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记明代美女诗人叶小鸾沁香一瓣

发表于-2014年01月20日 中午12:53评论-3条

了解明代美女诗人叶小鸾,是十年前在苏州周庄的迷楼,在当年柳亚子,叶楚仓等南社诗人喝茶的地方。那天在沈厅的酒后,沪苏部分文友即兴聚会。大家坐在迷楼上一起谈论起苏州的才子才女,阅历丰富的老友大令微笑着讲起他小时候听到的苏州美才女叶小鸾的故事,大家听他绘声绘色的娓娓道来,一个明末美才女短暂的人生故事催人泪下。于是,便速记拾之笔下。

【一】名门养女

叶小鸾,生于1616年,明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苏州吴江人。叶小鸾从小生于名门之家,其父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叶绍袁,天启时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母沈宜修,字宛君,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善写诗词,父母是才子和才女的结合。

沈宜修一生给叶绍袁生了十二个孩子。沈宜修在生叶小鸾之前,已是七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三个是女儿,纨纨、小纨和小鸾。叶小鸾出生四个月,母亲因产后体虚,且当时家中经济己经拮据,缺少营养调理身体,叶小鸾是沈宜修的第三个女儿。沈宜修正愁奶水不足的时候,小鸾的舅母张倩倩也生下一婴,却不幸夭折。张倩倩时年二十二岁,青春年华奶水充足。丧儿在她心中有了一份失落和伤感,显得无奈。于是,在外公的牵线搭桥下,小鸾被送往舅舅家,由舅舅、舅母代为扶养照料。

从此叶小鸾被过继给沈家并收为养女,这是当时叶沈两家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对于张倩倩来说,叶小鸾的到来,正好填补了她心中的苦闷,给她打开了另外一扇情感之门。从此,她把满腔的怜爱都投入到了养女的身上。小鸾从此吸吮充足的奶水长得白白胖胖,灵动聪慧,如一株美丽的花草,在养母的精心呵护下,尽情地生长。

舅母张倩倩是沈宜修的表妹,亦是当时江南苏州地区有名的才女,她从小喜爱诗词创作,写过不少诗词,受到当地文人好评。因为是亲戚加亲戚,张倩倩把叶小鸾当作亲生孩子一般照料,不但呵护宠爱有加,还从小教孩子学说话,教小鸾识字。第二年春天,沈宜修去看望父亲(小鸾的外公)时见到了活泼可爱的小鸾,已经牙牙学语。张倩倩高兴地对沈宜修说:“姐,我发现这孩子长得特别漂亮,十分灵慧,仿佛什么都懂,日后当胜班昭和蔡文姬,还必她在附近同类孩子中无人可比”。沈宜修只是点头微笑,感激她精心哺育,希望日后早日成才。从此,张倩倩对小鸾的教导格外细心。

胞弟沈自征系明代曲作家,国子监生。叶小鸾在舅母身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幼年的教育影响着叶小鸾的情趣与性格爱好。在以后的日子里,叶小鸾渐渐长大,管叫舅母为姆妈,张倩倩当然十分高兴。小鸾很小就显露了不凡的才情,在张倩倩的教学下,三四岁时,经口授《离骚》、《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都能跟读,还能背诵得终卷不遗一字。有时一起诗词妙对,不仅不差一字,而且还能讲出粗知的含义。有时,养母教其识字,过了几天后有意考她,常常写了错别字来让她认,但小鸾也能辨别出来,还经常对舅母说:“姆妈,你这个字写错了”。舅母听了更加高兴,这误写被小鸾认出,可见小鸾的记忆力是多么强,让舅母越加怜爱。养母的精心培育,奠定了叶小鸾渐渐成名的基础。

深得舅母张倩倩才情真传的叶小鸾,在舅父母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纪已才情初露。一日,母亲看望外公在家小住一夜。傍晚,在堂前和小鸾等一起乘凉,全家人坐在院子里看月色。这时月华初上,月光像银子般地泻在院中枝叶上,微风吹拂,风清影竹,这明月之夜的景色碎银如画。母亲沈宜修触动心思,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的诗句,她还没有想到下句,坐在一傍的小鸾就接口道:“枫冷乱红凋”。这句诗配得惟妙惟肖,沈宜修大喜,对小鸾如此敏捷的才思,赞为有柳絮因风之思,她夸奖弟弟和弟媳教养得好。从此,张倩倩对爱女愈发怜爱,对小鸾更勤加指导。

就在叶小鸾天真烂漫成长的时候,养父沈自征为家庭财产锁事一时不和,惜脸面执意要离开家庭北游,又受朝庭之选,将要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赶赴战火正紧的山海关军营中幕僚之职,意欲终老于黄沙白草,立誓再不回乡。九岁的小鸾见养父要走,绕膝牵衣地问:“阿爸此去几时归来?”沈自征当时虽是心肠刚硬,听小鸾一说,一时也不禁黯然神伤,无话可答,临别时面对牵衣询问的娇小女,禁不住泫然泪下。

沈自征抛弃家室,北上漂泊整年不归,让养母张倩倩历尽人情冷暖,更觉世态炎凉。此时的叶小鸾已经会写诗词,常问养母:“阿爸什么时候回来”?后来沈自征在辽东战场的兵火之间,生死不知,张倩倩感到摧心裂肺的痛苦。又后来,小鸾写过忆舅父的数首诗词,寄到沈自征的任上。其后,张倩倩在抑郁中对丈夫的感情搀杂了怨恨,而小鸾也慢慢有了这种想法。以后的日子,养母总是泪水汪汪,有时闷声不响。叶小鸾怎么也弄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在小树茁壮成长还需阳光普照之时,养母张倩倩因日夜思念丈夫,身体突然得病,她身体渐消,面黄肌瘦。

