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耒水悠悠,逝者如斯。倘若细心追溯,便会发现一些可以追寻的轨迹。
经常读史书,我们会遇到周地、商地、秦地、宋地、晋地等诸侯地名,也会发现函谷关、武关、虎牢关等交通要塞名称,还有咸阳、洛阳、襄阳等城邑名称,诸如此类。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呢?是随随便便乱叫的吗?当然不是。古人对地理的命名,既简单,又有趣,而且颇有讲究。一般而言,主要有五种:第一种,因山水而得名;第二种,因重大事件而得名;第三种,因迁徙而沿用原居住地的地名或因原族名而命名;第四种,因历史人物而得名;第五种,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得名。其中,第一种最为常见。古代中国,“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以此命名了大量的地名,符合地理特征之形象。比如襄阳的来历,就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像禾苗,而当地又多水,山脉处于水中,宛如插秧。在古代,插秧就叫“襄”,所以该地名为襄,襄山、襄河、襄阳,均来源于此。我们湖南的衡阳、岳阳、耒阳、邵阳、祁阳、益阳、湘阴等,也是这样来的。
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耒阳之名缘由,与襄阳类似。而且,耒阳得名,还不只是第一种命名方法,包含了第二种因素。耒阳的耒字,源于一种叫耒的农具,这种工具,传说是神农炎帝在耒河边发明的。这是个重大事件,一如后来耒阳人蔡伦发明造纸术,大大改变人类文明进程一样,耒的发明,推动了农耕文明。人们为纪念炎帝,就把这条河流取名耒水,耒水岸边还有耒山。后来,秦始皇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县,耒水两岸辽阔的土地,成为耒县。又因县城在耒水北面,改名耒阳县。以耒命名地名的县市,全国只此一处。正因为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尽管这个字生僻,但在前些年,当有好事者欲把耒阳市改名蔡伦市,几乎遭受全体市民的反对。
耒阳很多乡镇之名,都是因山水命名的。马水,因境内有马水河得名,这条河流发源于白马泉,泉水蜿蜒向下,清流端急,河中形成一深潭,古时人们称之为白马潭,河流两岸统称马水。洲陂,因马水河下游汇河口有一大沙洲,三面环水,另一面连着河岸的一川平地,因此得名。小水,据传圩后一溪江汇集耒水,两者相比,故曰小水。竹市原名竹塔市,古时此地圩场附近,楠竹生长茂盛,如座座宝塔耸立,人们称此圩为竹塔市。久而久之,人们去掉了一个塔字,便成了竹市。
古人这种“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办法,在耒阳也遭遇例外。比如,耒阳南阳镇,顾名思义,应该在南山之阳,或者南水之北,可是,在这里找不到南山,更没有南水,只有一条小河,叫淝江,是耒水最大的支流,被郦道元写进了《水经注》。为何不叫淝阳呢?我曾为此百思不得其义。最近,看到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文章,里面提及一个观点:“周,常自己称作夏。周、夏可能是一族,夏,是从西方来的;周也是从西方来的。南阳,夏人的居留地,见《史记》。夏在河南的西部。”我茅塞顿开。我在想,耒阳的南阳,与河南的南阳,是不是有某种血脉传承呢?也许今天耒阳南阳一带,部分居民的先祖,是夏人的后代,是从河南西部的南阳迁徙到此,之后将此处命名为南阳,以纪念故土。距离耒阳的南岳衡山,有记载大禹治水的禹王碑。当年,夏人的一支跟随大禹治水,来到遥远的湘南,在那个交通闭塞的远古时代,他们最后留在了耒水流域,未能回家乡,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我的猜想成立,那么,与南阳镇相邻的夏塘得名,也非常清晰,自然就是夏人居住的水域,其周边的山岭就是夏岭了。据说,夏塘龙岭山出土有西周邓功世酒撙,东湖夏家山出土有西周甬钟。当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其实,耒阳境内很多古地名,隐含着不少历史的密码。比如鳌山、敖山庙,严格来说,无论“鳌”字,还是“敖”字,都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只是原名的谐音。真正的鳌山,是骜山,下面是个“鸟”字,因为这座山形状像古代的骜鸟,可能是这个字过于生僻难写,或者由于骜鸟是种不吉利的鸟,后来的人们就改成鳌山、敖山庙了。类似的谐音转化,还有上架乡、上架冲,上架之名,源于境内淝江上的上架桥,是座石拱桥,原本叫上嫁桥。这桥是明朝初期,乡绅李忠卿嫁女而建,故名。清朝时,乡民陈其楷、陈耀芳重修。不知何故,民国时,改为上架桥了。这样改,反而没了原名的诗情画意。还有亮源乡,源于境内有座石板桥,桥面较宽,人称让人桥。时日一久,人们以让人的谐音,喊成了亮源桥。新市镇,本名新城市镇,得名于新城县,自晋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水路码头,商贸重镇,人文底蕴深厚,是一座千年古镇。而三都镇得名于元朝年间,桂阳郡邑治耒阳时,欲备几处要地建都,该地依次列数第三,故名三都。夏塘境内,则有二都村。太平圩,此地在旧社会匪盗横行,民无宁日,清剿后得太平,后建圩场,取名太平圩。
