜兴至溧阳,阳光明媚,河水悠悠,小船顺风顺水,坐在船上看两岸风光,油菜花开了,柳枝绿了,野花开了,他被这些春景感染了,即兴写了一首小诗:“春*绿迷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性好,舟过万重峦”。这是他初露艺术才华的一首c女作,父亲听了微笑着十分满意。

曾记当年的农村,每到传统的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惯,由于当时农村识字写字的人不多,有些人家就在门窗上只贴一张红纸。而每到这时,寿康就提出义务为乡亲们写春联,受到乡亲们的好评和欢迎。那时,寿康十分希望自己的才艺能超过父亲,跳出乡里走向全国,他做着自己美丽的梦。父亲知道了就又鼓励他:“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美丽梦想就会实现。在父亲的熏陶下,他的画技越来越好。那时候他开始树立志向,在自己的画作上署名为“神洲少年”、“江南布衣”和“东海王孙”等名,而且还盖上自己亲自刻的篆章,从这些用名中可见他抒一腔豪气,内含振兴中华之意。

一次,他穿了一件粗布大褂土布衣服,随父亲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被几个穿着绸缎服装的有钱子弟议论和冷落。他非常不高兴。从此,他立下恒心一辈子不穿绸衣。为了能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很想进洋学堂去读书,可是父亲卖不掉字画拿不出钱。怎么办?他就向镇上人家借钱,可是一些有钱人家都不肯借给他。从小有志向的他深感世态炎凉和前途渺茫,常常半夜里心一酸就觉得很悲伤,一想自己的前途起便会哭出声来,那音犹如失落的鸿雁哀鸣,在静夜声声寒心。后来,他就干脆改名为悲鸿。

到了十七岁那年,他的画已经闻名乡里,名声传开,一些学校见他神笔妙画,纷纷请他去学校担任图画先生,他先后在家乡被三所中小学校聘用。特别是在宜兴中学做图画教员时,他经常要乘坐摇橹的渡船往返于屹亭桥和宜兴城间,常常是每天日升出发,红霞落山时才归。

一九一六年,徐悲鸿的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初露头角。徐悲鸿在上海哈同花园所创建的仓圣明智大学所组织的竞试中,他就是以巨幅水彩画脱颖而出,被该校请去讲学和作画,这使得徐悲鸿在这一时期得以和康有为、王国维、陈散原等大家往来切磋,聆受教益,也促使徐悲鸿在书画上更加突飞猛进。作为酬劳,明智大学以一千六百现洋助他前往日本游学。水彩画《群马》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重要代表作品。这件作品描绘了马群健壮活跃和原野的勃勃生机,场面宏大。在马匹的刻画上显示出了徐悲鸿先生的“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理念。画面中,距离最近的一匹灰马,以尾巴朝向观者,运用西方绘画技术,整个形体的透礻见角度把握得很熟练。这件作品也是匠心独运,悲鸿有意将骏马安排在画面的右侧,后面布以树木,使整个画面形成水平与垂直的基本构图,在画面左侧,留出的是大片的原野,借助云朵形成画面的平衡。构图显示出了虚实相间的中国画独有的特点,在颜色上左白右黑,强烈的颜色对比更是体现出对中国画表现传统的精到的理解。这件作品可以说是融中西绘画特点之优长的佳作。

从那时候起,徐悲鸿所喜欢作的水墨奔马水平越来越高,常常信手挥笔,泼墨即成功,他作画的特点不象古代人那样热衷于画鞍马,他喜欢画自然的野马自由奔腾。一九一七年始,徐悲鸿先后东渡日本和留学欧洲,在苦旅中学习西洋画,创设把中西画融为一体,创作出全新的绘马艺术。徐悲鸿画过《泰戈尔》。画面上,泰戈尔坐在藤椅上,双臂搭在椅子的扶手上,一手拿笔,一手半翻开一个有着天蓝色封面的笔记本。这是泰戈尔写作进行中的常见的一种状态,是凝神沉思最具思想光辉的瞬间,他邈远而悠长的眼神,似看着很近的前方又似看着无限的远方,仿佛正穿越时空,凝神捕捉生命最深处的灵光……这在泰戈尔的诗中常能意会却难以言传的意蕴,却被徐悲鸿精微地表现出来,实在是画神了。这就是一九四0年春,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直至同年十一月离开印度。这期间,徐悲鸿与泰戈尔朝夕相处,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徐悲鸿即兴给诗翁画了这幅珍贵画作。

期间,还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游历了印度的喜马拉雅山一侧的大吉岭。在那里他看到和喜欢上了当地的一种马,那是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闪光的骏马,他不仅兴致勃勃地目不转睛欣赏这些马,还在泰戈尔陪同下骑着这样的马游览山地风光。在游览中,泰戈尔还请当地牧民介绍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特征,他终于又熟悉了这种看似野马而不是野马的高原马种,从此他脑海里的马越储越多,一闭上眼睛就奔腾开来,他和马结成了知己。在访问期间,他还在骏马群中进行了大量的写生,把各种不同类型的马表现得栩栩如生,画出了马的气质和活力,从而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美的艺术境界。

在泰戈尔陪同下还游览了克什米尔的达尔湖,此湖是喀什米尔最美丽的雪山湖泊。远远望去,湖对岸耸立着连绵的雪山,一座座白雪皑皑的雪峰萦绕着淡淡的雾霞,翻过雪山也许就是我国西藏的阿里了。湖水清澈透亮,倒映着雪山的倩影,水底绿草茵茵,每到夏季,湖面更是开满莲花。沿着湖畔长满柳树、花圃和菜园,再就是这大大小小点缀其间的美丽船屋。在那儿,徐悲鸿创作了精品之作——《群马》。《群马》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画家在此画中,没有画马的奔腾之姿,那几匹背向的马仿佛听到了什么,正竖耳警觉地凝视着远方,表面是那样平静,但却蕴含着内在的动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线条表现出马匹坚硬的骨骼和挺劲的马腿,以生动的的墨色表现出风中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更强化了那静中之动的魅力。他纯用墨笔画马,画面下部以湿笔花青点染草地,渐远渐淡,也象马的神态那样把观众的视线和思绪引向远方。立刻就轰动画坛。