【二】常思养母

也就在这一年,亲生父亲叶绍袁考中了进士,于是举家欢庆,并准备听令择日举家去任职。为更好培养小鸾,经过商量,为了让张倩倩早日养好病,沈自修决定把小鸾接回家中,跟着他们一起生活。当年十月,家中比小鸾大六岁的大姐纨纨婚嫁,小鸾和张倩倩都参加了婚典。十一月,叶小鸾正式离开外公的舅母家,回到了离别十年之久的生父母身边。

小鸾10岁返家离开养母那天,养母张倩倩哭得不能自已,她从心底里是舍不得聪明伶俐的叶小鸾离开的,毕竟是十年心血育小鸾,心中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母爱情结。小鸾也拉着养母的手痛哭得不愿意离开,这段母女之情谁能理解?由于小鸾从小和养母一样喜欢梅花,为了留作纪念,临别那天回家时,她一回家就亲手在院子里种植了一株腊梅以示纪念,因为小鸾喜爱梅花,看到梅花就会想起养母对她的恩爱。从此,叶小鸾思念养母,常常半夜醒来要喊姆妈,思念之情非同一般。

那天入夜,小鸾坐在房间,忽听窗外传来一阵箫声,却被江南的雨淅淅沥沥打断,叶小鸾忧伤的情绪中还没有弄清楚雨夜箫声是从何处而来,微雨洒落芭蕉的声音,又将她陷入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闲愁之中。于是便在她的笔下流出了一首《雨夜闻箫》: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诗中的“纱窗徒倚,香烬熏炉”所描绘的心情,以及所延伸的意境,似从养母张倩倩的笔下流出,养母教育的心血没有白花。遗憾的是,叶小鸾的这首风格清丽、笔法细腻的小诗,养母张倩倩没有读到。她在养女小鸾离开后的次年早春,一个刮着寒风的夜晚,带着思念丈夫、思念小鸾的苦涩心情,带着对往事无尽的追忆和埋藏在心底的一腔幽怨,匆匆地告别了人世,也告别了一直惦念着的养女。 

张倩倩的突然去世,让叶小鸾痛哭失声,她扑在养母身上,忽如灵魂跟随养母要一起飞走,这种情缘让生母也为之动情。从此,在叶小鸾的脑海里蒙上了一层浓密的阴云。之后,叶小鸾常常去看她亲手种植的那棵腊梅,她常常站在梅树下,遥想和养母一起在梅下捏枝弄影,读诗的快乐和欢愉,返身回家后常思养母,忽然觉得寂寞与有点失落。忽如 一年一度梅花又开,才女的芳魂倩影也随着这一缕幽香缓缓向我们走来。从此她总是在梅树边口念自己创作的词《蝶恋花?立秋》:

屈指西风秋已到。薄簟单裘,顿觉凉生早。

疏雨数声敲叶小,小亭残暑浑如扫。

流水年华容易老。秋月春花,总是知多少?

准备夜深新梦好,露虫又欲啼衰草。

【三】美丽才女

小鸾回家后,不仅日夜思念养母,还常常在母亲面前夸赞养母的才华,其实她不知道,原来生母也是一位才女。母亲沈宜修和养父是同胞姐弟,来自文苑世家的松陵沈氏以戏曲闻名,与同时代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齐名,称为“吴江派”,沈宜修家中的女性长辈也都通文墨,有诗文作品流传,幼年的沈宜修勤奋好学,和弟弟一起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勤俭加钻研,遍诵四书五经,打下了良好的学问基础。后来少年丧母,家境败落,但好读书的沈宜修带着弟弟沈自征,凡有空闲的时候,总是喜欢博览群书,经史词赋,作诗填词,开始创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新颖颇有少女儿气,见者无不赞她为有谢道蕴之诗风的才女。而弟沈自征更喜欢的是诗词和戏剧。

小鸾目睹生母写的诗文,开始对生母有了新的认识。到了 12岁那年,小姑娘开始长高,浓发覆额,体质修长,娟好如玉人,成为亭亭玉立的一个美女子。母亲看着女儿长得如此俊秀,想到其养母张倩倩在小时候对她的夸赞和培养,不觉泪流满面,是呵,要是张倩倩能够活着,能看着她的成长该有多好!要是弟弟能从疆场回来看看女儿会有多高兴,这孩子永远记得你们呀!

就在这一年,叶绍袁被授南京武学教授,全家迁居南京,叶小鸾随同父母一起来到古都南京。南京做过几朝都城,城墙气势雄伟,山有有虎踞龙盘之势,长江万里,江水滔滔奔腾而下,钟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十里秦淮繁华烟水,风格变化的殿宇楼台,无一不使初出家门的叶小鸾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读过历代诗人所写的南京城,还有那些已然逝去的人物和故事,尤其是与诗歌有关的传说,都使小鸾怦然心动。

于是,由父、在母的支持下,在讲授作诗之法后,聪慧的小鸾又开始尝试着自己作诗,在南京的这一段日子,小鸾作了不少的诗。“揽镜晓风情,双娥岂画成。簪花初欲罢,柳外正莺声” 叶小鸾十二岁的《春日晓妆》诗,活脱脱画出了一幅春图,内藏着一个故事。你看,那个早上起来梳妆的少女,听到屋外黄莺的鸣叫,连梳妆都没有心思了,活脱脱地写出了少女的心态,一个清新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就连父亲叶绍袁看了也赞道:“初学遂有此等句,真是夙慧,岂在垂拱四杰之下”〔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她的诗词又被争相抄录,还有人把小鸾的诗带回家当成教材去教导家中的孩子。

少女作诗在当时的南京更加少见,和叶绍袁相交的一些文人才子,见到小鸾诗歌写得那么好,都啧啧称奇,夸她为小才女,小鸾的诗作便很快在南京文人中迅速流传开来,才女的名声很快在南京流传开来。那时小鸾才十二岁。