耒阳境内,很多地名与三国人物有关。上架境内的侯憩仙,原名猴子山,是湘南名山,因诸葛亮在此驻兵、计谋军事而得名。诸葛武侯在此发明孔明车、挖掘孔明井。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军,刘备趁机夺取了荆州的武陵(现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现今郴州)和零陵(现今永州)四郡。当时,耒阳属桂阳郡辖。七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刘备以湘江为界,水西属刘备,水东归还孙权。耒阳归属孙吴,前后达六十四年。刘备在夺取四郡之前,派张飞随诸葛亮抵达耒阳,在城东矮子冲安营扎寨,操练士兵。后人为纪念张飞,改名张飞寨,在今竹市镇阳光村。还有城区的马阜岭,原名张飞放马岭,是张飞养马的地方,而城区的马家巷,则是张飞圈养马匹的地方,至今保存有他的马槽。还有坛下乡的寨下仙,也是张飞操练兵马的地方。相传司马懿在此久攻不下,留下一段斗张飞的佳话。耒阳属于蜀国,只有七年,首任县令就是庞统。因庞统在耒阳做了不少好事,当他在落凤坡遇难的噩耗传来,耒阳百姓无不悲痛,为纪念他的功德,自发修建了庞统祠、凤雏亭。后世还有人把他治耒的事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如京剧《凤雏理事》、《醉县令》等,久演不衰。
耒阳东南角,有个古地名,原本是一个行政区域,解放后,几经划分,变成了四个行政村,这就是石镜。石镜之名来由,源于一块形状如镜子的石头。清朝《耒阳县志》载:“石镜,在大义乡龙窟中,有石如镜,可以窥物。”可见,历史上的石镜,是属于大义乡管辖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石镜是一个独立的乡,人民公社化后,改为四个大队,白云大队、上石大队、石镜大队、下石镜大队。其中,下石镜大队划归上架管辖,其余三个仍然属于大义。笔者的老家就是下石镜朱家湾。后来,又从下石镜划出一个村,取名丛木塘村,又名石塘村。据我父亲讲,我们下石镜之所以划归上架,是因为我三伯父。三伯父是个老革命,曾任湘南游击队司令员谷子元的警卫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伯父当下石镜大队书记,他觉得大义比上架路程远,开会走山路不方便,就打报告给衡阳民政局,要求划归上架管辖。就这样把下石镜从大义划出了。别看石镜偏僻,却是风景奇特,山溪十出九没、石洞铜钱眼,很有名。一块方圆四五里的山沟,曾经有三届耒阳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是石镜人,其中两个调任外地县市(区)委书记。已故省政协副主[xi]谷子元、原武广高铁客运公司董事长陈章连、郴州市政协副主[xi]许立程,都是石镜人。说石镜人杰地灵,一点不为过。
还有些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比如哲桥,相传过去通往县城的主道被江水截住,人们建石拱桥,在兴建时曾屡砌屡坍,巧遇一白须老人指点,果然建成,便称此桥为“哲人之桥”,简称哲桥。龙塘,相传在香兰庙对面池塘中,常有“龙”在池内栖息,龙塘因而得名。大义,相传外地商旅常来此地贸易,人们洽谈行商公正合理,顺乎情义,故称之为“大义圩”,乡以此名。南京乡之名,当然与江苏南京无关,而与吴三桂有关。民间传说,清初,吴三桂曾率兵安营扎寨于此,意在此建都,故而得名“南京城”,以后他在衡阳建都,但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石镜的十出九没泉,则源于义侠黄三宝智斗作恶多端的瞎子龙的故事。
耒阳有些地名,称为“某市”“某圩”、“某铺”,灶市、新市、大市、竹市、黄市,东湖圩、大和圩、太平圩、公平圩,小水铺、清水铺、春江铺、陶洲铺,这是因为耒阳物产丰富,水路、陆路交通方便,商业历来发达。据史载,清乾隆时期,耒阳境内,沿耒水有商埠码头26处,陆路有驿铺35处,都是商品集散地。有商店字号1100多家,从商人数达6万余人。到光绪年间,耒水两岸有集市55个,客商云集,其中黄泥江、大河滩、灶头市(今灶市)、新市有耒阳四大口岸之称。其它还有陶洲、上堡街、清水铺、淝江口、泗门洲、白山、大陂市、龙王庙、肥田等。五条驿道设35铺,都是商品集散的小圩场。这些古地名,是古代耒阳商业繁华的历史见证。
至于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村落,遍布耒阳乡间。从这些地名,可以探究出某个时代人口的繁衍、变迁历史。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