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记忆里的农家年沾涵

发表于-2014年02月10日 下午4:49评论-13条

◎◎◎忙“年”

临近年关,妈妈们都会为孩子们买衣服鞋袜,一是希望新年伊始,自家的孩子能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亲戚朋友面前,另一点就是,在旧的一年里,孩子长高了,长大了,行头的号码明显与孩子的号码不相符合,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下岗”了。也许我这么说并不正确,如今的宝贝们一年不知道要增添多少新的行头,哪里还会等到过年了才“更新换代”呢?

说起来,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相对于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不知道轻松多少辈,幸福多少辈。孩子缺什么少什么,直接往商店一跑,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就算足不出户,也能在网上买到称心如意的物件儿,不必像我们小时候,样样都得母亲劳心费力,亲手缝制了。

记得我们还小的时候,大年二十九和三十的晚上,妈妈显得格外忙碌,裁缝师傅紧赶慢赶做出来的新衣服,母亲要一件一件地锁扣眼,订扣子。孩子们大年初一要穿的新布鞋,基本上都是妈妈纳的千层底。一双新布鞋,从一张旧报纸剪出鞋样子,到一层一层旧衣旧裤拆出来的布,铺成鞋底,没有一千层也有几十甚至上百层;从地里剥出一根一根麻绳搓起纳鞋底的线索开始,到灯芯绒滚了白边儿的鞋面子。每个步骤都是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哪有那么快完工呢?棉线袜子,要上了袜底儿才经穿,一双袜套,磨坏三两双袜底儿,属正常现象,那袜底儿也和做千层底的鞋底儿一样繁琐呢。

妈妈给我们做新鞋子纳新袜底儿这些针线活,白天一般是没有时间做的,大多数都是吃好晚饭,洗刷完毕了,老老小小的都睡觉了,她才能安静下来熬夜去做。一大家子人,大大小小八双脚,过新年时至少每人一双新布鞋,再加上我们冬天穿的棉鞋。侄子或外甥结婚,或者有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头一回时,还要塞一双绣花的鞋垫儿在布鞋里,拿去赶人情……农村媳妇的灵巧与能干,粗中有细,大多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的看似微小的事物里。说到这儿,我得暗自庆幸一下,小时候妈妈让我学做鞋,我左躲右闪,终于逃脱了她的“魔掌”,大脑里终究只留下一些妈妈做老布鞋时的一些影像,不曾亲自尝试那辛劳。要不然,我得损失多少与琼瑶阿姨的故事亲密接触的宝贵时间呀。

老家的长辈们常说:忙年忙年,有忙的就是好事。城市人过年,基本靠花钱,有钱就能过好年,缺啥买啥。农村人过年,靠的还是自己的双手,也许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可过年吃的鸡鸭鱼肉,一样也不能少。辛辛苦苦忙了一大年,就等着过个富贵年,这也是庄稼人对自己辛勤劳动一整年的小小肯定与犒赏。其实,在我们小的时候,过年时准备的这些吃食,大多数是用来招待正月间上门拜年的客人,自己哪里舍得大吃大喝?

年关那几天,大人们都忙着打豆腐,打糍粑,杀猪宰羊,打清水池塘里的过年鱼。土灶上的大铁锅里,倒满了自家产的花生油或菜籽油,炸豆腐,炸大块的草鱼和小零嘴花生米,炸糯米丸子,萝卜丸子,绿豆丸子,豆腐丸子……简直像是掉进“丸子国”了?哈哈,这你就不懂了吧?在我们老家,“丸”和“圆”谐音,圆,有团圆、圆满,一团和气的意思,所以大家对“圆”这个音情有独钟。过年了,连鸡蛋都改名换姓了,叫“元宝”;猪舌头不好听,改名叫“赚头”;猪耳朵改名叫“顺风”;过年如果碰到阴雨天,要打雨伞,“伞”和“散”同音,不好听,得改,叫“撑杆子”或“节节高”;“梨”和“离”同音,大家平时喜欢吃的糖水梨,此时也束之高阁了,走亲访友都没有“梨”什么事……大年初一一大早,妈妈经常打红糖水或煮鸡蛋挂面招待拜年客,取甜甜圆圆又一年之意。我问老妈,这不是折腾吗?累不累呀?老妈答,过年嘛,图个吉利嘛,就动动嘴皮子,又不用挑不用驮的,累什么累?!