在叶家的三姐妹中,大姐叫纨纨、二姐小纨,小鸾为三,小鸾最年幼,由于从小在外被抚养,所以回家后总是显得有点清冷孤僻,所以特别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宠爱,大姐出嫁,二姐很有才情,早已会作诗词,和妹间从不吵架,姐妹情深悠悠。她们除了在一起吟诗作画,还一起做些女孩喜爱的劳作,如插花,叠绢等,还常常在父母带领下,和弟弟们一起结伴外出游玩,如春日踏青赏花玩扑蝶游戏,夏日里划着小船去采莲花,秋风里到分湖中去摘菱角,冬日观赏雪景,快乐的乡村生活,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和乡村农夫的艰辛劳作,又要比一般的闺阁女子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可以开阔视野,在亲密无间的游玩中结成了深深的姐妹弟弟之间的情谊。特别是每至冬天,当万花纷谢,独有梅花不畏寒冷在萧瑟的严寒中吐着芳香的时候,叶小鸾总是会屹立梅花树下,遥想养母对她的深情厚意,然后诗情滚滚。

明末,拜佛风很盛行。叶小鸾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和祖母到杭州的天竺寺敬香,礼拜观音菩萨,那天路过西湖时,偶见夕阳在山,暝烟袅袅,小鸾有感而发,随诗《游西湖》五绝一首:“堤边飞絮起,一望暮山青。画楫笙歌去,悠然水色冷”。在杭州的西湖,人们总要感叹西湖的美丽,小鸾却不羡西湖的浓抹,这和她的独特审美艺术有关,她欣赏的是西湖的淡妆和堤边的飞絮,注意到的是那碧清的泠泠的水色,令父亲叶绍袁惊奇不已:“十三岁女子,不喜繁华,而喜笙歌去后之水色,清冷凄凉之况,超凡出尘之骨,已兆此矣”。她清丽的诗作,反映了小鸾的妙心灵悟,也与她从小的家庭生活和受到养母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从灵隐到天门山,周围数十里统称为天竺山。从灵隐咫尺西天照壁沿天竺溪而上,依次为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故有天竺香市和佛国胜地之称。 韬光可观海,天竺则观山。徜徉天竺山,最为诱人的是四周的山峦秀色。从灵隐合涧桥旁循路而进,山色如画屏,崖陡谷深,曲涧淙淙,山岚云影时而飘忽,极富山林野趣。灵鹫峰、莲花峰、月桂峰、稽留峰、中印峰、乳窦峰、白云峰、天竺峰忽如在淡墨之中。天竺共有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下天竺创建最早,已有千馀年,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 下天竺的法喜寺供奉观音菩萨,也是明太祖下旨建起了观音菩萨殿。信奉观音大士“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每年到杭州进香的不仅是江南地区,就连北方的信者都纷纷赶来……

这次杭州之行,在小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江南的杭州有了无限的诗情。自此以后,小鸾的诗情勃发,短短几年间,一口气写下了数百首诗作。 今姐姐弟弟们羡慕不已,都说她的才华集父亲和两位母亲于一体了。

14岁那年,小鸾已经能熟练弈棋,就连那些男长者和她对弈都败下阵来,才气超人让人不可思议。她16岁时又学会了弹琴,其手指灵巧胜人一筹,奏出的乐如高山流水,又如天籁之音;她又擅长绘画,摹山水飞瀑,绘桃花彩蝶,其书法亦秀劲,墨迹被文人墨客称奇收藏。渐渐长大的小鸾性格高旷,喜静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视金钱若污物,淡然无求。琴棋书画样样如意,这在叶家和整个南京城是少有的,小鸾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才女。

小鸾性格淡泊,冰心萦怀,沉静好思,作诗时不喜作艳语,由于养母离世,养父沓无音信,心中常常装着许多哀愁,常叹息人生之无奈。随着时光流逝,因而也不免编织一些幻想,向往人生永恒的瑶台仙境。在闲愁之际或诗作前后,曾一度喜酒烟戒愁。在她的《浪淘沙?秋怀》中,幻想怎样能使美好人生永恒,产生了欲乘云上“瀛洲”的美梦。在她的诗作中,有关吟咏春天的诗词之作,如《满宫花》:“日融和,花媚妩,粉蝶摇枝娇舞。轻风吹落小桃红,燕子衔归绣户。 草芊绵,人容与,共羡春光如许。紫骝金勒系垂杨,拾翠寻芳伴侣。”这首小词以轻柔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游春行乐图。图中的花草、蝴蝶、燕子、人物,皆有一种欢乐喜跃的意趣。

描绘春天的作品中,小鸾的咏春诗中不少是属于伤春、惜春,这和小鸾家境的经历过生离死别是有关系的,她热爱春天,热爱生命,但她觉得生命和青春就象春天一样美好而短暂,春光能重来,青春却一去不返:“流水年华容易老,秋月春花,总是知多少”。按常情,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应无忧无虑,但早熟的种种苦恼提前闯入小鸾思考的范围,小鸾除写诗作画弹琴外,还开始参禅礼佛,在她的诗作中也有类似的作品。如《鹧鸪天》则是描绘她想象中的仙境:“西去曾游王母池,琼苏酒泛九霞卮。满天星斗如堪摘,遍体云烟似作衣。骑白鹿,驾春螭。群仙齐和步虚词,临行更有双成赠,赠我金茎五色芝”。想象中的小鸾飞上瑶池,骑上白鹿,驾驭青龙,在白云缭绕、满天星斗的长空自由自在。仙人们献上了甜蜜的酒浆,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曲。王母的侍女董双成还赠送一株五色芝草,作永久的纪念。这是多么自由、欢畅的神游,平日的愁绪一扫而空。如此想象丰富胜过童话,同时也反映了小鸾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命运的求索,以及内心世界的憧憬。

