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妈妈,好想你!之由

发表于-2014年01月23日 中午2:06评论-1条

——妈妈,好想你!

真的说,只要山河依旧,日月依然,生命的血脉还在周身流动,无须问年龄多大,无须忌讳儿子已与自己比肩等高,只有你,妈妈,我的心依然感觉有个依靠——那就是你,妈妈!虽然你离开我已有十年的时间,十年时间虽然漫长,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但在我觉得又是那样的短促,短促到忽略不计,我依然可以看到你那慈祥的面容,依偎在你温暖的怀抱,谛听你来自内心深处的教诲!依然可以被你牵着手,走在无忧无虑的林间小道上,恣意取闹,无所顾忌的跑啊、跳啊。依然可以任性撒娇,撒着谎骗好吃好喝的。但是妈妈,天宇太无情了,总是把这种无尚的情谊隔离在阴阳两端!但我想着你,我就不在孤独!

十年来,我一直在一种极度紧张忙碌的深渊里生活,而这种紧张忙碌的生活过程,是每个人在所难免、必须经过、自我成长过程,是由依靠父亲、母亲生活到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从真正意义上明白了两个道理,那就是,其一,只有母亲才有自己;其二,母亲一旦离自己远去,自己就必须长大。要深刻领会这两点的内涵,就必须亲历人间沧桑,临听人间真谛,躬耕人间土壤,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母亲的黑发为什么会白;母亲的腰背为什么会弯;母亲的脸为什么会皱纹深深。母亲在离别儿面的最后一刻嘴角为什么还想蠕动。那就是亲啊!那就是爱!那就是永远切不断的连心脐带啊!

母亲生于一九二七年三月五日,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饥饿、瘟疫、战争以及自然灾害,无穷无尽的艰难和痛苦压在中华民族头上,整个中华大地仿佛笼罩在一片野蛮、无序的原始兽行时代,死亡时时面对着人们,真正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生命贬值得如苍白的黄土一样。我的家乡——黄河中游的山西兴县,因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更加满目疮痍,一片萧索荒凉。外婆一共生养十个孩子,只剩下五个,母亲在这五个之中排行第四。母亲三岁时外婆就亡故,外公、大舅、二舅被逼当兵,十二岁时由于外公无力养活,被迫嫁到一个偏僻小山村——李家鄢,做了姓李家的童养媳。

苦难最能锻炼人。在当童养媳的岁月里,母亲更是过着非人的生活。据母亲回忆,李家也穷,人口多,根本无法养活,只不过想要一个媳妇,好续香火。母亲很同情地说,可能无奈!可是,当时的社会普遍存在歧视儿媳的恶习,公婆非打即骂,吃剩饭或不让吃饭,还被迫干活;母亲和男人、大人一样,开始了起早贪黑、没有日月光华的艰苦劳作,这种没有人格尊严的悲惨生活从小给母亲造成心灵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但母亲没有屈服,默认了,这是命!母亲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活下去,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养活自己。又过了三年,也就是到了一九四二年,母亲正式举行婚礼的那一年,抗日战争到了最紧要时刻,未婚夫被应征当兵,后来,未婚夫一去无音踪。种种磨难压榨的人们连泪水都干了。母亲只好忍受着,继续辛勤地劳作着,侍奉着年老、体弱、多病、孩子们失散、无倚无靠的公婆。再以后的几年中,母亲除了学会耕、犁、耙、种等各种农活,还学会了缝补、针线、手工纺织,尤其纺织技术在当时的农村,母亲的水平是一流的、最好的。母亲纺织的布断线少、疙瘩少、纹理密而顺,纺织速度快等优点,在当地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足见母亲的吃苦耐劳、心灵手巧。

