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
上海人,对是否属于上海人这个范畴,是有讲究的,而且讲究还挺多。不知道北京人怎么看同类问题?
随着人们流动性的成倍增加,每个城市,尤其一些大中型城市。像各直辖市、各省的省会城市,外来人口都在以爆炸的速度成倍增长。大批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和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增加,必定对这些大中城市各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尤其突出的是城市治安情况,城市社会福利,以及城市的各种公共利益的享用等等。当然也会严重影响城市的整个民众素质。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突出地表现在这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态度。一般地来说,几乎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都会对外来人口有一种敌视。理由是不言而喻的。关于这样的敌视,其实主要的表现只是一种排斥。不接纳外地人进入本地人的各种圈子,拒绝与外地人通婚等,都是其中表现。
他们常常以一种审视的口吻问一个陌生的“入侵者”:“你是上海(北京、广州等)人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表示出来的热情,并不亚于“他乡遇故知”的表情。相反,倘若是个否定答案,极有可能顿时换做另外一副面孔。
于是,随着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必定需要一种有说服力的标准,用来在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划定一条界线。其实这种人为的界定,真是很难做到准确,以及具有较公正的说服力。我们不妨就以上海人为讨论的对象,来看看界定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几个条件,究竟有多少合理性与科学性?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中国第一大城市,素有“魔都”之称。上海2011年的gdp 2872 亿美元,超越韩国首尔,在亚洲仅次于东京。
上海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截止至2010年9月,的常住人口为2380.43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也是被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列为中国大陆唯一的第一级世界都市,也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9,被列为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城市。环上海地区自古富庶,以吴语区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上面这些是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关于上海的主要数据资料的一部分。仅这些也确实可以让上海人得以自豪。
但是,上海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她非常年轻。自1843年11月17日到2013年只有170年开埠历史。一个城市只有170年历史,实在是非常的年轻。
真正的所谓土著上海居民,充其量不过上数到第四、第三代。以2013年满20岁的年轻一代为准,70岁为一代,基本是以及可以算出,假如他们这一代的曾祖父进入上海,必定是第一代上海市民。所以,我曾经在前文说过,我的祖父在我父亲尚是幼年,就以及定居在上海,可以作为我是上海人的依据之一。
那么,我又究竟想说明什么?其实,我想说,上海是个只有不足两百年的新型都市,她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恰恰是因为她是个由五湖四海移民组成的城市。是她这种海纳百川式的人员结构,带来四面八方的人才、技术、科学和财力。上海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乡土文化传统,上海的根不是上海,而是环上海圈,是长三角,是杭嘉湖地区。比如上海话,就是吴方言的分支。比如三林刺绣,就与苏绣一脉相承。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最不应该有排外的倾向性。没有无数的“外地人”,哪里来上海?
当然我把自己列为“上海人”,绝不仅仅因为祖父年轻时已经定居上海。因为父亲解放前就没有在上海生活过,凭祖父早年已经定居上海,算自己上海人,这一条实在牵强得很。不过我还有上海人第二条标准做依据:解放前或者解放初期生活在上海的人,可以算上海人。我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我进入上海,是抱在恩娘怀里的奶娃,5个月。1950年初来到上海,直到56年。恰恰是第二条的范畴了。
其实,也是狡辩一类的说辞。如果我一直住在上海,现在可以算地地道道上海人。可是我毕竟走了,走的时候才7岁。当然,那些16、7就离开上海的上海知青,比如我的表姐表弟。他们又返城归来了,现在自然也是堂堂正正上海人。那么,我又为什么不可以?也不过早离开了10来年而已。何况所谓叶落归根?我不是暮年又回来定居了吗?可见我这个理由并不十分牵强。
还有就是会说上海话,有上海文化的底蕴。这一点我还是足够的,因为很多原因,我自幼会上海话和浙江话。或者是一种混合型江南方言,而且对江南,包括上海的风土人情十分了解,所以一回来就如鱼得水地融合进了上海的社会。在我,这种环境与氛围再熟悉与适合不过了。只是我这个非标准化的上海人,没有丝毫排外倾向。
我真正感觉自己算上海人,恰恰就是因为上海那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她没有北京那么醇厚与霸气,却有自己的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有时候,又有一种带有浪漫罗曼蒂克地氛围。比如说网友见面、网友聚会、网友结拜旅游,这种没有其他因素的纯网友交往,恐怕全中国只有上海可以如此堂而皇之地公开化和社会化。举个例子,前年我会宁夏的时候,居然有8个网友非要一起去大西北。最后我不得不率团回去探望第二故乡。
除去以上条件,我还有重要的条件,我不仅有上海的弟弟妹妹、姑姑姑父这样的亲属,我还有位母亲是上海人。妈妈是上海人,儿子理所当然也算上海人吧?
我恩娘的奶水并不很好,所以小时候体弱多病。初到上海,部队就根据母亲的级别,给我配了一个保育员。恩娘只管喂我吃奶,真正带大我的是我第三位母亲。她叫耿秀英,至今健在,就住在绍兴路。她的丈夫当年曾是父亲的警卫员,解放后不久就去了江南造船厂担任领导工作。她做我的保育员时并没有成家,是我家北迁后,才有了自己的家庭。媒人就是我的妈妈。
其实此前母亲多次为她张罗对象,希望她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可她不愿意。母亲劝她“你应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否则谁来给你送终啊”
不料她竟抱紧怀里的我,回答:“晓燕就是我儿子。他长大会孝顺我的。”
搞得我母亲哭笑不得。
56年我们离开上海时,她在火车站送行时哭得死去活来,以后多次给母亲写信要到北京来带我。直到58年,才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
我回到上海定居,她最开心。我每年都会去探望她两三次,和她唠唠家常。这样她已经很满意,有时候我带了些礼物去看她,反而惹她不高兴。儿子回家不需要礼物,是她的理由。如今她不仅有儿子媳妇,还有孙女、孙女婿和重外孙女了。女儿叫她上海奶奶,因为我有三位母亲,所以女儿分别称为北京奶奶、常州奶奶和上海奶奶。
如今耿妈妈是我三位母亲中唯一健在的一位。有妈的地方就是家,那么妈妈所在的城市,儿子自然有资格说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人。
-全文完-
▷ 进入江南忆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