有一次,小鸾观赏一幅美人画屏,写了一首诗:“庭雪初消月半钩,轻漪月色共相流。玉人斜倚寒无那,两点春山日日愁。”画面固然是表现早春的一个夜晚,缺月下一个美人望月思夫的情景,小鸾用“日日愁”把画面上的特定时刻演绎成无穷无尽的漫长愁意,这正是小鸾多愁善感性格的写照。

叶小鸾的梅花诗,意韵深远,与一般的女性诗人的诗作不可同日而语,叶小鸾对梅花特别钟爱,其闺房也因此名为疏香阁,阁前种有多株梅花,见她的梅花诗。

“堪笑西园桃李花,强将脂粉媚春华。疏香独对枝梢月,深院朦胧瘦影斜”。此诗以桃李同梅花相比照,一褒一贬,刻画了梅花不慕繁华的情致,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傲骨欺霜映碧绮,数竿修竹伴清幽。年年燕子无消息,春信谁将寄陇头”。梅与竹同为岁寒之友,非但不畏严寒,而且还能欺寒。同时这也是怀人之作,她也是在怀念远在塞外沓无消息的养父沈自征。

【四】时代风采

她天生丽质,姿容秀美。其母沈宜修是这样描绘她:“儿鬓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秀色可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活脱脱写出了一个美少女形象。亲朋好友见了都交口称誉。

一天,小鸾早起,没梳妆便侍立母亲床前,她云鬓散乱,朝霞映面,忽如仙女下凡,真是别有一番风韵。母亲见了,满心喜欢,打趣道:“孩儿一不梳妆,二不打扮,蓬头散发也是这样的美丽,真所谓笑笑生芳,步步称妍,日后的郎君,早晨给你画眉时,还不知怎样怜你呢”!小鸾却对母亲说:“儿一直喜欢自然而然,不用别人夸我漂亮”?父亲也说:“吾儿有绝世之姿“。小鸾不满地说:“女子即有倾城之色,又不值得当成是贵重的东西,父亲何说这些话呢”?

对女子的美,叶小鸾从小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从小与别人有不一样的审美观,她喜欢随意,讨厌别人夸她美貌,她喜欢像母亲一样俭朴,不喜欢穿新衣和穿戴打扮,讨厌女子浓妆艳墨,她喜欢淡淡的素妆,谈谈就是自然,自然才是真美。在家里,小鸾的大部分时间多化在读书与吟咏中,每每得了好词妙句,就会把它们记下来,有时夜间得句也会爬起来打烛灯了写下入睡,她的好学常常受到家里人的赞赏。她的才华令母亲欣赏赞叹至极。母亲夸奖她说:“你不是我的女儿,是我的小友”。

容貌出众,才华超群的叶小鸾,她对女性的美有独到见解。她把女性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的整体美。小鸾信奉美丽女子不是靠脂粉铅华所能打扮出来的,女子是以优美的身姿,如花的双颊,柔媚的笑容构成整体的美,就像梅花的美就是五个花瓣共同构成的和谐美,还有女性的美丽来自优秀的内在品质和修养的美。

那年,叶小鸾著《艳体连珠》,分别吟咏了妇女的发、腰、足和全身。她是这样发表自己感观的。一是发:盖闻光可鉴人,谅非兰膏所泽。髻余绕匝,岂由脂沐而然?故艳陆离些,曼鬋称矣;不屑髢也,如云美焉。是以琼树之轻蝉,终擅魏主之宠;蜀女之委地,能回桓妇之怜。二是眉:盖闻吴国佳人,簇黛由来自美;梁家妖艳,愁妆未是天然。故独写春山,入锦江而望远;双描斜月,对宝镜而增妍。是以楚女称其翠羽,陈王赋其联娟。三是目:盖闻含娇起艳,乍微略而遗光;流视扬清,若将澜而讵滴。故李称绝世,一顾倾城;杨着回波,六宫无色。是以咏曼睩于楚臣,赋美眄于卫国。四是唇:盖闻菡萏生华,无烦的绛;樱桃比艳,岂待加殷。故袅袅余歌,动清声而红绽;盈盈欲语,露皓齿而丹分。是以兰气难同,妙传神女之赋;凝朱不异,独着捣素之文。五是手:盖闻似春笋之初萌,映齐纨而无别;如秋兰之始茁,傍荆璧而生疑。故陌上采桑,金环时露;机中识素,罗袖恒持。是以秀若裁冰,抚瑶琴而上下;纤如削月,按玉管而参差。六是腰:盖闻玉佩翩珊,恍若随风欲折;舞裙旖旎,乍疑飘雪余香。故江女来游,逞罗衣之宜窄;明妃去国,嗟绣带之偏长。是以楚殿争纤,最怜巫峡;汉宫竞细,独让昭阳。七是足:盖闻步步生莲,曳长裙而难见;纤纤玉趾,印芳尘而乍留。故素谷蹁跹,恒如新月;轻罗婉约,半蹙琼钩。是以遗袜马嵬,明皇增悼;凌波洛浦,子建生愁。八是全身:盖闻影落池中,波惊容之如画;步来帘下,春讶花之不芳。故秀色堪餐,非铅华之可饰;愁容益倩,岂粉泽之能妆?是以容晕双颐,笑生媚靥;梅飘五出,艳发含章。

叶小鸾喜欢自然美,她不喜欢打扮,连新衣服都不喜欢,还记得那年春夏之间,母亲为她做了几件衫裙,要她换下旧衣服,她都一直未肯穿着,她对自然美有着强烈的依恋。她所吟咏和描绘的女性发、腰、足等之美,黑而长的秀发,柔软纤细的腰身,纤细窄小的脚就构成了明代标准的瘦美人。这是叶小鸾倡导的女性全身整体形象美的时代风采。