到了五零年,也就是建国的第二年,公婆相继去世,只留下孑然一身的母亲,后来经大姨的撮合,母亲又嫁给了做揽工的父亲。

我家祖居山西兴县蔡家崖乡张家圪埚村。曾祖在世时,家境殷实,有田,有地,有酒坊,有油坊,有牛骡马猪羊,有漂亮的四合大院,是当时兴县小有名气的财主。到了祖父手上,家道开始衰落,主要原因是祖父和大祖父都可以说是不肖子孙、纨绔子弟。他们成天不务正业,吃、喝、赌、抽样样俱全,没用几年好端端的家业就折腾尽了,只好分家另立门户。祖父共有五个儿子,老二、老四当兵一去不归;老大自立成家,独自去生活;老三由于家贫,一直未成家;父亲是老五。父亲八岁刚刚懂事,祖父就去世了。祖上的余殷已经没有一点痕迹,祖母由于从小在大家庭里长大,也不懂操持家务、维持生计,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父亲的儿童时代更是悲惨,只有八九岁的他就去别人家砍柴种地,当小工;放羊放牛,当牧童。一直到了二十四岁,由于勤劳、能干、肯吃苦,他才被人看得起。于是在大姨的撮合、邻居的帮助下,有幸娶了母亲。

父母亲的婚礼仪式既简单又特别。一贫如洗的父亲既送不起什么彩礼,又举办不起什么丰盛的宴席;而母亲也没有什么要求,反而用自己亲手种植的棉花纺成线,织成布,给父亲做了新衣、给自己做了嫁妆。还把自己用汗水换来的、视为生命的一台织布机也带来了。这真是民歌所唱“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行李,带着你的织布机,坐着那马车来。”结婚那天,全村热闹起来了,人们奔走相告,既羡慕这样一对可怜人终于有了尽头,又祝福他们结为夫妻。是的,我们应该为他们祝福,应该为这样的一对苦命人祝福!他们虽然贫穷,但他们没有在贫穷与苦难中低下头,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与赞许,同时也赢得了自己的幸福。父亲爱母亲的美丽、辛勤与心灵手巧;母亲爱父亲的体魄壮实、心地善良、淳朴敦厚、吃苦耐劳。

父母亲结婚的那一年,正是建国三周年,全国也彻底解放了,并进入了全面恢复生产的喜人阶段,全国人民可以扬眉吐气地进行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亲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但一切还必须从零开始,父母亲如脚夫负重爬山、乳燕含泥垒巢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不卑不亢、一步一个脚印、一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的构筑了生我、养我、温謦舒适的家。

首先,没有居住的地方,就暂时借居别人家,或村里废弃的破土窑。他们白天去务地、种田,晚上回来打窑洞,半年的努力,窑洞打成了,虽然没有抹灰,更不用说装饰,但他们也已经心满意足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也从此有了新家。把母亲带来的织布机抬进来,安装好,这样就能纺线、织布,开始了中国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起初,父亲对纺线、织布是门外汉,母亲就手把手地教如何捻线;如何抽线、接线;如何穿梭、打絮;如何浆洗等一系列操作程序。父亲特别灵巧,加之用心学,不多时日,就能很熟练地帮助母亲操作了。纺线、织成的布匹除了供自己、家人、亲戚使用外,也能出售一部分,换取生产、生活用品。生活逐渐有了结余,重新建了大石头窑洞,辟出了新院子,喂起了家禽。日子滋润起来了,他们脸上也有了甜蜜的笑容。

几年后,哥哥姐姐们相继出生,人口增多了,负担也加重了,正巧赶上五八年大跃进、六零年饥荒年馑,父母亲由于形势所迫,停止了纺线、织布,为了响应党的号召,走集体化道路,把纺织机充了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的洪流中。但是日子却过的如笊篱捞稀粥——越捞越稀,全家人又重新陷入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母亲为了孩子们不至于冻坏饿死,采取了种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春天来了,带着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去采槐花、挖野菜、掏干草根,用来充饥;夏天来了,教孩子们采吃麻奶根、山菊叶、苦菜叶、小蒜头,或把野菜叶与稀少的苞米粒煮成粥。秋天是比较好的季节,但母亲想到难挨的隆冬,就节衣缩食,打算好过冬的计划。冬天来临时,母亲把夏天采来的、已晒干的菜叶、菜花、树叶和能吃的植物茎揉碎,与包谷面、苞米面、高粱面和到一起蒸着吃或煮着吃,既耐饥又有花样,很合全家人的口味。衣着方面,母亲用以前纺线、织布的下脚料做成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用辛苦穿针引线、密密麻麻地补缀在一起,虽看似丑陋,却很暖和,大的穿了二的穿,今年穿了明年穿,从没有把任何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扔掉或者糟蹋。就这样苦苦熬过了六七个年头,到了六六年生我的年头,中国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家的生活也随着改变了。