后来,他画的马又更豪放,以粗重有力的线条表现出马匹的坚硬骨骼和挺劲的马腿,以生动的墨色表现出风中拂动的马鬃和扬动的马尾,强化了那静中之动的魅力。他所画的马和别人至所以不一般,是因为那些马的鼻孔都特别大,生活中一匹优良的高品质的马,它的鼻孔应该是大的,鼻孔大就证明它的肺活量也会随之较大,一匹好马不仅可以在江南平原上奔跑,更能在高原气候的千变万化下奔跑,这才有耐力;他画的马腿比例相对稍长,因为马腿和蹄是马奔跑的工具,腿长就跑起来快。至于蹄,在徐悲鸿的笔下似乎是一两笔简单地带过,但他却为此描摹了好长时间才形成了这样的独特风格。他曾对朋友们这样说过:“马蹄是马的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除此之外,就拂动的马鬃和马尾,也是表现马刚柔相济的魅力所在”。所以,徐悲鸿画出的马的鬃尾呈现出奔跑动力的美感,堪称之为十全十美。他笔下的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莉马、千里马、汗血宝马等栩栩如生。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浸润了一个有天分的人在艺术领域的不倦求索的辉煌成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又携带着自己的作品曾经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坡、摈榔屿,恰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全部捐献祖国救济难民,而他自己生活则非常俭朴。在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奔马图》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画家以此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抗战时期,徐悲鸿又在重庆江北盘溪生活八年,这八年成就其一生创作巅峰,其中他创作的《愚公移山》、《醒狮》、《巴人汲水》、《七喜图》、《奔马图》等300余幅国宝级作品,都是在此期间创作完成的。水墨画《七喜图》是画家心灵的写照,自说自话。画上画了七只喜鹊,其中四只似在交头接耳,“议论”单独蹲一块儿的另3只喜鹊。此画是徐悲鸿一九四二年祝福好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父母七旬大寿所作。《七喜图》上有徐悲鸿题的一行字,“铭渠老伯伯母七旬大庆”。当时,张道藩与徐悲鸿、蒋碧薇夫妇之间已是知交,蒋碧薇与张道藩的关系非同一般,有人说她背着徐悲鸿处在三角恋情中,正在演绎至为纠葛的状态。这一切徐悲鸿是清楚的,所以图中喜鹊并不喜悦的眼神,折射出画家当时复杂而尴尬的心态。

全国解放后,徐悲鸿先生以满腔热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是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主[xi]。他曾带头替英雄模范人物画像。一九五0他在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幅奔马图上题诗:“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又题画马诗:“百载沉菏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他借马抒情,寄托了人民的爱憎,在它们驰骋的脚印上,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徐悲鸿画的奔马图,还被邮电部制成了邮票,全套十一枚,并在最佳邮票评选中获最佳特种邮票奖,艺术一流,硕果累累。

【二】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最擅长画马。还记得在九十年代初,我们一批文友在京参观徐悲鸿纪念馆,之后在喝茶时听朋友谈到徐悲鸿的绘画生涯和家庭生活情况,了解他一生坎坷的绘画历程,知道了他的三个不同模式的爱情故事,有与逃抗封建家庭婚姻的同乡蒋碧微一起的婚史,有与学生安徽籍姑娘孙多慈的一段难以割断的师生恋情,还有与湖南籍学生廖静文的短暂恩爱的忘年恋曲。三个故事串成一剧,耐人寻味。

故事一、与蒋碧微的恋爱曲。蒋碧微和徐悲鸿系同乡,她于一八九八年出生于宜兴富贵人家,十三岁时随父赴上海读书,她长得亭亭玉立,浑身上下充满了江南女子的美丽气质。由于旧时婚姻由父母做主,蒋碧微从小就由父母作主,和苏州查家的公子查紫含订下了婚约。

徐悲鸿出生贫寒,怎么会和蒋碧微认识?原来,徐悲鸿曾与蒋碧微的伯父蒋兆兰和姐夫程伯威同在宜兴女子学校一起教过书,由此就相互熟悉并且建立了友好联系,他的精湛的绘画技艺深得蒋碧微父母的欣赏和喜爱。一次,适逢假期,徐悲鸿在蒋兆兰家门外见到了年轻的蒋碧微,立即被她的风韵迷住了,可谓是一见钟情。所以,从那天开始,不知道什么原因,徐悲鸿在假期里总是神差鬼使地三天两头要往蒋家跑,成为了蒋家的常客。蒋碧微在家度假,还常听到父母夸耀这个贫苦的青年是如何有才华。耳听不如眼见,那天蒋碧微终于看到了徐悲鸿挥笔绘画,当她看到栩栩如生的动物画像变戏法时跃然纸上时连连称赞。她觉得徐悲鸿这个青年很有才气,家里虽然穷,但他说起话来透着一股人穷志不穷的志气,渐渐地对他有了一份欣赏。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常常见了面就会打个招呼和交谈几句,日长以后似乎很投缘,蒋碧微为徐悲鸿的才气所吸引。但是,在封建社会中,作为一个订了亲的女子,是要受到社会、家庭的礼仪压缩的,在婚姻问题上绝对不能自主的,想要变成鸟飞都不可能,只能是闺阁饮泪。

那时的徐悲鸿可以称之为单相思。不久,有人给蒋家传来苏州的查紫含在考试中企图作弊的消息,而且传得很臭。待嫁闺中的蒋碧微听了后号啕大哭,想到自己以后托付终生的夫君如此的没有出息,不禁痛苦万分,彻夜难眠。

这事被蒋碧微的远房亲戚朱了洲知道了,朱了洲和徐悲鸿很熟悉和要好,一直被他的绘画技巧所感染。他曾听到徐悲鸿对他说过的,想和蒋家碧微交好的意愿,可他家穷无法说出此口。他知道徐悲鸿很喜欢蒋碧微,就悄悄对徐悲鸿说起蒋碧微幼配作弊之事,并给徐悲鸿出点子:“如果你真心喜欢碧微,我就帮你搭搭桥”。徐悲鸿听了心里当然十分高兴,他本来就希望朱了洲能帮助他搭这条桥的,他梦中也是希望美丽的姑娘蒋碧微能嫁给他。朱受到徐悲鸿的亲口托付后,一口答应去悄悄做这个工作。

经过二天的接触,“红娘”朱了洲终于高兴地找到徐悲鸿,告诉他:蒋碧微同意和徐悲鸿私奔,这正合徐悲鸿的心意。他在年前正好由哈同花园创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提供的游学奖金一千六百元,于是马上通过和朋友商量,准备带着蒋碧微一起东渡日本,因为一旦生米煮成熟饭就什么也不怕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并让朱了洲带信给蒋碧微。蒋碧微毕竟是在上海读书的,思想比较开放,婚姻上她喜欢追随时代的脚步走,反对封建色彩的包办婚姻她愿意这样去做,她听朱了洲那样说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在徐悲鸿的授意下,蒋碧微在一个深夜从家里逃了出来,很快被徐悲鸿接着,一起连夜在上海买好船票准备一起逃跑,东渡到日本。

那一天,蒋家父母忽然发现女儿没起床,走进房间在桌子上发现了一张便条,内容就是她走了,至于在哪不知道。父母不见了女儿踪影,便四处寻找,但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一九一七年,十八岁的蒋碧微与二十四岁的徐悲鸿从上海乘船私奔日本。