【五】恐惧婚事

在古代,女子十六七岁就要成婚。按当时的风俗就是大门对北窗,也就是门当户对。

叶小鸾自幼由父母许婚给昆山一家大族,系河南布政使张鲁唯长子张立平为妻。到了1632年,叶小鸾长到十七岁时,在昆山的张家早已知道叶小鸾长得美若天仙,才华出众,故提出了及早完婚要求,叶绍袁欣然许之。张鲁唯长子张立平也是文名早起,称之为昆山的才子,真可谓是门当户对了,这对才子才女,被当时人堪为金童玉女。

于是,婚期定在农历的十月十六日举行,叶绍袁也欣然同意。那年入秋,叶家上下喜气盈门,忙着张罗小鸾出嫁的婚事。九月十五日,夫家从昆山用马和车送来了丰厚的催妆礼。眼见自己将要出嫁百里之外的昆山,这对从不出门的小鸾来说,心中产生了不少莫名的恐惧感。怎么办?自己马上就要嫁到人地生疏的夫家去,从此将要和一个陌生人共度一生,这对即将来临的新生活,叶小鸾说什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女子一定要走出家门?她目睹过的身边人的婚姻和不幸,不禁彻夜难眠。

可不是吗?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目睹过舅舅沈自征和舅母张倩倩的婚姻,舅母张倩倩与舅舅沈自征本是一对才子才女,开始时既郎才女貌又门当户对,还是姑表兄妹之亲,按理说应该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而恰恰就是他们,夫妻生活在走到一起时就不和谐,舅舅沈自征高才自负,不能持法,把分给他的一份家产没几年就挥霍一空,造成家庭相当贫困后又不大珍惜夫妻感情,受不了贫困生活的舅父又狠心北游从军,离别之后让养母在寂寞中幽居,直到孤苦而死的悲剧不时浮现在她的眼前。

父亲叶绍袁生下这三姐妹就是三朵花儿。纨纨身材修长,性格有点极端,动如疾风,静则如夜灯,如野花会在人不在意的时候开放;小纨不胖不瘦,肤如凝脂,眉宇间透出天真调皮的情态,如莲花般圣洁俏丽;小鸾虽然显得身材单薄,然而面容最是娇美,她喜欢躲在屋子里沉思默想,如兰花般悠悠吐香。

小鸾也想起了自己的大姐纨纨,大姐大小鸾六岁,很早就表现出才女的灵气。三岁时会读《长恨歌》,四五遍后即能朗诵,口齿清晰,有奇慧。纨纨读了许多唐、宋人的诗词。十三、四岁时,不仅作诗、填词,还写作了大量的诗词,堪称之为当地才女,纨纨的婚姻,也是在纨纨不满周岁时配给了同邑袁若思的第三个儿子袁崧的。袁家与叶家也是几代世交,父亲叶绍袁又与袁若思从小同学,后又一同考取进士。因此将纨纨许配给袁若思的儿子,也是亲上加亲。1626的天启六年,任广东高要知县的袁若思从千里之外催促叶绍袁提早操办婚事。十月,就在叶小鸾从舅母家回来的一年,她就嫁入袁家。

想当年,父亲叶绍袁曾对这桩姻缘颇感自豪,认为这是门当户对的一门亲事,也被当地传为美谈。但事实正恰恰相反。事与愿违,纨纨婚后的生活,远非家人所想象中的美满,不要说执子之手和晨起画眉,就连共同语言都没有,夫妻形同陌路,名存实亡,叶纨纨成了被困在婚姻笼子里的折翅鸟,叶纨纨的婚后生活充满了苦涩与不幸。叶纨纨曾以为只要搭乘上那只驶向婚姻的梦船,就能抵达幸福的彼岸。可仅仅是才驶离渡口,她便发现,和她同船共渡并希望寄以终身的那个人,竟然和自己完全是行同陌路人。在长达七年的婚姻生活中,她倍感无奈和失望。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吗?

1627春,袁若思回吴江接家人同往岭南。从没远离父母的纨纨回娘家告别,全家老小都沉浸在别离之痛中。远行途中,船行至浙江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时,令纨纨没有想到的是,当船行浙江地界不久,任性倔强的丈夫竟然执意不肯随父亲远赴岭南,纨纨只得随夫返回吴江。丈夫身为才子而不愿尽孝、怕一路畏途之苦而弃亲不顾的行径,让叶纨纨从此十分愁绪和苦闷,感受到人生空幻和世事苍茫之悲,屡屡抒发出深沉的慨叹。当知道姐姐的不幸遭遇时,这让渐渐长大的小鸾越发感到对婚姻的恐惧。

对镜自怜话年华,见到家中大姊纨纨因为所嫁非偶而郁郁寡欢,小鸾从不幸的事例中得到感触,对大姐产生同情,对心灵产生影响。孺慕与怨恨,原谅与失望,交织难明。在她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这是她从小接触的第一个男性,也是她曾经爱戴的养父,他的形象难免会影响到小鸾对所有异姓男子的印象,他们夫妇的悲剧也会使得小鸾对婚姻的看法,从小就隐藏着悲观与不信任。使她加重了这种惶惑。

