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1473年—1530年),安化县(今庆城县)人。字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生活在明朝的成化、嘉靖年间。他少年清姿玉表、相貌堂堂,18岁参加陕西乡试便考取了解元,翌年得中进士。历任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他一生慷慨负气,刚毅不挠,多次因直言进谏而惹祸上身,先后五次入狱。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文学,为明朝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前七子”的领袖。
李梦阳自幼家贫,10岁时,便举家随父徙居开封。其父时任封丘周王府教授,颇受温和王信赖,梦阳也深得器重,“入饱出嬉”,学业长进。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及第,授“观政于通政司”。因他的父母先后去世,回庆阳守制,寓居华池三年。弘治十一年(1498年)任户部主事,后任郎中。先后奉命监收通州国储,去三关监税,宁夏饷军,因忠于职守,招致权奸怨恨,含冤系狱,据理辩驳,不久获释。
明朝正德年间,李梦阳出任江西提学副使。他在江西提学副使的任上,曾经多次乘船下赣江,来鄱阳湖上的都昌县进行督学。他每次来到都昌,都要泛舟在鄱阳湖上饱览鄱阳湖上风光。有一次,他站在都昌县城的南门楼上,放眼城楼不远处的鄱阳湖,清粼粼、篮莹莹,犹如一位静默纯情的处子,着实惹人喜爱,便不由心中情怀激荡起来,当即赋诗一首《鄱阳湖》:汉水亦太急,江浑只恁流。何如彭蠡泽,清莹解人愁。
诗的大意是说,汉水只因为流得太急匆,所以江流浑浊、狂野,他哪里比得上这清澄静美的鄱阳湖啊,清粼粼的湖面,篮莹莹的湖水,惹人欢喜,解人愁烦。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梦阳的内心深处,对鄱阳湖有着无比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李梦阳的这首《鄱阳湖》诗,似乎是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文人所做的第一首,以鄱阳湖名为题的诗作。这首诗写出了鄱阳湖小家碧玉式的温婉、柔媚与清纯。与孟浩然笔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八百里洞庭湖的磅礴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亦可以让我们在他的《泛鄱湖》一诗的字里行间读得出来。李梦阳在诗中曾经这样写道“屏见云横石壁净,镜开日破流花圆”。一个屏字、一片云横、一面壁净,多么恬静的画面,一旦被风吹皱,便镜开、日碎、万朵浪花银光闪闪。多么恰到好处地将鄱阳湖的柔美表述了出来啊。
李梦阳在江西提学副使的任上,曾经多次来都昌督查儒学。并先后在都昌留下了《骑登谢址复舟观于石壁》与《泛左蠡》两首鲜为人知的诗作。给鄱阳湖以及都昌的人文历史增加了丰富而厚重的内涵。
他也曾经在鄱阳湖上遇到过风急浪高的恶劣天气,令他心情振奋,豪情勃发。李梦阳在《泛左蠡》的一诗中,就是这样吟诵他在鄱阳湖上的别样感受 “辞山意不悦,水泛暂可乐。微风逗帆席,日竟展光耀,扬歌荡溟昧,鼓枻极窈窕。指顾异晨暮,俯仰改观眺。素轻左蠡险,今觊石壁峭。谢屐久已芜,陶矶寂谁钓。解吟松门咏,令人发悲啸。”
他的“素轻左蠡险”以及“令人发悲啸”两句,充分地说明了他悔恨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不全面,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同一件事物作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表露了一个文化学者对学识的认真负责,以及广博坦荡的人文襟怀。
李梦阳在都昌督学其间,也曾觅踪康乐,寻迹石壁,拜谒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先师,这有他的《骑登谢址复舟观于石壁》为证;“奋鹄有奇翰,古铎无追乡。游云迹易灭,鸣世情难忘。昔吟瞻眺咏,今觌湖中赏。松门既岑峙川水,以广昏旦候自变。伊人竟焉往,岩劖徒空嵌。堂基鞠为莽,扉径不可识。愉悲异今曩,石壁屹寒岸。葛崖啸魍魉,揽驭意已极。登舟祇弥惘,抱兹久延佇,遵渚路回枉”。
从以上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梦阳几次三泛舟鄱阳湖以及来到都昌督学、游学、讲学,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与鄱阳湖以及鄱阳湖上的都昌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是那样的纯,那么地清,那样的浓,那么地醇。
其实,李梦阳并不仅仅是一个多情的诗人、学者、重臣,也是一位诙谐幽默,风趣爽朗的人。曾经有一次,他在督学过程中,巧遇一名士子与他同名同姓,他便对这个士子戏谑道:“汝不闻吾名,而敢犯乎?”士子回答他道:“名命于父,不敢更也。”李梦阳又说道“我且出一对试汝,能对犹可恕也。”遂出对:“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士子略加思考即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梦阳高兴地笑着称颂了士子一番之后,便让他离去了。
由此,我们亦能够知道李梦阳是一个心思无羁的性情中人。李梦阳的一生工诗赋,重文章,诗尊李社,赋承屈贾。他秉承史家笔法,美恶具列,不劝不惩,思如涌泉,文从两司马,气势磅礴,不愧是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儒,令万世景仰。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