蒋碧微和徐悲鸿来到了日本,一对如愿以偿的恋人在兴奋和喜悦中开始了美满生活,他们相拥着流下了兴奋的泪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同居生活。当时的徐悲鸿,只是一介书生,他虽有几分才气,可是美术造诣和名气都还远远不够,当时他的一幅画,在日本出手很难,即使卖出也争不了多少钱。徐悲鸿和蒋碧微去日本时身上仅仅带着两千元,尽管蒋碧微在日本不买衣服,不买鞋子,心甘情愿和徐悲那一起受苦,可不到半年钱都花光了。两个人从此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蜗居在日本的一家叫“下宿”的旅馆里,好在爱情滋润着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二年后的一九一九年,徐悲鸿在康有为的帮助下离开日本,弄到了一个官费的名额赴欧洲深造,于是,他和蒋碧微重新远航,选择了法国继续深造,师承美术大家达仰绘画。后来又入巴黎国立美专,再求深造。在这一时期,他还赴德、比、瑞、意等国观摩学习。他在欧洲留学八年间。徐攻美术,蒋攻音乐,在日本归国和在欧洲求学回国的日子里, 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先后在上海和南京出世。 从逃离老家东渡日本始到一九三0年冬,徐悲与蒋碧微相识相爱,一直到有了二个孩子,经过了十五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如火的激情和平淡的生活似乎有了点被冲淡了的感觉,如蜜如月的生活也许常常作为青春的回忆,这段时间,蒋碧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教育孩子的身上,她曾经是无怨无悔。

徐悲鸿和蒋碧微是一九二七年秋返国的,之后他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授兼系主任和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大力倡导现实主义艺术活动。徐悲鸿和蒋碧微回国。在以后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徐悲鸿一直忙于自己的艺术和各种事物中,对妻子也疏于照顾,而常常,要强的蒋碧微不能接受这样的被忽略和缺乏关爱的生活,于是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后来竟然常常吵嘴,而且越来越深。

就在事业开始蒸蒸日上的时候,徐悲鸿的一位学生叫孙多慈的,带着她青春的微笑,以她的纯美走近了徐悲鸿的眼前,而这一切,蒋碧微根本不知道。

有一次,蒋碧微外出,她听到有人在议论徐悲鸿和一个叫孙多慈的女学生好上了的事情,这一个师生恋的故事让蒋碧薇始料不及,她知道了非常愤怒。蒋碧微生气地对徐悲鸿说:“我从十八岁跟你浪迹天涯海角,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你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和磨难,我这朵花儿当初是怎样为你开放的?现在条件好了一点你就……”蒋碧微当着徐悲鸿面,诉述当年为了徐悲鸿,抛下了原本锦衣玉食的生活,和徐悲鸿一起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前前后后声泪俱下。她指责徐悲鸿在声名鹊起和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出轨的事实。然徐悲鸿爱着比他小十几岁的女学生孙多慈,也许是情感的冲动,他登报申明与妻子蒋碧微已经解除非法同居的关系。

蒋碧微知道了此事,像睛天遇到了雷击,哭得不能自已。想当年,她冲破重重封建阻力跟随徐悲鸿,她做了别的女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当她正在编织家庭美丽梦想的时候,当年爱她追她的丈夫却要背叛她和两个孩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蒋碧微在面对徐悲鸿的解释中,反应自然是极为暴烈的。她跑到徐悲鸿的学校,当面找到年轻的学生孙多慈进行羞辱,还用刀子捅破她的画作,甚至还通过朋友找到了孙多慈父亲的地址,写信给孙的家人,痛斥其女儿妄图折散他和徐悲鸿多年婚姻的行为。最不堪且影响孙多慈一生前途的是,蒋碧薇动用她的私人关系,将本可赴比利时留学的孙多慈从名单上突然删除了,让肄业后的孙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从此回老家当了一名中学老师。徐悲鸿爱上了她,却又不能保护她,孙多慈当然觉得自己很委屈,她毅然离开徐悲鸿也是情与可愿。

据说当年蒋碧微当年为了挽救这段感情,还做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举动,私藏了徐悲鸿和孙多慈在一起的《台城月夜》等多幅画作,烧毁了孙多慈送给徐悲鸿的一百多棵的枫树苗,还让她的上级好友帮忙搞臭孙多慈。在蒋碧微干预下孙多慈被赶跑了。可是,蒋碧微却发现自己的情怎么也不在了。徐悲鸿已经发现,她是三天两头在和好友见面和参加舞会了。这一切徐悲鸿十分清楚,这是她在报复他。

其时的蒋碧微仍然长得青春靓丽,她的背后确实有一个人真在向她招手呢!这个人是谁?就是徐悲鸿青年时候的朋友张道藩。蒋碧微和张道藩是通过徐悲鸿在一九二一年的时候认识的,当时身为青年画家的张道藩曾专程来欧洲的柏林看望徐悲鸿,谁知这次会面,蒋碧微给了张道藩很深刻的印象,蒋碧微的美貌让他一见倾心,张道藩后来竟然多年坚持给蒋碧微写了十五万字的情书,他默默地恋着蒋碧薇,蒋碧薇也曾经有过想受爱的念头,但她没有背叛徐悲鸿,还是死心踏地的跟着他没有变心。后来张道藩回国后青云直上,担任了国民党时期的宣传部长,平时对蒋碧微也总是来信来电献殷勤。对于这一切,徐悲鸿原来也是知道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感谢妻子的,妻子无怨无悔陪伴在自己身边二十多年,而他竟会为了一个相处没多久的女人,想放弃自己整个家庭,也是感到有点愧疚。

然生活总是这样会捉弄人。当孙多慈离开徐悲鸿,徐回到家里后,生活突然发生了意外逆转,如果这时候的蒋碧微不究以往,重新和徐悲鸿和解,把徐悲鸿拉在自己的身边,也许会重燃爱情的炉火,然她没有这样做,反而做出了折腾徐悲鸿脸面的事,她故意装着不知道徐悲鸿和孙多慈离开的事情说:“假如你和她决裂,这个家的门随时向你敞开。但倘若是因为人家抛弃你,人家去结婚了,或去死了,你再回到我这里我绝不接收”。人总是要等到要失去了,才会想到要珍惜?其实蒋碧微什么都可以原谅他,只是他的爱上了别的女人,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回想曾经的苦难岁月,她觉得自己没法原谅他,也没有理由来原谅。而此时的悲鸿根本无法接受面前的事实,他觉得面前一片冷漠……