不知是中国人的思维有毛病,还是智力开化得不够完善;许是奴性在起作用,几千年唯命是从的教化深入脊髓,许是命运安排,罪孽的灵魂还没有到了超度的时刻,只要天子一挥棒,全国人民就像砍去头的群鸡一样,不管自己的生命如何,就那么上下左右、横冲直撞的胡乱飞吧!总之,刚从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的洪流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连气都没有缓过来,就又被赶上了乱哄哄的文化大革命的决斗场。每一个家庭就像大海里一条条没有航向、没有目标的小船,冒着随时有倾覆的危险、随时有被掀到浪尖的可能也加入到这场洪流中。梦幻般的游戏更换着人的脸谱,一旦更换缓慢,命运铁链就索在头上,谁不感到心惊肉跳,谁敢不紧跟形势走。极端理想主义的口号,如振聋发聩的响雷,叫得地皮越来越黄,人心越来越乱。平白无辜地在平地立了一根二尺五的杆子,人人必须掂量着通过,高者,砍去多余;不足者,拔苗助长。左砍右拔,好端端的一个世界又被搅得天旋地转,青黄不接。只是饱受蹂躏的人们被“贫富一刀切,甘苦共同当”的政治幌子蒙在鼓里,只好摇旗呐喊一路跟着走下去。

我家虽然地处偏僻山村,但中央的号召却是一夜春风吹拂,晨晓就是漫山遍野彩旗飘飘,“思想要进步,先学毛语录”、“农业学大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摞摞鲜红的语录本,一本本毛泽东选集霎时传遍千家万户,大红标语挂满整个山村的沟沟洼洼,所有人臂带红袖章,白天开山修梯田,晚上进学习班。当我刚呀呀学语时,第一个字母亲教的就是“毛”,看到第一幅美丽图画就是正墙壁上面的毛主[xi]半身像,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就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毛主[xi]”。父母亲正值壮年,又没文化,热情与善良既是任人驱使的缰绳,也是冲锋陷阵的不竭动力。他们义无返顾地投入到人定胜天的干革命热潮中,并且理所当然走在了最前面。

思想的确是行动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支配,就有什么样热诚与什么样的结果相匹配。母亲天未亮就起来,先抱着我喂奶。母亲身强体壮,一米七零的个头,宽厚的脸庞,慈祥的面容,一身兰色粗布衣裳,时刻透露一种简朴、能干的气质,只是繁重的操劳没有丽人的光泽。生活虽然清贫,但母亲的奶水却是奇迹般的充足和富有营养。我们哥姐妹妹共有七个,全食母亲的乳液长大。母亲给我喂奶的同时,边叫醒熟睡的哥哥姐姐们,边背着昨晚学的老三篇《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却很好,只要她亲手做过的,亲眼见过的,或者别人教给的,只需一遍,她都能记得。我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母亲蠕动的嘴唇,听着悦耳的背书声,完全陶醉在母爱、母语教化的温謦中。这是我一日中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时刻。因为在这一时刻,我不但享受到了人间的致爱,同时从母亲口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更好的启蒙教育。母亲在自己背诵的过程中,我们姐妹们也跟着背,“白求恩是加拿大共[chan*]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chan*]党员都要学习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随后她就去做饭。生活比以前有点起色,但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依然是山野菜为主,只是粮食的比例稍微增加了些。按集体口粮分配每人每年一百八十斤,也就是每人每天平均半斤粮食。我家人口多,劳力少,连年欠集体债务,所以每年只能从口粮中扣除,这样生活水准处在一般人家之下。但是母亲为了孩子们能吃饱,首先和父亲节约,再就是进行合理的支配。早饭,苞米面糊糊里掺些小米或高粱米,同时煮进糠菜窝窝,按大小孩子门进行调配,大的吃一个大的,小的吃一个小的。所以在我们家里,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好的习惯,相互体贴,独立生活。