小鸾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沈宜修,她勤俭持家,操劳一生,爱家如一,侍奉婆婆、抚育子女,虽然家庭父母之间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却曾不得不日日为生计发愁,还把她送到娘舅家,最后又落得人走屋空的境地,她实在不能再想下去了。小鸾向往的是过着自在自得的神仙般的生活,虽不求锦衣玉食,也总须衣食无忧。而母亲、姐姐和舅母三位亲人,三位才女的婚姻生活实际都是那样的寒凉,这使小鸾深深地感到对婚姻的恐惧,这种恐惧以前在婚姻还没有到来时,她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无忧无虑地写她的诗文,而当婚姻真实到来,将要变成生活的实际时,她有点害怕,想到以后将有一天如果过着如母亲、姐姐和舅母般的生活时,这种恐惧一下子变成势不可挡的力量,击碎了女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她无法想象将怎么样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心理的恐惧导致了生理的疾病,加上昆山的张家提出将婚礼提前举行,进一步又加剧了她的心理恐惧和崩溃。

【六】婚前离世

就在这一天夜里,叶小鸾忽然得了重病,眼看婚期将近,如何是好?消息传到张家。张家决定提前结婚,用充喜的方法驱赶病魔,就以担心小鸾的身体在婚礼时吃不消为由,就又提出建议来,要求将婚礼提前到十月初十举行,古时婚礼男家说了算,叶绍袁也同意了。

婚前提前的消息告诉了躺在病床上的小鸾,小鸾正卧病在床,听此消息叹息道:“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她说此话时竟然暗然落泪。到了十月初十这天,小鸾的病情反比平常又加重了许多,婚礼自然也无法举行了。又到了第二天,病情急转直下,小鸾自知不行了,她倚在母亲沈宜修的怀臂间,眼里泪水直淌,口里念着佛经,声音微弱而清晰,沈宜修连唤“小鸾、小鸾”,但小鸾已瞑目而逝了。

小鸾仙逝于明1632年十月十一日,离做新娘只有五天,小鸾在母亲怀中香消玉殒,年仅十七。喜日未到,劫难先至,猝不及防的叶绍袁夫妇悲伤不堪,终日以泪洗脸。堂堂工部主事的叶家,那时的境况已是贫困难言,小鸾的棺木还是她未过门的夫家选蜀中美材,日夜兼程,从百里外的昆山送来的。十分神奇的是:小鸾夭折时,丝毫没有痛苦的迹象,就如活着时的容貌,肌肤莹润,嘴唇、脸色红润。相传叶小鸾读书的疏香阁前种的几株芭蕉,在小鸾死前的几夜,无风自响,如婴婴啼哭,小鸾死后,不久就枯萎了,堪称一奇。

七日后,家里才将小鸾收入棺中,入棺时,小鸾整个身体轻软如常,仿佛睡得真香,许多人都说她是成仙去的。母亲沈宜修爱不释手,钉棺木前,用朱笔在小鸾右臂上写“琼章”二字,希望她仍有后世来生,以后凡看到臂上的字会再相认相识。大家都说小鸾是神仙中人,来到尘世又回到神仙中去了。于是请佛师作法超度小鸾的亡灵、并借佛师之口,使小鸾死后成了神仙。

小鸾死前,养父沈自征已从东北返回南阳新安,已和姐姐沈自修有了通讯联系。他一生以《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三部杂剧,立足于晚明优秀的剧作家之群。

小鸾的死噩耗没有传到,他当时还在客栈中屈指计算着小鸾出嫁的日子,以为她已经平安美满的结婚多日了,欣喜得睡不着觉,于是拈了“红叶”作为诗题,消磨长夜。忽然睡去,梦中见到小鸾来到,仍然象小时候一样唤自己为“父亲”,说道:“父亲咏红叶的诗句,惟有《深闺》一律中‘若同灵草芳魂返,留伴金泥簇蝶裙。’一句最好。”自征问她有没有近作,她取出《望江南》数阕给舅父看,梦中只记得一联:“金鉴晓寒追短梦,玉箫声远立空廊。”自征醒后,详味词意,觉得甚是不祥,不久家人又传来了小鸾的讣信。这时离小鸾死后已有九日,自征在极度惊骇与伤心当中,坚信这夜的梦一定是小鸾的魂灵远来向自己告别。他为当日的绝情不去而后悔难当,责怪自己过于忍心,其实他本来想等到过年开春的时候,小鸾和新婚的丈夫会按风俗会来舅家拜亲,他已经计划好如何迎接,如何安置,小鸾喜欢看的书,喜欢使用的诗笺,喜欢弹奏的乐器,喜欢佩带的香草……作为一个殷勤而细心的舅父所能想到的一切,都一一给安排计划好了,谁知道陡然而生的惨变,打破他美满周详的计划,他们舅甥竟是至死未得机会再次亲近,互相谅解,只留下永久的遗憾。

“年年肠断雁归时”。大姐叶纨纨根本不相信三妹会这样突然离去,叶纨纨悲痛万分,她在小妹的墓前嚎啕大哭,流尽了最后的一滴泪水。又因她心情原本不好,疾病缠身,终因悲伤过度,一病不起。几天后,她抗身危坐,念佛而逝,时年二十有三。小鸾死后不过两个月,也随妹而去。

被称之为二才女的二姐叶小纨伤痛万分,她在哭姐哭妹中又顿生灵感,创作了《鸳鸯梦》杂剧以寄意。在悲痛中,她将姊妹三人写入了戏中,情真十分感人。它主要写天上三仙女因情趣相投而结群,动了凡心,被西王母贬谪下界,在人间转生为昭綦成、惠百芳、琼龙雕三位才子,结为兄弟。昭、琼两人亡故仙去,蕙百芳哭悼两人,终被吕洞宾度脱成仙。值得我们注意的不是剧本的这种度脱剧常套,而是剧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别置换。仙界三位仙女到人间后转化为男身,回归仙界后又还原为女身这种写法,叶小纨就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将家庭变故、亲人离丧等自身经历转化成文学作品创作出杂剧《鸳鸯梦》, 《鸳鸯梦》既写悼亡之情,又抒女性之怨,在中国戏曲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在哀悼背后所隐含的对女性爱情婚姻和心灵世界的关注。由此填补了女性写作戏曲的空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曾经繁茂的绿叶,在萧瑟的秋风中纷纷飘落,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样的。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让沈宜修毫无心理准备,促不及防,生命的天平开始倾斜。她始终无法接受,如此才情绝代的子女会先自己而去,难道真是验证了天妒奇才一说?三年后,在对儿女深深的怀念中,这位江南才女,也撒手人寰。据当时有人记载,乡人为之失声痛哭,当时有“婢女哭于室,僮仆哭于庭,市贩哭于市,村妪、农父哭于野,几于舂不相、巷不歌矣” 之记载。