绕着村子走一圈,那年味才叫一个浓:哪怕是平日里不大收拾房子的人家,此时此刻,都会把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尘不染,一派生机。大红对联贴上,大红灯笼挂上。此时此景,真是:

千户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嗬,每家每户的小院里,烧、炸、爆、炒的香味儿关也关不住,平日沉寂的村庄里,流溢着热闹、详和、欢乐的新年气息。叔婶大爷一碰面,笑眯眯地说些客套话:“年办齐了吧?”对方答道:“富贵年在你家呢。”

倘若你平时不大回家,又比较招人喜欢,在这日暮之时,正逍遥自在地走在村庄里的小路上,一不小心被忙“年”的大妈大婶瞧见了,赶紧逃!要不然, 准被她拉拉扯扯拉回家喝“辞年酒”。农家自酿的小吊酒(相当于商店里的二锅头),青花瓷的小酒盅,一杯也就三钱两钱,最多不过一两,当家的正好来个忙里偷闲,烧一盆炭火,坐下来跟你一盅一盅慢慢挖(喝)。慢慢喝,不要急,这“辞年酒”喝的就是一个心平气和,喜笑颜开,不会轻易罢休的。三两盅过后,肯定让你“满脸红霞飞”,五六七八盅完毕,总算可以放你颤颤巍巍把家还了。你一路走着,四肢不听使唤了,重心也够稳了,一路上碰到的都是村子里的熟人,这个扶你一把,那个送你一程,跌跌撞撞总算是回到了家。手往上衣口袋里一摸,掏出一张红纸条,睁开你朦胧的醉半仙双眼一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处。

你该感到欣慰了吗?咱们村子里的学生娃真是太有才了,能写出这么应景的诗句塞进你的口袋当过年礼,哈哈。

◎◎◎过年与拜年

好不容易迎来了大年三十,真的过年了。老家的习俗是大年三十早上吃团圆饭,也叫年饭。吃年饭之前要先“供老头”(家庭祭祀的俗称,就是供自家已故的先人,跟普通意义上的敬神或供神仙不大一样,一般供品以家常的鱼肉荤菜为主,至少八碗菜,素菜几乎不上桌。敬神用的是整块的肉或整条的鱼,相对简单)。“供老头”时要放鞭炮,这放鞭炮的时间是有讲究的,要等“供老头”的酒菜都上桌了,酒倒了一至两遍之后,再烧纸钱,然后放鞭炮。

妈妈时不时地过来看看,吩咐我们磕头,说一些保佑我们考大学之类的吉利话,并再三叮嘱道:要香烧尽了才能撤席,不要急,等这边撤席了,我们就可以吃年饭了。这一刻,我们对美食的垂涎,别说三尺了,仔细量一下,估计三丈也不止吧。

眼巴巴地盼着那三柱香快点烧完,心里默念道:快一点,再快一点,恨不得伸手掐掉一截才好呢——只是这么想着,心里还是对那张摆满供品的八仙桌充满敬畏。“供老头”时放鞭炮崇尚的是:谁家最先放鞭炮,而且放的鞭炮多,来年,这家就会平安、幸福、发大财。在我看来,这鞭炮声就是村子里的一场激烈的争战:为了这一天最先响起的鞭炮,大人们几乎是睡半夜起五更,争的是那份蒸蒸日上的激情。

小时候,早起是我们这些学生娃最头痛的事。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寒假,本想天天都能睡个自然醒。谁知好日子还没过热,就到了大年三十,要早起给祖先磕头,吃年饭。

年三十晚上,老家有守岁的习俗,我们常常敌不过爸妈的糖衣炮弹——老妈会在这天晚上做冻米糖、炸散子、炒落花生和荒瓜子(南瓜子)等等。儿时的记忆里,这些只有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才能吃到好东西,自然留下来守岁了。时不时的,被爸爸妈妈催到大门口去放鞭炮,守岁时放的鞭炮是零散的大炮子,隔一阵子放两个,隔一阵子再放两个,一直要坚持到凌晨才可以上床睡觉。

正月初一又要早起,当爸爸的“小尾巴”,出门给长辈们拜年。好在过年有压岁钱拿,有新衣服穿,有各式各样的零食吃,有放鞭炮时遗漏的哑炮子玩,要不然,过年可是对孩子们不小的折磨呢。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说明孩子们还是把过年当作一件快乐的期盼,早起和晚睡,那点小惆怅只是一带而过,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早已不再记录在案了。

拜年啦!拜年啦!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被妈妈叫起床,新褂新裤新袜新鞋,妈妈都已准备妥当,放在床头的椅子上了,也许妈妈昨夜忙着没合眼吧?哥哥弟弟穿戴一新准备出门拜年了,奶奶赶紧拦住他俩,一只手拉一个,往堂屋里面拽。堂屋里已烧好三柱香,点着的红蜡烛上跳跃着桔红色的火苗,给人一种庄严隆重的感觉。来,来,来,别急着出门,先到堂屋给自家的祖人磕头。害怕放鞭炮的妈妈,这时候也顾不了许多了,拿起一串鞭炮点着了就扔,嘴里念念有词:“菩萨祖人在上,小孩子不懂事,还指望你们多多照应,保佑他们学习进步,平平安安。”砰、砰、砰,三个响头磕完了,两小子哪顾得了大人的啰里啰嗦,早已一溜烟跑出家门,堂屋里只有虔诚的奶奶和妈妈,还在千叮万嘱的嘀咕着。