一九四五年底,徐悲鸿和蒋碧微经过协商终于办完了离婚手续,徐悲鸿为二十多年的夫妻情份,答应蒋碧微的一切离婚条件和要求,废寝忘食的为她画了一百幅画。分手时,蒋碧微从徐悲鸿那儿得到了一百万的子女赡养费和一百幅由徐悲鸿日夜绘成的画。其实蒋碧微也是乱世里的爱国女子,曾经亲手为抗日前线的士兵缝制过鞋袜,并在给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的张道藩的情书里多次勉励他为国奉献,渗入了许多爱国情感。她和徐悲鸿解除婚姻后,由于张道藩的妻女在法国,所以后来蒋碧微作为情人投入到张道藩的怀中。一九四八年,蒋碧微跟随张道藩去了台湾,成为张道藩公开同居的情人。

徐悲鸿和蒋碧微生有一子一女,离婚后随蒋碧微生活,但由于家庭的变故,女儿和儿子先后离家出走,参加了革命,一九四九年后都留在了大陆。而蒋碧微去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和这对儿女的联系也成了断线的风筝。一九五八年,张道藩原本在法国的妻女回到台湾,暮年的他也开始希望回归家庭。当时的蒋碧微选择了勇敢放手,开始一个人在台湾的整整二十年的孤苦生活,一九六八年张道藩去世。十年后,蒋碧微也在台北逝世。但是十分巧合的是:当年徐悲鸿辞世的时候,衣袋里还放着当年与蒋碧微一起在法国购买的旧怀表。而蒋碧微去世的时候,房间里还挂着当年徐悲鸿在巴黎为她画的那张拉琴的照片。

【三】

故事二、徐悲鸿与颇具天份的青年女画家、学生孙多慈的爱情缠绵。孙多慈,又名孙韵君,安徽省寿县人,191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孙传瑗原是五省联军孙传芳的秘书,后曾任大学教授、教务长。母亲汤氏也任过女校校长。孙多慈姐弟三人,其排行老大。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喜欢文学,十七岁毕业于安庆女中。 

1930年暑假,孙多慈报考了当时的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却意外没有考取,于是作为旁听生到艺术系跟随时任中央大学美术教授的徐悲鸿学画。那年初秋,十八岁的安庆少女孙多慈,带着既惶恐又兴奋的还有点淡淡刺激的心情,开始了她国立中央大学的旁听生的生活。

孙多慈长得很漂亮,白皙细嫩的脸庞,漆黑的双瞳,童式的短发,穿一身工装衣裤,笑时甜蜜可爱,秀美温柔。徐悲鸿一开始没有把孙多慈放在眼中。那时候,每年都有喜欢绘画的学生到国立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来旁听,然后挑选优秀的再通过测试录取。旁听生的吃住也都安排在学校中,还要交相当高的学杂费用,一般人家是根本花费不起的,所以来去总是很正常。艺术专修科对旁听生有辅导,但不是特别的侧重。孙多慈很有绘画天才,一开始作画就获得了徐悲鸿的赞赏,孙多慈别说有多高兴。 

孙多慈到校学习一个多月后,徐悲鸿就觉得这个姑娘是棵培养的苗子,所以很关心她。一天,他应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邀请,带领艺术专修科西画组的学生去学校参观,并还要在那里作演讲,孙多慈也跟着去了。城郊的路不太好走,孙多慈穿着高跟鞋一脚高一脚低的落到了其他同学的后面。徐悲鸿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便特意等她赶了上来。笑着对她说:“看来你的生活经验不足,以后走远路要穿平底鞋”。 孙多慈抬眼淡淡一笑,脸上泛起一团红晕,甜甜地说:“谢谢徐先生”。 徐悲鸿本想和她开句玩笑轻松一下气氛,但当他眼光与孙多慈对视的那一刻,不觉突然一阵心动。这个看上去十分清纯的少女,一双眼睛充满着灵气和智慧,忽如一扇明净的窗户打开着。透过它,可以清澈地看见她的内心世界。徐悲鸿以一双艺术家的眼睛,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瞬间, 孙多慈被他的眼光也震慑住了,她想说什么,又不知该说什么好。结果一抬脚,又差点打了个趔趄,幸亏徐悲鸿伸手扶住了她。那一刻,孙多慈微笑着,差点倒在了他的怀里。

一九三一年夏天,孙多慈以图画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正式录取,从此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孙多慈除了随徐悲鸿学习素描外,还同时选修了美学课、古诗选和法语课,真是多才多艺。由于孙多慈学习成绩出众,不久就正式成为了徐悲鸿带教的学生,徐悲鸿对其更加器重和赏识,逢人便宣扬她的天才和智慧。

素描课是绘画的重要基础,徐悲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孙多慈身上。连续的观察,他发现孙多慈通过两个月的学习,素描水平进步非常快。徐悲鸿暗暗吃惊,这个看似温柔,看似宁静的少女,却有如此之高的悟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之后,徐悲鸿对孙多慈的印象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关注。他每次到教室里来上课,总是习惯性的第一眼就是看孙多慈在不在。有时候孙多慈晚来几分钟,或者生病缺课,他就有些烦躁不安,这样的神态令徐悲鸿自己也感到:这不?是否有了深深的好感?

他自己常常暗暗吃惊,难道自己对这位年龄几乎可以做他女儿的学生产生了师生之外的感情?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孙多慈也是天天要跑徐悲鸿的画室,她还甘愿当老师的模特儿。徐悲鸿的画室,在中央大学东北角,隔着一道围墙,外边就是成贤街北口。画室分里外两大间,其中外间开了大玻璃天窗,这是徐悲鸿作画的地方,里面一间略小一些,是他的藏书室。孙多慈知道徐悲鸿是在描画自己,当然高兴。她每次来画室,徐悲鸿总是要给《孙多慈像》作最后的修改,或是以她为模特画一些素描,整体,局部,正面,侧面,身体各个部位。在画室,孙多慈善解人意的态度,更让徐悲鸿对她充满了好感。 

此时的徐悲鸿已经结婚多年,妻子蒋碧微除了在家里生活外,有一段时间则沉醉于社会交际,经常外出参加舞会,两人的情感正处于疲倦期。而孙多慈远离家人,独自在学校,于是在传授和习艺,倾诉与聆听中很自然地熟识与他接近了。

孙多慈喜欢这样的日子,去老师的画室学画,或者随老师同学一起去写生,她觉得自己在他的身边很快乐,她变得活泼爱笑,甚至还有些调皮。那段日子,徐悲鸿丢掉了与蒋碧的矛盾心绪,心情也似乎阳光灿烂起来,他一心要传授和指导好孙多慈的绘画,希望她能早日出道。在那些日子里,他的画室总要备有一两盘水果,或一串葡萄,或两个苹果,或刚刚摘下来的柿子。孙多慈坐在他的对面,也很随意,想动的时候就动一下,想走的时候就走一走,有时候做模特嘴渴了,就嚷着要歇会儿喝几口水。徐悲鸿总是笑笑地看着她,也不阻拦,只有他完全投入状态的时候,他才绷着脸吼上一两声:“快,现在不能乱动” 。从那以后,徐悲鸿多次邀请孙多慈一同出去游玩,经常的接触剥离了两人的年龄关系,于是慢慢地从好感产生了感情,当时徐悲鸿已三十五岁,且已有一双儿女。