上工的喇叭刚一吹响,母亲和父亲就到了工地,两个哥哥和大姐也上学去了,家里只留下七十九岁的祖母和六岁的二姐和我,二姐还是我的看护人。母亲怕有危险,每次上工走时,用一根绳子把我栓在炕上。自然,我只能一个人独自玩呀、耍呀、哭呀、闹呀、阿呀、尿呀,饿了就在无助中睡去。等到母亲收工回来,满炕的肮脏与狼籍可想而知,但母亲既不生气,也不埋怨,一身的疲劳只字不提,清扫干净炕上的便溺,给我洗身,给我喂奶,乐呵呵地哄着我,逗我高兴,当我吃饱喝足了,母亲又去给全家人做饭……我的幼年就是在既悲苦,又幸福,既是在一家人和睦愉快的气氛中寻乐,又是在这一根绳子为半径的半个土炕上,独自喜怒中度过的。

母亲浑身上下好象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白天去参加集体劳动,晚上还要去学习班,回到家里除照顾老人孩子们外,还要缝补全家人的衣服。繁重的操劳,不足的休息,过早得使母亲有了白发,手上、足上时刻开着鱼鳞似的裂口,每次拥抱我时,我还感到扎得浑身痒痒的。但母亲从来不*吟一下。我知道她在面带笑容的时候,总是隐含着难以形容的疼痛!

由于母亲和父亲的积极肯干、能干,又加之思想活跃,记忆特别好,赢得了全村社员的一次次好评和队长的赞许,连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我家墙壁上满挂着父母亲鲜红的奖状。六八年初春,在我满两周岁之际,父母亲被评为“全县模范”,我们家被评为“五好家庭”,全家人喜气洋洋的出席了县群英会。

我约略记得,在出席会议那天,我被不相识的叔叔阿姨们互相抱着、捧着、夸耀着、传递着。我笑着、闹着,初次感到人间是那么的美好!我看到父母亲胸前挂着鲜艳的大红花和十子绶带,端坐在主[xi]台前,听着县革委主任成明光的讲话,接受着上千人羡慕与赞许的目光。会后,父母亲应邀表演了别具风采的二人台《老两口学毛选》:

母亲:老头子嘿,

父亲:老婆子嘿

合:咱们两个学毛选,

学了一篇又一篇 

……

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我的心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我应该感谢母亲,是他们的努力使我领略到荣誉的崇高与伟大!

随后几年,母亲又生了两个妹妹。

在我五岁那年严冬的一天,母亲有病在身,请假在家休息。话说休息,其实一点也没有松懈。——祖母正卧病在床,奄奄一息,母亲除照顾祖母外还要带妹妹,还要给全家人做饭,已经够累了。我和二姐独自玩耍,不知啥时我的左腿膝盖骨处的棉衣被火头点着,正是北风呼啸之时,霎时着火处扩散开来,痛得我嗷嗷大哭起来。二姐也楞在一边,手足无措,大哭不已。母亲听到哭声,扔下手边活,跑过来,一把握住蔓延的火焰,我更疼得要命,还听到母亲手中哧哧地响,一股股焦糊的浓烟从母亲的手中冒出,等火焰在母亲的手中完全熄灭了,母亲才把手松开。母亲顾不得自己的疼痛,疯了一样的抱起我跑到公社卫生院……母爱是伟大的,更是无私的,当自己的孩子在生命受到危袭时,母亲会义无返顾地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的生命!我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赞扬母亲的伟大!我只能用心去珍藏,用行动去回答——母亲,我永远爱你!