在老家,女孩子到了五六岁以后,一般亲戚家的年爸爸妈妈不让拜了,只能去外婆家拜拜年,那是正月初二以后的事了。正月初一去本村和邻村的人家拜年,往往没有我们小丫头的份儿。我和妹妹只能留在家里端茶送水放鞭炮,招待来家里拜年的亲朋戚友。午饭时分,哥哥弟弟拜完年回来了,与我们一起分享“战果”:他们毫不吝啬地从中山装的大口袋里,掏出各式各样好吃的糖果瓜子等花花绿绿的东西来,这是我们儿时最快乐幸福的时刻。

哥哥弟弟也有小气巴拉的时候,把拜年混回来的东西偷偷“过滤”一遍,将平时比较少见的稀罕玩艺儿藏起来。我和妹妹发现了,少不了跟他们争来抢去,最终还是被爸爸妈妈“缴获”,平均分配。那时候,吃过什么分到过什么,似乎早已忘记,只有那些童年的快乐,留存至今,永远无法忘怀。

◎◎◎家庭祭祀

记忆里,家家户户堂屋里摆出八仙桌,供神仙,供菩萨,都成了过年那段时间的头等大事。那虔诚劲儿,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显得格外庄重和触目惊心。

也许你会说我们乡下人俗,简直俗不可耐。小时候,我也特别不理解,供一次神仙,桌子上先上菜,后上酒,再盛饭,所有的饭菜都得新鲜的,做饭菜时,不能沾人气儿,连咸淡都不能尝。菜上齐了以后,在铅灰色的老香炉里燃起三根香。香点着之后,桌椅不能碰了,碗筷不能动了,爸爸把酒壶举得老高,捋起衣袖来倒酒,酒杯也是碰不得的,生怕惊动了谁冒犯了谁似的,看得我们这些小不点,心里渗得慌。

为什么老家过年时对家庭祭祀如此重视呢?我还是介绍一下咱们老家的习俗吧。

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小年夜,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供老头”,这是过年期间的第一次“供老头”,就是“接”先人们回家过年的意思。大年三十早上再一次“供老头”,不难理解,就是给先人们过大年的意思了。

老家有句俗语: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的晚上,在父母的吩咐下,我们都会在家里的每间房子里烧一些炭火,烧得越旺越好,应为“红红火火”之意吧。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寒冬腊月的,先辈们回到人世间的家了,屋子里太冷,后辈们烧一些火放在屋子里供他们取暖。这就是“三十的火”。

那么,“十五的灯”又有什么说法呢?

先人们年过好了,吃好喝好了,得回自己的“家”吧?他们不是随随便便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习俗自有安排。老家实行的是土葬,正月十五,是送先人们回“家”的时间,得在先人墓前点一支蜡烛,放一串鞭炮,热热闹闹地送先人们“回家”,称之为“送亮”。

“送亮”,最为原始的意义,我个人理解是:墓里的先辈生前年岁较大,耳不聪目不明了,子孙们为了行孝道,在他们出门时都要打着灯笼照亮。后来,先辈们去世上天堂了,后辈们还是像生前一样关照他们,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后来,子子孙孙便流传下来,成为习俗了。

每年正月十五那天下午,大家都忙着 “送亮”,每一个祖辈的坟前都得送。多年以前,似乎是送清油灯,每个坟墓前面送一盏。后来,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准备的“送亮”用的照明工具是“羊油蜡烛”。就是将熬好的羊油里放上红色染料,淋在晒干的蒿子杆上,里三层外三层的淋上去,厚厚的羊油凝结在蒿子杆上,看上去竟然和蜡烛差不多,既省钱(老家杀羊时的羊油一般没人吃)又易燃,非常实用。

“送亮”时,在坟前的空地上,用四根小木棍固定一个“灯”(约一尺来高、两尺来长的白纸糊成的圈圈),作挡风之用,再将羊油蜡烛插进“灯”里的泥土里,一切准备好以后,将羊油蜡烛发着,再放一串鞭炮,一盏“亮”就送好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送亮”的人们陆续回家了。当你站在小楼或院子外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向四周望去,点燃的蜡烛在白纸糊成的简单的“灯”里,一盏一盏的,不规则地分布在夜幕里的小山上,发出悠然的亮光, 星星点点的,竟然那么的明亮和亲切。曾经疼爱我们的曾祖母、爷爷、奶奶,如今都已隐藏在那光亮里,他们能否感知我们对亲人的怀念与敬意呢?也许,他们活着的时候,也曾和我一样感慨过吧。