由于徐悲鸿对孙多慈特别关爱,甚至有时上课时只教她一个人如何如何画,如此一来使许多同学觉得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了侵占,便经常在暗地里对孙多慈与徐悲鸿进行埋怨、批评、指责,甚至一些难听的话也迅速在同学中流传。

孙多慈原先住在中央大学女生宿舍,当时女生宿舍是禁止男士出入的,但是徐悲鸿却经常到宿舍去找孙多慈,也被好事者引为谈论话题。这些闲言碎语对于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孙多慈来说,其每天的处境可想而知。后来孙多慈为了避开这些议论,只好搬出女生宿舍,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房子,由她的母亲从安庆搬来与其同住。由于徐悲鸿毫不隐讳,好事之徒再加以渲染附会,轰动一时的花边新闻便不胫而走。许多小报和当时的南京《朝报》就不知登了多少有关这桩三角恋爱的故事。

孙多慈与徐悲鸿的交往自然遭到蒋碧微的阻挠和反对。一开始,尽管徐悲鸿多次向其妻解释,说只是欣赏孙多慈的才华,但是当时在蒋碧微的眼里以及在旁人的心中,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关系已远远超过了师生关系。这之后,徐悲鸿一直陷入感情纠葛之中不能自拔。

“燕子矶头叹水逝,

秦淮艳迹已消沉。

荒寒剩有台城路,

水月双清万古情。”

冬夜,寒风在南京街头肆虐,徐悲鸿独自坐在画室里,灯火幽暗,心绪浮沉,一首《苦恋孙多慈》的诗,由他心灵深处汩汩流出。

一九三三年,徐悲鸿离开学校远赴欧洲举办他的画展,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又更加浓郁了,在长达一年多的分别时间,孙多慈发现徐悲鸿在她心里有多么的重要,刻骨的思念激发内心深处的爱慕,她独自在画作里泼墨,倾诉着自己初恋的欣悦与疼痛。这一时间,两人在两地书信中倾尽相思。

徐悲鸿与孙多慈于一九三四年正式相恋,徐悲鸿曾刻一枚“大慈大悲”印章随身携带,章中嵌取了两人的名字。由于孙多慈赠送的一百棵枫苗被蒋碧薇如数弄坏。无奈的徐悲鸿自此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无枫堂”,且自命“无枫堂主人”,还刻章纪念。

徐悲鸿从欧洲回来后,他和孙多慈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见面,他们在彼此的目光里读到了离别后的浪漫和爱情。一次,徐悲鸿带着学生去天目山写生,孙多慈也在其中,在僻静的山石背后,徐悲鸿忍不住抱住孙多慈亲吻了。这虽然时间不长,却被另外二位同学看到了,于是师生恋情传又得非常快, 一段师生奇恋,在中央大学,又在南京,在美术界,在全国,又传得沸沸扬扬。

妻子蒋碧微闻得此事,心内燃起大火,蒋碧薇冲到徐悲鸿的画室,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张孙多慈的画像,这是一位纯情的女子,年轻貌美,目光纯净,忽如当年徐悲鸿在日本第一次画她,这让她很受伤,蒋碧微再也忍不住心中的伤痕,走过去就把孙多慈的画扯撕了,声称要去找孙多慈算帐。徐悲鸿无法制止她,他迟疑无措,孙多慈见画被撕裂,老师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她不想再受到这样的伤害,理智冷静下来后,在父母的干涉下决定中断学业,准备离开南京中央大学,回到家乡安庆女子中学任教。

徐悲鸿知道后,内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那是一个周末,徐悲鸿要孙多慈陪他去附近登山,孙多慈答应了。初冬的日子,微风是冷的。在山下时,过北极阁,沿鸡鸣寺南的山麓爬上去,便依稀有雨丝飘了下来。虽不大,却略略生出些寒意。徐悲鸿与孙多慈并肩而行,风吹过,一地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走到窄处,徐悲鸿便上前一步,把拦在路中的树枝挡开,等孙多慈钻过来,然后再快步跟上。两人气喘吁吁立在山顶的亭台楼阁时,眼前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东望,远处的钟山,群峦绵延,龙蟠苍翠。北眺,茫茫玄武湖,十里烟柳,水天一色。 徐悲鸿带有颓废之情的感叹,又不知为什么,突然让孙多慈想到了父亲孙传瑗。她把父亲找她谈话的情况和盘托出,还流着泪水。

原来那天,父亲收到蒋碧微的信,特地赶来南京和徐悲鸿见面,还登门探视,他临走时对女儿这样说:“我的宝贝,你是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又是徐悲鸿的高徒,何必要为这段感情败坏自己名声?你从小到大,爸爸什么事都依着你,这次你就依爸爸一回如何?”孙多慈当时听了就知道爸爸话中有话,忽如五雷轰顶,她怎么也说不出话来。父亲上前搂住她的臂膀,道:“儿,放弃这段感情吧,乖女儿,你长得漂亮还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你会找到属于你的另一半的,你会幸福的。相信爸爸,我风风雨雨走过半个世纪了,什么样的惨烈,什么样的风光,什么样的贫穷,什么样的富贵没有经历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偏偏此时,鸡鸣古刹的钟声从山下传来,由远及近,如一股巨大的气场围着他们,荡荡悠悠,始终不肯散去。孙多慈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顺两腮“扑簌簌”流下来。 

孙多慈坦然了家庭对这段恋情的变故。徐悲鸿拥抱着孙多慈,怎么也舍不得放开,他这才明白,在孙多慈的眼中,为什么有了那种黯然神伤的忧郁。再仔细看孙多慈,他觉得她还是一个未婚的姑娘,值得深深同情。他转过身,用两手又一次把孙多慈抱在自己怀中,热烈地吻着,又用手轻轻勾了一下她的鼻子:“你是中国画坛的一位女画家,我为什么不爱你“!孙多慈破涕为笑,徐悲鸿带着一份怜爱,在她的额上又轻轻吻了一下说:“好了,你记住,从现在开始,无论你到哪里,天涯海角,始终有一个人在关心着你!这个人就是徐悲鸿”!