不几天,祖母去世,全家人在极度悲哀中安葬了祖母。母亲由于超负荷的劳作,终于病到了,一场大病不但使母亲失去了往日的丰韵,更使体质大幅度下降,近视、色盲、糖尿病、胃口疼痛、妇科综合症等诸病缠身,从此再不能去集体劳动,只能在家里做活。

当时间又过了几年,“四人帮”垮台了,动乱平息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新的形势有了新的政策,虽然还属于集体性质,但老百姓已经有了相当宽松的自主权,可以自由地饲养家禽,业余可以经营日杂百货等小本生意。同时恢复了高考制度,以前那种推荐上大学制废除了,家庭成分不在严格区分地、富、反、坏、右及贫、下、中、农,思想挂帅逐渐被脚踏实地、真才实学所取代,人们可以放下沉重的包袱,意气风发、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

两个哥哥和大姐也能参加农业劳动,家里收入也有了较大改观。但一家人还是紧挤在以前的一孔老窑洞里,孩子们也长大了,生活起居有了诸多不便,可是温饱问题依然是我家的头等大事。穿、吃、住、行还处在饥饿或半饥饿的状态。我和二姐上学,两个妹妹还在襁褓中,母亲虽然在家做活,其实,任务之繁重且多比任何人都重。愁苦之事日胜一日,眼看着大哥需要成家娶媳妇,需要房子,我和姐姐需要上学,襁褓里的妹妹们需要抚养,而家里又一无所有。如何能度过这些难关呐?虽有三头六臂,一时要解决这些棘手问题,也是难上加难,更何况两位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但是父母亲并没有泄气,把泪水咽进肚里,把笑容挂在脸上,在精神上鼓励孩子们,咬紧牙关往过挺。当时,整个村里都不是很富裕,母亲和邻居的雷婶婶商量着,把她家的一孔闲置小窑洞腾出来,整理一下,让大哥和二哥与他家的儿子住在一起,这样同龄人住在一起,自在了许多。母亲省吃俭用,东挪西借,每年刚一入春,就孵乳一至两窝小鸡,喂养两头小猪崽,两头小羊羔。外出打草、寻菜的任务主要是父亲和我与二姐。

我们姐弟俩天不亮就起床,每人拿一只装化肥袋子,一把小镰刀,去漫山遍野的打猪草,打猪草虽然苦,但苦中自有我们的乐趣。孩子的天真与烂漫恰与自然界的美丽风光相融合。晨曦初露山头,我俩就上了山颠,那长长的影子印在对面山崖上,显得特别的魁梧与高大。我俩情不自禁地背着菜包跑起来,那影子象骆驼行走在远天的暮霭中,增加了几多深幽,几多苍凉之感。最感兴趣的还是那无数的花草,有牵牛花、十字科花、苦菜花、马齿花、金钟花,还有叫不来名的各种奇花异草,它们互相争奇斗艳,诱引着我们的兴致。我俩虽然肚中空空,可那一族族野菜犹如一块块香得发酥、香得开裂的籽麻饼一样逗人胃口,越拾越起劲,越检越快,那两只袋子象雄鸡的嗉子也越撑越大,不多时刻,就满满的两袋子,我两怅怅地呼一口气,用衣袖搽一搽脸上的汗水,胜利的喜悦充满全身,高高兴兴地回家。回家吃过早饭,才到学校,但学校还没有开始上课。

