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王传琴:纸扎艺术里的坚守
走进民间艺人王传琴的纸扎艺术工作室时,耄耋之年的老人正向两个女儿传授纸扎技艺。案头堆放着各种绢布、各色彩纸,老人手拿剪刀,在为一个古代戏曲中的人物做最后的装扮,女儿们站在一旁仔细地观看父亲制作,不时打打下手。
王传琴老人的工作室很宽敞。整面墙壁上悬挂着他的国画作品,王老擅长梅竹题材创作,作品中梅竹居多,却无重复单调之感。除此之外,占据工作室半壁江山的是他精心制作的纸扎作品。纸扎的人物、动物像摆满了各个展柜。人物作品有的出自古典名著,如《西游记》中赴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王熙凤等金陵十三钗;《水浒传》中的林冲和鲁智深;此外还有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以及戏曲《白蛇传》、《小放牛》中的人物。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美奂美仑,透着传统文化特有的情趣之美。千百年来,纸扎艺术在代代相传中,融汇吸收了多种文化形式,呈现出厚重的人文力量。
纸扎技艺的第三代传人
王传琴是赵县县前村人,1932年出生于佛教世家,其祖父是柏林禅寺重建前最后一位主持,法号亲迷大师。他自幼跟随父亲王明生学习美术、剪裁、设计等技能,这些技能为他的纸扎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纸扎是门儿祖传的手艺,他的祖母王果珍当年曾开纸扎铺,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纸扎艺人,到王老这辈儿,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人了。
有人说王传琴的纸扎堪称绝活,这样讲并不为过,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或许对这门手艺早已司空见惯了,并不觉得它有多么神奇,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极少见到了。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纸扎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做一件作品,首先要构思好,再按构思设计制图。纸扎的用料也很讲究,扎骨需要精选的竹篾或上好的玉米高粱秸秆,裱糊则需要纱绢以及各色彩纸。一件纸扎品,必须集篾编、剪纸、裱糊、绘画、雕刻、裁缝等工艺为一体,须经拓面模、做篾身、糊纸、喷绘、外形装裱等多道工序。
王传琴说,“做纸扎没那么简单,不是扎个架子糊层纸就了事。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做纸扎艺人具备素描、色彩、文化知识、民俗民风、建筑等综合素养。选择什么材料,摆什么造型塑造人物都是有讲究的……它的每道工序都不简单,即使简单的配色和描绘也相当考验技术。 “花卉、动物、人物等怎样配色、如何去描绘都需要眼力和功夫。它体现着纸扎艺人的美学素养。”
千年纸扎话古今
纸扎的内容很是丰富,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棂棚、戏台、店铺门面装璜、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风筝、灯彩等项。狭义纸扎主要用于祭祀及喜丧习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制品。凡是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东西,都是纸扎的对象。
纸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自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就开始有了这种艺术,相传,它源自民间迎春活动“打春牛”,继而引入我国传统的年节、喜丧风俗,如节会上扎制彩灯,丧会上扎糊纸人纸马。到了宋代,纸扎以它精美的彩绘和特有的艺术造型而达到鼎盛时期。清末以后,受各种文化冲击,开始渐渐走向式微,纸扎离国人生活渐行渐远,风光难再。”
王传琴说,在赵县当地,纸扎曾经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特别是建国后销声匿迹多年。1988年,赵州柏林禅寺重建,王传琴精湛的纸扎技艺有了用武之地,1998年在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举行主持仪式时,僧众高举的金黄色“宝盖”即是王传琴亲手所做。如今,柏林禅寺每年的水陆法会,都邀请他制作一些纸人、纸马、纸船等纸扎作品,他的 “绝活”才得以重出江湖。
说起王传琴的纸扎作品,他身边的两个女儿很是自豪,女儿王云卿说:县前村历史上就有春节舞龙灯的习俗,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年春节,村里年轻人想舞龙灯闹社火,四处买不到现成的龙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推荐了我父亲,说我父亲会扎龙灯,接着那伙年轻人就找上门来,父亲二话不说,买来竹篾、毛头纸、细麻绳、颜料等原材料,起早熬夜,使出浑身解数,花费了好几天时间,给村里扎了条龙灯,这龙灯用传统工艺制作,做工精细,用材好,色泽鲜艳,形态漂亮, 舞动时神气十足。到了花会表演那天,年轻人舞着父亲扎制的龙灯上了场,一亮相就博得了满堂彩。那时我还小,可对这件事依然记忆犹新。”
传艺带徒,纸扎手艺后继有人
“一般来讲,做纸扎的人都很清贫,指望在这上面发财根本就不可能。而且,想学习纸扎这门手艺,还必须有先决条件,既要心灵手巧,还要有悟性,更需要耐心和毅力。这是眼下年轻人不肯学习这门民间艺术的关键所在。”说这话时,王传琴的眼里满是无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纸扎艺术后继乏人,难以传承,应该是他最大的困惑。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王传琴的忧虑一天天在增多,他说,“纸扎历史久远,和我同时期的纸扎匠们纷纷谢世,年轻人又因为赚不了什么钱而不愿意学,会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了,纸扎的制作和它所承载的一些民俗文化就这样随着时间正渐渐地消逝。我担心我们这一辈人离世后,纸扎艺术将会失传。我是多么想把这门老祖宗留下的艺术传承下去啊,更希望能在自己这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 ”
心中有了这份梦想,王传琴只能选择坚守,并默默地着手传承工作。为了防止纸扎艺术失传,他把多年积累的得意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刻制成光盘,保存下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尤为可喜的是,王传琴已经打破祖传手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开始将纸扎手艺传给自己的两个女儿。每有机会,他便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女儿纸扎手工技艺,传授她们心得和绝活。眼看着女儿们一步一步开始入门儿,他感到由衷地高兴。王传琴欣慰地说:“女儿们肯下功夫学习,这门手艺就不会失传了,也算给祖上有个交代吧!”此刻,王传琴老人的心里一定在想着教会他手艺的祖母和父亲。值得欣慰的,2011年他的纸扎艺术已经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应当感谢像王传琴这样的坚守不放的民间艺人。
-全文完-
▷ 进入声宏紫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