一九三五年,徐悲鸿悄悄跑去孙多慈的老家见她,在两人相拥分别时,徐悲鸿对孙家派来“监视”他的小表妹说:“小妹,你要记住,你的表姐永远是最美丽的”!一九三八年,两人又见一回,但因孙父极力反对,未能论婚嫁。抗战开始,徐悲鸿逃到长沙,又遇见了随其父母一起来来避难的孙多慈。后来,他帮助孙多慈一家迁到桂林,又帮她谋得职位。但是,孙家父母对徐悲鸿产生不了好感,就又带着女儿迁往了浙江丽水,并帮女儿操办了婚事,把二十六岁的孙多慈嫁给了倾慕她才华的军官许绍棣。

孙多慈在结婚之前,曾写信给徐悲鸿说:“我后悔当初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

孙多慈结婚后,一直难以忘怀徐悲鸿后来与蒋碧微离婚了。又后来的日子,她获悉徐悲鸿迎娶了廖静文。消息传来,孙多慈握笔画了一幅红梅图,题诗道:“倚翠竹,总是无言,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诗中难掩惆怅的情怀。后来这幅画传到徐悲鸿手中,徐悲鸿在画上补了一只没有开口的喜鹊,那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还有对她的赞赏和默默祝福。后面,孙多慈又曾寄给徐悲鸿红豆,徐悲鸿就到银楼打了一对戒指,把红豆镶入其中,一个刻着“慈”字,一个刻着“悲”字。他还以《红豆》为题赋诗:“急雨狂风避不禁,放舟弃棹迁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吟味苦心。”

又后来,孙多慈随丈夫去了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并日益精研绘画,她的画浑厚而深沉,专家称她继承了徐悲鸿的衣钵真传。

【四】

故事三、徐悲鸿的忘年恋廖静文。廖静文是湖南人,长得亭亭玉立,细细长长的个子,一见眼就很漂亮,外表看上去也十分文静,廖静文和徐悲鸿相遇时很年轻,只有十九岁。那时,她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

到了那里,廖静文就开始帮助徐悲鸿整理他在七星岩岩洞的藏书和藏画。在那里,廖静文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书画,这些作品向廖静文打开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广阔的艺术世界。在重庆,廖静文还见到了许多艺术家,在工作之余,她总是喜欢去看徐悲鸿作画。她学习勤奋刻苦,常常一个人坐到图书馆外的黄果树下静静地看书。

那年徐悲鸿已经四十七岁,比廖静文大二十八岁。徐悲鸿对这个勤奋的姑娘十分赏识,而在廖静文眼中的徐悲鸿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画家,她从心底里十分敬佩他。在徐悲鸿身边工作的日子,廖静文每天看到徐悲鸿忙忙碌碌作画,有时竟然顾不上吃饭。她看到了他为中国美术事业奉献的无比热情,看到了他对学生的培养和关心的赤纯红心,还看到了徐悲鸿用卖画的钱出手大方地接济朋友和学生,看到了他的学生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他是一个名声很大的画家,但对自己的生活却是简朴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这一切,在廖静文年轻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时的徐悲鸿已经开始离开蒋碧微过着单独的生活,他们正在闹着办离婚手续。那时候,徐悲鸿每月的工资几乎全被蒋碧微索走,他常常用青菜蘸着用水冲淡了的酱油和饭吃。廖静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徐悲鸿的健康和生活,她在徐悲鸿最艰难和困苦的时候,廖静文用自己的火热柔情和爱心滋润着徐悲鸿那一颗病中的心。

一次,廖静文生病发高烧,徐悲鸿亲自照顾她,帮她量体温,还督促她吃药。等到十天后,高烧退去时,廖静文已经在心中对这个长辈男人依恋无比了。从这天开始,如果哪天徐悲鸿没有来上班,她就会非常的失落。还记得廖静文病好后的一个傍晚,她随徐悲鸿来到了嘉陵江畔,面对迷人的西山晚霞,廖静文心中顿觉绚丽多姿,她想面对徐悲鸿说话,但觉得羞涩。徐悲鸿受到迷人晚景的感染,他向廖静文诉说了自己一段时间感情的压抑,并和盘托出了对廖静文的爱意,并且认识到两人的感情几乎已经逾越了年龄的差距,觉得这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也许是对未来的恐惧,廖静文一时间沉默了。

徐悲鸿再问廖静文:你愿不愿意和一个比你大二十八岁的人结为终生伴侣?廖静文听了心里又格顿一楞,她没想到的是徐悲鸿竟然真爱着她,她脸一红地想了想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你为什么也会爱我?我的年龄……”

“我爱的是你的人和才华,年龄差距对我来说不是问题”。 

廖静文的话像一春风吹进了徐悲鸿的心房,他微笑着说:“太好了”! 在徐悲鸿最为困难的时候,廖静文懂他,接近他,悉心照顾他,这种纯洁的爱情温暖了婚姻破裂的徐悲鸿那颗破碎的心,给这位艺术家带来了静谧和安宁。徐悲鸿给廖静文写了一首情诗:

一啭黄鹂息众音,

天开明月伴孤星。

稽颡帝力回春意,

会见平芜入眼青。

之后,徐悲鸿对廖静文说:“说实话我是从心底里喜欢你的,但是如果你家里反对了怎么办”? 

廖静文说“那我就说以后我就不结婚了,这样就永远在你身边照顾你”。

悲鸿说:“你知道吗,不结婚就没有社会地位”。

廖静文说:“我不懂你的意思”。

徐悲鸿说:“你什么都不懂,你真像一张白纸一样。我说的这爱情是纯朴而甜蜜的,但是我们这场爱情也许会伴随的是悲苦”。 

廖静文说:“我愿意了就什么也不怕的”。徐悲鸿听了只是微笑,他从心底里感激廖静文给他的爱。

一九四四年,徐悲鸿发现自己的身体一直不适。就去医院作检查,经过医生仔细察看,发现他是得了严重的肾病和高血压,而且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让医生吓了一大跳,立即下了病危通知。当时只有廖静文陪在他身边,她十分着急地哭了,她担心他会挺不过来。如此这般该怎么办?徐悲鸿住院了还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当时的徐悲鸿身边己没有多少钱。为了照顾他,廖静文就把自己的钱贴上,平时节省开支,常常舍不得化钱,吃徐悲鸿住院吃剩的饭菜,她以帮倒为名,常常把剩饭拿到医院外面偷偷去吃,为不让他知道,还常常说是自己在外面吃了呢,有时候她一面吃还一面掉下眼泪就来,她一心只是为了徐悲鸿的病早点好……

这个世界上什么是真爱?当一个人在困难或病着的时候,能够执着地坚守爱的真谛,那就是爱情的一种升华。在徐悲鸿病得很严重时,廖静文不离不弃,坚持日夜守护在床前,她照顾他绝对不是为了图钱和图名。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又不久,廖静文爱上徐悲鸿的消息被家人知道了,父母和家人坚决反对,这使廖静文陷入极大的苦恼之中。等徐悲鸿病稍微好点,她买了船票准备离开他。也许是神差鬼使,当廖静文正要上船返回家中的那天,恰巧被徐悲鸿察觉,他找不到廖静文,就赶忙追到船码头,只见江水滔滔的船码头上正走着廖静文,她拎着小皮箱,似乎是十分失落的样子。