母亲一天的工作也开始了,给全家人做饭自不必说,喂鸡、喂猪、喂羊也实在既琐碎又麻烦,这些小畜生又是我家的命根子,是全家人的柴、米、油、盐、酱、醋、碳,以及穿衣和孩子们的上学费用的主要来源。母亲更是关爱备致它们,和看待孩子们一样看待它们。清明节左右,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孵乳小鸡的最佳季节,母亲在上一年里的鸡群里,挑选一只或俩只乖张的、温柔的、肯下蛋的老母鸡作为鸡母,挑选二十多颗大个的鸡蛋,放在自己编织的柳条筐里,下面垫一些柔软的麦秸。为了温度适宜,放置在热炕头,随着一天生火烧饭的多少,进行前炕、后炕的调节。母亲为了不至于让老母鸡啄着年幼的妹妹们,在鸡窝簸箩上面扣一个柳条筐。二十八九天的孵期里,母亲每天用手摸着,翻着每一个鸡蛋,使每一个鸡蛋温度一样,易于孵好。期间还要照蛋——检寡蛋、挑死蛋。母亲左手慢慢转动鸡蛋,右手罩住灯光,屏息凝视,宛然一丝不苟的检查官,绝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像年轻的母亲初次端详自己的产儿。小鸡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孵乳出来了,一个个象毛茸茸的小球,叫咋咋地满地乱跑时,母亲说不出有多高兴。时时叮咛我们,千万小心,不能伤着小鸡。还有那小羊和小猪一样是母亲的命根子,每当开春母猪产崽和隆冬母羊产羔的季节来临时,母亲又象一位贴心而又耐心的接生婆一样日夜守护在母猪、母羊的旁边,添火加柴,完全把自己的生命和这些小家禽连在一起,忘我的精神仿佛感动了上帝,这样一个庞大的生命群体,在母亲的掌管下,竟能奇迹般地日益兴隆。

清贫的生活最能锻炼人,平凡的生活最能窥见一个人的伟大。母亲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更不用说能接受多么好的教育,但她深信读书是孩子们必须作的事,也只有读好书才能使孩子们有出息,所以,全家人除去购买生活用品之外,剩余的积蓄全部用来孩子们的读书上。可惜哥哥姐姐们正好处在读书无用论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美好的时光只好在一种蛮干的洪流中度过;而我和二姐妹妹们虽生在文革年代,幼小的心灵中留有文革的烙印不少,但在大懂事时,文革已经结束,一切恢复的正常,尤其取消推荐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制。虽然统一高考竞争很激烈,但是农家孩子毕竟有了出头的希望。母亲把读书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是涉及上学读书的事,就是母亲的头等大事。当时,村里人对上学还不是很重视,因为我们村里还没有一家依靠读书、孩子们有出息,也就是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大多数家长觉得读书没多大的用途。可是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大道理讲不清楚,但是她心中总认为,读书学习是增进孩子们本领的过程,要见效果,必须经过多年的培养、付出才能有回报。于是,她忍受着村里人的讥讽——“你家穷成这个样,还要供应孩子们上学!”村里普遍流传一句话,“没粮不要喂猪,没钱不要读书。”可是母亲反其道行事,没粮照样每年开春时,借钱也要卖一头猪;没钱,忍着饥饿也要让孩子们读书。我们儿女们起先不理解,但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明白了母亲这样做的深刻意义,于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打猪草,然后才去上学。懂得道理、懂得奋斗目标的人生是很充实,也是很有动力的。我们几个孩子不但没有因为帮助家里做事耽误学习,而且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乃至学校最好的。母亲看到我们学习很好,身虽累,可心却欣慰。