十分奇怪的是,小鸾亡后,叶家像得了瘟疫,家里接二连三又有八人去世, 

宜修的次子叶世偁虽然也略有文才,但却连秀才也没考上,竟也在小鸾、纨纨死后不久因抑郁成疾而死。老祖母受不了了,叶绍袁的母亲在接见孙媳妇带孝过门的时候,竟一口气儿没有喘过来也死了。短短一两年,叶家接连去世祖孙四人,沈宜修被彻底打垮了,从此一病不起。叶绍袁平素只知读书和解决家族问题,无暇顾及也不善于处理自己家里的事情。家里的一草一木,上至侍奉老母,下至教育子女,包括家中田亩收入、日常支出都由宜修打理的。宜修病倒后,叶绍袁的家境迅速衰落。家中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因此,小鸾的棺木一直没能入土为安。直到八年之后,才和弟弟世偁、世儴、姐姐纨纨的棺木一起,权厝于宝生庵后的荷花池北。再二年后,纨纨之殡被夫家迎走。 

叶小鸾夭折后,父亲叶绍袁在整理女儿的遗作时,将亲朋好友的悼亡诗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收录小鸾的诗作一百多首,词九十首、曲到首,散文三篇。散文《汾湖石记》是晚明小品文的杰作,散文《蕉窗夜记》等等。关于集名,叶绍袁在序言中说:“《十洲记》曰,西海中洲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小鸾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吟花咏草,四时歌赋,又有唱和酬答,抒情述怀,且体裁多样,五言、七言、词等,也足见小鸾在诗歌创作上的才情。

【七】荒野随水

小鸾墓掩埋在分湖之畔。又没多久,明清易代,八旗劲旅的铁蹄踏碎了叶绍袁的归隐梦。面对血雨腥风中的故国家园,入清以后,叶绍袁带着四个儿子,削发为僧,他愤然出家,隐迹于吴越的空山荒刹。顾不上家中的弱女幼孙,亦顾不上分湖边未能有蓬颗之蔽的儿女棺木。宝生庵后的这些墓茔一直无人祭扫。在风霜雨雪的侵蚀下,墓茔就只能一日日走向荒芜。直到五十年后,才由隐居横山的叶燮(小鸾六弟)来宝生庵将小鸾的棺木落土封筑。

辛亥革命时期,叶氏后裔叶楚伧多次来吴江寻根问祖, 1909年农历岁末第回乡度岁,当他终于查找到小鸾的墓地,叶楚伧于正月初三急急泛舟分湖。这天,天气阴冷,甚至还飘起了雪花,可叶楚伧的心中竟是热呼呼的,期望着此行能有意外之获。他几经问讯,一个白发村姑热心地跟他谈起了祖辈们一直津津乐道的叶氏家庭轶事逸闻,肯定地告诉他荷花池北就是叶家小姐的墓茔。村里人将小鸾姐弟的墓茔唤作“叶家小姐坟”。知悉小鸾墓地后,叶楚伧兴奋异常,连忙来到小鸾墓前凭吊。之后他撰下了七律两首,记述此次奇遇,题为《正月初三过分湖旧居,访得祖姑叶琼章墓址》。诗云: 

迷阳芳草旧灵芬,一代文章才女坟。 

魂断寒碑香冷落,梦回春水碧缤纷。 

松楸树底啼鹃血,菡萏风前簇蝶裙。 

天使白头亭长健,隔堤为我溯遗闻。 

分堤吊梦成前事,今日拏帆又过湖。 

金鉴百年诗谶语,玉钗两度合离符。 

晓风细细探孤魂,绮思深深拥翠蒲。 

却恨棠犁魂返日,纸灰飞蝶在征途。

叶楚伧请苏曼殊作《分堤吊梦图》,还为此图广征题咏,纪念自己终于寻访到祖先的遗迹所在。

叶楚伧第二次泛舟分湖,次日便前往黎里拜访柳亚子。柳亚子因挚友寻得小鸾墓所而万分欣喜,宴请款待之余,赋诗一首,题作《新正四日,楚伧见访有作》,有云:天寒风雪忽归来,江城腊鼓催年歇。 

相思经岁到今偿,相叙无端喜欲狂。 

话到风骚同击节,厌闻时事且传觞。 

诗中“风骚”两字,自然指的是叶氏午梦堂了。大诗人柳亚子亦曾忙中偷闲到分堤吊访小鸾的墓穴,而对荒芜湮没的小鸾墓,柳亚子感慨万千,亲手在坟前树了一块“叶小鸾之墓”的墓碑,决心要将小鸾墓加以修复,并在墓前种下万树梅花,使小鸾墓前香雪如海,可惜这个心愿也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柳亚子为此遗憾不已,这种心情后来写进了他的诗作。