就在她准备跨上船的甲板时,后面传来了一个震天的声音,那声音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亲切,她回头一看,那不是别人,正是病愈中的徐悲鸿,他正在向她招手。这时的她再也没有勇气踏上甲板了,她知道爱她的人赶到了。她转过身去,飞一般地奔到徐悲鸿的前面。那一刻,仿佛世界变得特别的小了,仿佛岸上的山花在为他们盛开,江中的浪花在为他们欢呼。

“亲爱的你不能走,我不能没有你”!徐悲鸿泪流满面。

“亲,我不走了”!廖静文扑在徐悲鸿的身上泪水直流,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他们紧紧地拥抱着。在徐悲鸿清澈而又充满深情地眼神里,廖静文终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

就在他们相爱的时候,徐悲鸿前妻蒋碧微又给他们写来一封信,声称自己仍是徐悲鸿的合法妻子,指责廖静文破坏他们的家庭关系。廖静文心灵的窗户刚刚打开,又被迫得十分无奈,她又有了想放弃对徐悲鸿的爱恋之心,开始静下心来复习功课,她准备继续深造。天道酬勤,廖静文终于考取了位于成都的金陵女子大学。消息传来,徐悲鸿很高兴地为她祝贺。那天入学,徐悲鸿亲自陪送她到达成都。在帮她办好入学手续后,徐悲鸿又独自一人到青城山去写生,然后回江北潜心工作、教学、作画。

廖静文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的是化学专业,她人长得漂亮,一进校就有人来追求她,写来情书。但不知道为什么,她的心总是想着徐悲鸿,她觉得徐悲鸿不能没有她。为了辅助悲鸿的事业和照顾他孤身体弱的生活,她又写信给徐悲鸿,告诉他每天都在想念他,她准备离开学校重新回到悲鸿的身边。

她的一个女同学知道了她的心思,感到十分不解,对她说:“你爱这么一个能做你父亲的人为的是什么”?廖静文淡然地说:“什么都不为,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他,我的一份爱情是给徐悲鸿的”。

“这世界上的男人有才的很多,你怎么会……”

“是的,我己经铁了这颗心,他的生命中不能没有我”。 廖静文十分坚决地说。

一九四五年初冬,徐悲鸿和蒋碧微解除了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他同时也答应给蒋碧微一百万元和一百幅画。为此,徐悲鸿带病拼命工作,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廖静文看到徐悲鸿那一段操劳的日子,对外表看似温婉的蒋碧微也显出了愤怒的神情。

这是一九四五年底的冬天,徐悲鸿与廖静文女士在重庆结婚,证婚人为沈钧儒、郭沫若,到场观礼者一百多人。郭沫若贺诗云:

“嘉陵江水碧如茶,

松花青青胜似花,

别具一番新气象,

磐溪风月画人家”。

婚后,他们住在磐溪的日子十分艰苦的。住处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用水要走路去提。房子很小,到了晚上,徐悲鸿睡在一张旧单人床上,盖两床旧被子。她的女儿徐静斐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喜欢和父亲住到一起,房子小她就和继母廖静文一起睡地铺,两人合盖一床套着破棉絮的旧被子,那床上的被子有的地方竟连一点棉花都没有,只剩下被面的两层布。窗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寒冷顽强地从木板墙的缝隙里挤进来,两人便使劲地挤在一起睡,以求暖和些。不再感到寒冷,也不再感到孤单。徐静斐住在父亲家里,见廖静文对父亲那真诚、坚定、纯洁、无私,心中像灌了一泓清泉,涤尽了心中的疑团和隔阂。她怎么能不感动呢?想到母亲蒋碧微的那些损坏继母的言行,她不禁感到十分不适。

婚后,廖静文一直都很辛苦,她每天不仅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徐悲鸿的生活,并且在他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强大的支持。两个人从来都没吵过架、红过脸,廖静文每天都非常愉快,也很满足。婚后廖静文与徐悲鸿生有一子一女。子徐庆平,女徐芳芳。

婚后的徐悲鸿见廖静文既要照顾孩子,又对他这么好,他十分感动,不止一次地对廖静文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给我有这样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爱情,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

忽然有一天,徐悲鸿突然对廖静文说:“我欠着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于是徐悲鸿决定,他要把他十分珍爱和满意的作品全部送给廖静文,还在他的作品上写上名字: “静文爱妻保存”。

廖静文听了一下楞住了,这是什么意思?生活过得好好的说这话似乎有点不吉利。然而就在徐悲鸿说这些话不久,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 日清晨二 时五十 二分,徐悲鸿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廖静文痉挛地扑过去,紧紧抱住他那还未冷却的遗体,失声痛哭起来。她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她不能没有他!他们曾一同走过那么艰难、痛苦的道路,家庭需要他!工作需要他!他怎么能死呵?

人们拥上来,对廖静文说着温存的话。她声嘶力竭地呼喊,向苍天向大地呼喊,她要索回徐悲鸿,决不能让他走进死亡的大门……

在太平间,徐悲鸿静静地躺在那里,像在默默地等待她。他的脸色惨白,太阳的光影轻轻地在他脸上颤动,他好像又复活了。他那双深澈而好看的眼睛依旧张开着,仿佛仍在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一串一串绞心的泪水,从廖静文的眼中滴到徐悲鸿的脸上和身上。廖静文帮他擦身,换衣服等,她要尽一个女人的责任在最后再送他一程……

徐悲鸿是突发脑溢血去世的,那时廖静文才刚满三十岁,身边还带着两个六岁的孩子。她仅仅和悲鸿度过了七年的婚姻生活。廖静文悲痛欲绝,她的一颗心几乎是死了,她扑在悲鸿身上,希望他能带她一块去那个极乐世界。徐悲鸿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在徐悲鸿去世当天,廖静文就把存放悲鸿作品和藏品的房间钥匙一并交给了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她说:“悲鸿死了以后,我把他生平买下的名家的画一共一千多幅,还有悲鸿留下的所有作品都捐给国家,我怕我年轻管不好丢失了”。

许多人都劝她留下一些作品和藏品,将来要为孩子们考虑,为以后的生活留些依靠和保障。亲朋好友也善意相劝,可廖静文没有丝毫犹豫。徐悲鸿在自己认为最好、最舍不得卖的作品上都写着“静文爱妻保存”字详的画,她也让国家保存。她在在悲鸿珍视的画作和收藏的画上都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一九五四年,我国政府在悲鸿故居建起了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于一九五七年担任馆长。

徐悲鸿长女徐静斐极爱戴仅比她大六岁的继母廖静文。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她与这位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深明大义的继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让徐静婓感佩不已的是,继母虽然比父亲小二十八岁,却极为敬重父亲的人品和画品,为父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演绎了女儿爱父亲,妻子爱丈夫,她们的爱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却是相通的。她们之间心与心碰撞交融的友情,犹如春风化雨,有着一种永恒的美丽。