更有一件令我时时感到自豪、至今在老家流传的佳话就是母亲给我们买粉连纸——

我上初级中学时,母亲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重体力活根本不能承当。但是,母亲又给自己找了一份新的活,就是粘做*毛掸子。鸡毛掸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木棍,外面粘上鸡毛。母亲砍割了各种树木的枝条。这些枝条二到三尺的长度,母指粗细。砍割回来以后,先剥去树皮,再用破碗片仔仔细细地打磨得光光溜溜,就是一根上等的木棍,也就是一根上等的手柄。木棍一端粘上鸡毛,另一端当做手柄。所用的羽毛大多数是鸡毛。凡是自家养的鸡宰杀以后退下来的鸡毛,还有别人家丢弃掉的鸡毛,母亲都要收集起来。再就是满村的坑坑洼洼、鸟雀换毛飘落下来堆积的鸟毛,都是粘做*毛掸子的好材料。等母亲把这些羽毛收集好以后,就开始制作。她先用三五支相同颜色的羽毛扎成一小撮,再一小撮一小撮地围成一圈,一圈一圈地沿着木棍顶梢粘下来,每一圈再由细麻坯蘸上用豌豆面和榆皮面混合熬制的糨糊粘紧、捆牢、扎实。一圈扎完,换另外一种颜色的羽毛小撮,再扎一圈。这样一圈一圈扎下去,就变成一把羽毛丰满、结实耐用的鸡毛掸子。粘鸡毛掸子,三两天才能完成一个,这样一天一天地扎下来,积累到二三十个时,就拿着鸡毛掸子去县城逢集市出售。一把鸡毛掸子可以买到三到五毛钱,在当时是很不错的家庭收入。母亲粘的鸡毛掸子,除去手柄部分没有市场上用塑料或者竹竿制作的好看以外,粘毛部分是相当的漂亮和耐用,根本不用发愁会掉毛。一把母亲粘做的鸡毛掸子可以用上三到五年都不会用坏。一两年下来,全村人都使用妈妈粘做的鸡毛掸子。母亲卖掉自己辛苦粘做*毛掸子换取的钱,一分也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主要用于购买我们学习的工具上。

清楚地记得,学校召开一次学习动员大会,校长正讲到兴头上,远远地看到母亲肩上扛着一捆粉连纸(当时孩子们用的都是这种纸)路过了学校大门外。原来母亲赶集去城里买鸡毛掸子恰好回到村里。于是,校长把母亲如何辛苦粘做*毛掸子,以及如何省吃俭用、重视孩子们学习的事迹当做鼓励学生的活材料,现场做了表扬,并且点明她就是我的母亲。所有师生的眼光全集中在我的身上,当时的我既感到紧张,又感到很自豪。能够有这样一位好妈妈,能够做她的儿子,是我来在世上最大的福气!

后来,我考上了学校,外出上学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母亲。但是心中时时牵挂着母亲,依恋着母亲,一放假就想回到母亲的身边。可是年老的母亲反而不想让我呆在她身边,她说:“男儿不应该守着家,应该外出闯荡,外面的世界才是该去的地方!”这我明白,母亲是不想让她成为我的羁绊。母亲,一个山村的农妇,深刻地懂得人老了就是孩子们的拖累!

儿女始终是父母的心头肉,但是做儿女的不一定时刻懂得关爱着、照顾着父母。母亲的有一句话始终压在我的心头,至今都被曾忘怀,记得我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一个下午,母亲病了,已经躺在床上两天,今天好多了,想出去外面走走,我拿起母亲的袜子想给母亲穿上时,又看见母亲的双脚很脏,我顺便烧了一盆水,给母亲洗了一下脚。当我看着母亲时,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那种幸福笑容。我以为母亲病好了,才高兴,但是听母亲说:“儿子,这是妈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我第一次享受过儿子给我洗脚……”我差一点要跌坐在地上,深深向母亲磕几个响头,忏悔一下自己不孝!——母亲把我们七个孩子屎一把尿一把拉扯大,要洗过多少次身、多少次脚,我们何曾记得?但是一次洗脚就让母亲这么得动心,这么的高兴!写到这儿,我已经泪流满面了。我知道同样的你们,肯定给母亲洗过多次脚,我真诚地祝福你们的妈妈,能有这样的孝顺女儿!