那些没有后代的坟墓,我们称之为“孤坟”。正月十五那天,乡亲们一样会给孤坟“送亮”,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传统,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像关顾自家的祖坟一样关照它们,一般不会让它们真的孤零零的受到冷清。在老家的乡下,也极少有后继无人的人家。有少数没有生养孩子的家庭,也会领养或过继子嗣,以助香火世代传承。

老家“供老头”和“送亮”的习俗,在我儿时的思维看来,就是一种迷信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我便能够接受和理解这其中的深意了。

给我印像最深的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一年的大年三十吃年饭时,在那们万家团圆的日子里,爷爷已经“胃穿孔”无法进食,他老人家还坚持让爸爸扶他起床,坐在吊锅边陪我们吃年饭。爷爷用筷子夹了几片大蒜叶放嘴边尝了尝,又放回碗里,不一会儿,就回房躺下了。那是他老人家最后一次和我们一起过大年,爷爷清楚他已不久于人世,全身上下的血管已无处插针吊水了,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异常痛苦。按老家的习俗,大年初一有很多忌讳,老人在这一天去世的话,将有很多事情不方便处理,爷爷一直熬到大年初二上午才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爷爷的离去,对我幼小的心灵是一次不小的震憾——我无法理解,是什么力量让爷爷对家乡的习俗是如此尊重?他在用生命解读这一切。自此以后,每逢过年,我都会想起爷爷的祭日即将到来,也想起爷爷对我们的疼爱。

爷爷去世后的几年里,大年三十吃年饭的时候,妈妈总会吩咐我们多拿一副碗筷,我们都明白这是为爷爷留的。这种失去亲人的疼痛,是无以挽回和弥补的。慢慢地,我开始读懂老家的一些习俗,看似粗陋,其实是身为后辈的我们,对先辈的真切怀念与纪念。为了先辈们能够含笑九泉,子孙们尽忠尽孝,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陆游有诗曰:家祭无忘告乃翁。传递的也正是希望自己的后辈,世世代代爱国爱家的思想。

老家的习俗,过完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年。人们在期望、祈祷与祝福声中,翻开崭新的日历,出发了!美好的一年,从“新”开始!

2014年2月9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沾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猛男无语点评:

“红红火火过大年”。小时候,我们小孩子都十分巴望“过年”。那时候的过年,很是热闹。现在随着乡村的沉静,城市的喧嚣。“过年”,已变得平常、平淡。我们会经常怀想起以往的一些“年事”。如今,每年的“年”也都还在重复地过着,但“年味”已经淡化了许多,再也找不到体会不到以前的那种浓浓的“年味”了!

文章评论共[13]个
心无垠-评论

(:009)(:038)(:024)来大大赞一个喽~~很棒的一篇。旧历乡村的大年就像炫彩的万花筒,在我眼前转动生彩~~~at:2014年02月10日 晚上8:02

沾涵-回复新年好!春节回家,感觉现在的“年”味太淡了,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热闹劲。让姐姐见识到我们老家的很多风俗习惯了吧? at:2014年02月11日 早上9:31

心无垠-评论

(:160)(:029)问好马年~~涵涵不气馁,好文章是不怕沉淀的~~~加油哈。拥抱。at:2014年02月10日 晚上8:03

沾涵-回复我发这篇文时,因文中有些习俗似乎存在迷信色彩,还担心会退回呢。有姐姐们的鼓励就行了,精不精华,我不是很在意,关键是希望自己能继续写下去。 at:2014年02月11日 早上9:34

心无垠-评论

(:011)(:012)(:012)我在等待提上精华档次呢~~加油~~at:2014年02月10日 晚上8:04

沾涵-回复姐姐不要太在意我的文新时会不会加精,开心就好。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 at:2014年02月11日 早上9:35

文清-评论

十五之前都是节,给妹妹拜个晚年,新春快乐,马年吉祥!at:2014年02月10日 晚上9:20

沾涵-回复是啊,十五之前都是年,给姐姐拜年了!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多写好文章! at:2014年02月11日 早上9:37

雪主-评论

佳作,来看望朋友,也祝你新的一年一切顺心如意。at:2014年02月10日 晚上9:38

沾涵-回复昨天还看了你的《雪无止》,感觉你的文风比较豪放,猜想你一定是个男写手。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at:2014年02月11日 早上9:40

雪主-回复黑黑黑,母的绝对母的,哈哈哈……问好你。 at:2014年02月11日 上午11:27

沾涵-回复彻底晕倒。 at:2014年02月12日 中午1:30

雪主-回复呵呵呵,可别介大过年的,问好你。互相学习。 at:2014年02月12日 中午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