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再有新的情感也是很正常的事,徐悲鸿去世以后,廖静文的生活中也曾有过异性的倾慕,但是,廖静文一看到客厅里挂着悲鸿的画像,看到到处都是徐悲鸿的痕迹的家时,她就明白了她永远不可能停止对徐悲鸿的思念,恰如徐悲鸿生前所说:“爱是不能替代的。”她拒绝了许多人的求爱信。

然阴差阳错,她曾有过一次相遇。记得那一年廖静文带着孩子乘在火车上,她的孩子们在车上结识了一个年轻的解放军军官。孩子们很喜欢这个高大英俊的叔叔,大家说说笑笑的,这个军官当时就对廖静文产生了好感。于是,他和她们一家成了好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军官终于鼓足勇气表明了他对廖静文的爱意。廖静文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便接受了他的感情。但是,廖静文一再强调,徐悲鸿永远活在自己的心中。对方也表示理解她的心情,于是,他们结婚了。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是象她想象的那样幸福,这就更加引起了廖静文对徐悲鸿的思念,她感觉军官并没有像开始承诺的那样,十分理解并尊重她对徐悲鸿的感情。在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使她完全失望,她梦中都在和悲鸿相逢。后来他们终于离婚了。一九八二年,廖静文写了《徐悲鸿一生》。

廖静文把一生都奉献给徐悲鸿,对于自己的人生,她没有遗憾。她对悲鸿的感情太深了,她觉得为他做事就是在为自己做事,甚至比为自己做事更重要和更有意义。从她爱上悲鸿、决定陪伴这位艺术家的那一刻起,这种守护早已非常自愿自觉。守护是她伟大的角色和价值。

廖静文,这个隐在徐悲鸿身后的名字,她向人们昭示“爱”与“守护”的意义。当徐悲鸿纪念馆静立于京城和宜兴一隅,四壁大量画作经修复重绽生机时,这一切背后的艰辛,都在告诉这个世界:是廖静文留住了这些,留住了她的爱,留住了一个时代的悲鸿。

徐悲鸿一生中的三段恋情曲折悲凉。然十分奇怪的是,离开他的女人仍在想他和爱他,表现出了那样的恋恋不舍。当徐悲鸿逝世的消息传到香港台湾等地,正在台湾与张道藩同居的蒋碧微,听到悲鸿死时仍然戴着他们年轻时初到巴黎时买的那个怀表时,她不禁失声痛哭。当孙多慈在台北的中山堂看画展遇见蒋碧微时,蒋碧微就把徐悲鸿逝世消息告诉了这位在台时任大学教授的昔日的情敌孙多慈,孙多慈一听到徐悲鸿在北京病逝的消息,顿时脸色大变,眼泪止不住地夺眶而出,瞬刻就在蒋碧微面前晕倒。蒋碧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孙多慈早己结婚且又分开那么多年,这个当年的女学生对徐悲鸿的感情竟然还是那么深厚,她淹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清醒过来的孙多慈决定要为徐悲鸿戴孝三年,当时比她年长的丈夫知道了,也为之动容,迁就了妻子的要求和行动。在台湾,孙多慈整整三年每天素服素食,难有欢颜,整整为徐悲鸿守了三年孝,这真是一段难忘的感动天地的师生恋情。

徐悲鸿的离世,带走了孙多慈全部的感情,无法驱散她刻骨的想思和忧郁,长期的压抑让她的身体一直不好,她从此草草淡淡地活着,一九七五年,她追随自己心中爱的人逝去了,享年六十三岁。

后来,廖静文知道了这件事情后,曾十分大气感慨道:“接触过孙多慈的人,都说她人品很好。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就是有情人未成眷属”。

【五】

有评论者这样说:在悲鸿三恋里,于徐而言,孙多慈应是徐最好最合宜的伴侣,蒋碧薇应是徐最真实也最心痛的往事,而与之有过七年婚姻的廖静雯,虽有些“缘木求鱼”,也是一个真正的好妻子、好助手。有人说:他与蒋碧微是“飞蛾扑火的恋情”;与孙多慈是“失之交臂的恋情”;与廖静文是“承诺一生的恋情”。 不管评论如何,都含自己的观念,谓之各人各评,理解各异。让我们真正记得的是,他的艺术升华和恋情同在。

徐悲鸿一生的情感生活究竟值得吗?有人说他是在恋情中不断朝大师级画家攀登,有人是因为有了女人的一种激励,有人说他留学西洋开阔了眼界,有人说他是中西绘画艺术的升华。在这样的三段恋情中,最可贵的就是他的艺术水平在沿着阶梯不断攀登提高,在艺术的追求中不断延伸着爱的情怀,在创造中西绘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提升审美情趣,从而不断走向世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峰伟艺术而被受有才的女士亲睐和爱戴,甚至是离开了还在不断地思念,这种执迷不悔的情怀也许有人不理解,然确实和他的艺术生涯中的马连在了一起,就像悲鸿爱着笔下的马,在宝马向前冲锋的一瞬间还要回头一望。

廖静文写过《徐悲鸿一生》,在内地读者中引起轰动;他的前妻蒋碧微写过《我与悲鸿》,也在台湾也风靡一时;而他的学生孙多慈写的《寄徐悲鸿》一文,生动简短而感人。这三段恋情是真实的,是组合成徐悲鸿艺术生涯和塑造他艺术顶峰的重要时光,是一个时代和艺术营造起的枫树林。

是的,我们只能从艺术角度来理解徐悲鸿与三个不同时期女人的爱恋情感故事,从这些值得回味的故事中勾勒出徐悲鸿一生艺术创作的完美成就,这就是艺术是永恒的。大师骑着神马已去,但回忆那些逝去的日子似乎也隐含着一种艺术的神秘。

〔感谢文友小荷提供资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沁香一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雪主精华: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说到马,不仅仅使人想起了万马奔腾的大草原,驰骋疆场的千里马,默默无闻为人类拉车耕地的平凡之马,更重要的,是想起了把马的神韵淋漓尽致体现在宣纸上的一代大师徐悲鸿。
文章饱含浓情,用流畅的文笔,翔实的史料,把大师的一生,展示给读者,在马年之首,读来非常令人感动。

文章评论共[5]个
美泉-评论

欣赏佳作,问好老朋友,元宵节快乐!at:2014年02月14日 上午11:09

语蒙蒙-评论

双节耒欣赏!(:001)at:2014年02月14日 中午12:30

月下的清辉-评论

元宵节,情人节汇到一起过了。把小开心送你。at:2014年02月14日 中午2:39

文清-评论

今天是19年一遇的中国的元宵节、西方的情人节,祝朋友双节(元宵节、情人节)快乐!at:2014年02月14日 晚上9:52

沁香一瓣-评论

谢谢美泉、语蒙蒙、月下的清辉、文清文友的点评和祝福!同祝!at:2014年02月15日 晚上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