再后来,我留职停薪,带着妻儿外出打工。因为我们老家实在太穷了,贫瘠的土地生产的粮食还不够半年吃,我的工资也只要几百元,连孩子们上学的学费都难以缴纳。这样离得母亲更遥远了,那时家里既没有电话,自己也没有手机,平时基本不和父母联系,一年到头才回一次家看望一下两位老人。可是,一年只见一面,母亲却一再说,她好端端的,自己能顾得了自己,不用回来看,只要我在外照顾好一家人她就放心了。还说,在家容易,出门难,来回车费、开销也是很大的……多么知根知底,体贴入心的话,我只能对母亲说,在外面能挣得了钱,养家是没问题的。母亲连连点头,直夸我有出息,能出的了门。岂不知我有出息是母亲用一生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万万没有想到是二零零零年十月,接到家乡打来的电话,说母亲病危,已经不能说话。我放下手一切,连夜从当时打工的地方青岛赶回了家里,当我到达家里时,母亲已经不在人间……我伏在母亲身上,声嘶力竭地呼唤着:“妈妈……妈妈……”但是妈妈一脸坦然,失去生气的身躯静静地躺在棺木中……

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去世的前三个月,还来太原姐姐家,捎话让我回来太原。我回到太原姐姐家,看到母亲比以前更消瘦,脸色也不大好看,吃饭明显不好。我们要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去,她说:“人老了,小毛病就会多起来,吃得少了,很正常……”我知道母亲的脾性,她说不做的事情,很难说服她。我在她身边呆了两天就离开了,谁知一别,就成永诀。谁知一别,才知道母亲早已得了不治之症!母亲到老神智都非常清楚,她觉得自己得了癌症,癌症是治不了的,不想给孩子添负担,就憋在了肚中,直到离世那可都没有说出口。而母亲来太原的目的,就是不想让孩子跑。因为我家的哥哥姐姐妹妹们大多都在外面工作。她亲自来,看看孩子们,了却她的心愿,也了却儿女们的心愿……母亲,你实在太伟大了,身患重病、七十三岁的你还依然铮铮铁骨,依然保持着替儿女们着想的慈母情怀,实在让我感动得无地自容!

葬礼在我们老家很简单,只把亲朋好友请来,帮衬着老人入土为安。母亲的葬礼既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写祭文的习惯。安葬母亲的晚上,我忍不住内心的悲痛,写下了这篇祭文,时时带在身边,以偿赎自己未尽孝的孽情。

呜呼!母逝矣,儿失母矣,如失心肝!无母何恃,无母何福!儿之抱恨有始无终,儿之悲恸糜有穷期矣!

回想吾母,自归寒门,事吾祖而孝敬,相吾父而温良,操劳不辞于寒暑,治家毋分乎昼夜。一生荆钗裙布,淡饭粗茶,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为儿女历尽几许辛酸,备尝多少艰苦。月有三十日之苦,日有十二时之忙,曰衣曰食,曰耕曰读,欢娱之日,百无一天。母以葵竭之身,给我蓬勃之躯。生儿是福,福中带恙,是儿不孝,累及母身。慈母心宽,视儿为宝。虑儿逸居,有误终生,相勖勉儿,幼学壮行。良言铭心,恪遵懿范。忍痛割爱,弃亲远离。求学一成,还归故里,菽水承欢,晨昏定省。生儿防老,以娱桑榆晚景。不想人事难凭,慈母离我远去。儿实难咎其责,难赎其过!自今而后,阴阳异路,生死殊途,欲得母亲再会,除非梦里相逢。今生不能孝敬于母前,来生仍应承欢于膝下。满目河山,何处是生身之地,一天星斗,哪个是本命之晨。哭一声,锥心泣血,哀一日,水动云飞!

哀哀我母,生我劬劳,养我鞠我,恩德难忘,春晖未报,情切感伤,忆吾母德,慈惠温良。生我姐弟,教以义方,皆以成人。家业小康,悉赖母德。老父与儿,相依为命,坟前誓言,不知所云。

呜呼,天夺母爱,孰不悲伤。哀哀悼念,欲报无方。痛幽冥之永隔,陈薄酒于坟前。母灵不昧,来格来尝!

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但是,在我的心中永远有你。

妈妈,我好想你!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之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这是一篇深情怀念母亲的好文章。字字真情。特别是文章末尾的祭母文,泣血泣泪让人动容。
但文章整体拖沓,还可以修改得更好。期待佳作。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片片雪花飞舞,谱写跳跃的音符,那是我的祝福:朋友冬安!at:2014年01月24日 上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