风侵雨袭,当年的一些遗物如今已荡然无存,宝生庵已坍塌得无影无踪,荷花池也干涸见底,在荷花池旧址建起了村里的小造船厂。叶小鸾的墓地如今成了一泓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池塘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江苏上海联动开挖太浦河,在天然湖荡的基础上人工开挖连接而成。它西起江苏省吴江市庙港镇太湖东岸,东至青浦县金泽镇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吴江境内的318国道实际上是太浦河的河堤。在练塘镇南大港处与西泖河相接后最后流入黄浦江。据说在修筑沪青平公路时,因土方不够,便将离公路不远的小鸾墓地挖掉了,当时也没有人知道或懂得要保存这一历史遗物的重要,当年参与开河筑路的老者在讲起挖墓的情景时说:掘开百年封土,出乎村民意外,小鸾的棺柩竟是一只上好的独木棺,那木材质地坚硬细密,还散发出阵阵檀香。生产队里如获至宝,立即将独木棺一块又一块地锯开,还细细地刨成了光溜溜的船板。小鸾的棺木也被当地人做成了船板。叶小鸾墓就这样消失了。

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叶小鸾的墓随水而去,那太浦河的水从吴江流到黄浦江,与长江水和东海水汇合,永不干涸,年年月月都闪烁着不灭的风景,这里有叶小鸾快乐的身影…—

【八】黛玉原影

叶小鸾才华出众,能诗善画,会鼓琴、弈棋,她是一个享有南北的真正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全才的才女。叶家当年多人亡故的悲剧曾经震动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叶小鸾才女的故事也随之传遍中国。后来,其父叶绍袁于崇祯九年为其妻女等人精心编辑了一部诗文合集《午梦堂集》。此集收入其和夫人子女的诗词集七种,近百人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大家庭的才华。是晚明社会和文学、人情和习俗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

叶小鸾死后的一百多年正值清朝。一个朔风怒号的冬夜,一位才子伏案写作他的《红楼梦》,这就是曹雪芹。当构思到红楼女子林黛玉的时候,他思绪翻卷,苦苦思索,为补充故事情节。他忽然想到曹家从江南至江北的辛酸家史和辛路历程,不由又见悲凉。想到祖父曾和叶家子是好友,想到祖父曾推荐他阅读过的《午梦堂集》,便顿悟。于是便想起了当年苏州的明末才女叶小鸾,叶小鸾天真、无邪、才华洋溢而又不幸早夭的身世故事触动了他的心,他要把自己塑造的林黛玉和叶小鸾的身世典故融合在一起,让大观园里才冠群芳的林黛玉与明末美才女叶小鸾的性格和特征相同。比如林黛玉和叶小鸾同是才女,叶小鸾的姿容绝世与林黛玉也应相仿;林黛玉善忧郁气质的情怀与叶小鸾也相似;叶小鸾小时曾依舅氏生活,舅父舅母对她很钟爱,林黛玉来舅舅家生活,同样受到老太太等宠爱;叶小鸾十七岁时临嫁而卒,林黛玉也是十七岁而卒… 

再,《午梦堂集》诗词也同样给予他创作的灵魂。《红楼梦》文里的梦和《午梦堂集》说及的也似真亦幻。叶小鸾前身是仙,瑶池仙女降临凡间,十二、三岁时,已有浓郁的仙隐思想,视天上如故里。十七岁仙去,仍做月府侍女。死后七日,依然如睡美人,举体轻软,臂如削藕,一副未死之状。她的诗词中,还有记述梦里遇仙、梦里得诗的事。梦境、仙事,还有那种悼亡气息,以及叶氏姐妹说石、述草、惜花、咏梅和吟竹,伤春与悲秋等感怀之作,所渲染出来的浪漫而又凄哀的气氛和《红楼梦》小说所写有的诗词中,也融入了叶绍袁为叶小鸾招魂时的景象:“使瑶池素女,吹落紫笙,蓬岛仙童,飞来青留鸟。桃花源下,人知弄玉之仙,桂树宫中,共认飞琼之去”……

这个原影挥之不去。于是,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依着叶小鸾的原影立即铺展开了一幅揭露封建婚办的创作的画卷…… 

【九】文末感怀

明代叶小鸾的才华和她的传说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灵 ,这个传奇色彩浓重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十分可惜,常常回忆总在耳边回响。感谢才华横溢的作家大令兄给我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让我深夜执笔留存至今。

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古代历史上的才女总是那么薄命,为什么这个世界留住的不是她们的生命而总是闪光的才华?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或真或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喜或悲。在这场戏中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你的微笑,你的流泪,你的成功,你的痛苦,你的流芳百世,你的人生和结束,都意味着是另一场戏的开始,是一个故事传承另一个故事,就像接龙游戏一样。

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的功过和沉重中,做人需要淡泊,做事不求留名。因为生命本是一场轮回,来来去去,潮来潮落,都不会有丝毫的停歇。水过留印,雁过留声就好。然一代才女,才高过顶,她们难获一份人间普通人皆可拥有的真情,这也许就是上天和造物主的悲哀!

2005202

〔2003年7月初稿

2014年1月修改〕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沁香一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精华: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小编曾有幸在《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里看过叶小鸾的精妙好词,虽然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而已经过目叶小鸾三字,亦不禁为之惊叹和惋惜。二八年华的奇才少女,由于应该是“惧婚”,就如精妙好词躺在词坛的史册上一样,躺在母亲的怀里悄然离世了。叶小鸾的一生,如春天美,又如春天短。而留给人们的憧憬和神往,却万古飘荡,永不褪色。本文对叶小鸾的美妙短暂的一生的精彩和芬芳四溢,进行了读到和详尽的描绘和点缀。篇幅宏大,精彩纷呈。欣赏,问好作者,创作愉快!

文章评论共[3]个
郑佳仪-评论

拜读,问好朋友!!at:2014年01月20日 晚上7:56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并请茶!at:2014年01月21日 上午10:19

沁香一瓣-回复谢谢文清、郑佳仪美评。问好! at:2014年01月27日 下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