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朱安
她是一个贤惠的媳妇,她任劳任怨地侍奉了婆婆几十年,她勤劳善良,每日操持家务,她做了当时社会和家庭要求一个女子该做的一切,她赢得了婆婆的欢心,得到了族人的称赞,然而,她就是没有获得一个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人——她的丈夫的心。她是谁?她是朱安,一个想起来就让人心疼的弱女子。
她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当时大多数年轻人都如此,只是她的夫君有文化,留过洋,有新思想,她没文化,还留有三寸金莲,两人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可这能怪她吗?出嫁前她也曾忧虑过:他不同意这门婚事。她转念一想,母亲的话他敢不听吗?再者,她可以用柔情去打动他,时间久了他应该会回心转意,慢慢改变,日久生情嘛,她也憧憬着夫妻和美的情景!可揣着一盆炭火来,劈头浇了一盆凉水,新婚夜良辰美景,洞房里的空气六月天冷得结了冰,没有温存,没有缠绵,新郎坐在桌前,一语不发,读书到天亮,从此后,她独守空房到终老!
一开始,她委屈,伤心,夜夜流泪到天明,婆婆劝慰她:要有耐心,男人总要出去闯荡,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她就耐心地等啊等,三年后,丈夫回来了,说得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分开吧。她那受伤的心,又被戳了一刀。婆婆是真心疼爱她的,说就是一块石头,时间久了她也会把他焐热,可朱安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没焐热“那块石头”。夜夜空房,青灯一盏,自己的丈夫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朱安是怎样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的?
她总在希望着,像小蜗牛一样,一点一点地爬,相信总有爬到房顶的一天,可还没等她爬到房顶,她的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她的丈夫和别的女人一起远走高飞了。她再也没有力气爬了!
她一天天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侍奉婆婆,操持家务,打扫室内室外地,清洗春夏秋冬衣,做好每日三餐饭,可她什么也没有得到,连做母亲的机会也没有。没有柔情,没有希望,没有温暖,四周一片漆黑,一片冰冷,内心一片荒原,她的付出,她的努力,得不到任何回应。婆婆是个善良的老人,一直希望她能幸福,总在安慰她,总是让她似乎看到了前面的亮光,但当她到了跟前,亮光就无情地熄灭了,她内心的苦无法言说,无人可说。她一次次地受到打击,她一直想不明白,她到底哪儿做错了,让她有如此遭遇?她是天底下最可悲的女人,白来世上走一遭,豫剧《风雨故园》结尾唱道:
二十年未曾和他牵过手,
二十年不知道啥叫温柔。
二十年我还是个女儿身,
二十年天天守着一个愁。
我守着一个愁。
无声的血泪肚里流。
今生已将终身误,
来世我再也不把女人投。
听得人肝肠寸断,不忍卒听!可怜的朱安,!
可善良的她临终还想着去上海陪伴大先生,唯一疼爱她的婆婆去世后,她更加孤苦伶仃。
生活难以为继,日暮途穷,可她却不愿接受别人的捐赠,丈夫和别的女人生下孩子,她也满心欢喜,把丈夫的孩子当成自己的骨肉来疼爱,仿佛自己也有了后代。临终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终了仍然陪伴在相依一生的婆婆身边,没有墓碑,没有显示与夫家的任何牵连,同在一个屋檐下终生形同陌路的丈夫相隔千里。
朱安的一生是个悲剧,是谁造成了她如此悲情的一生,看起来谁都没有错,包办婚姻在当时比比皆是,可像朱安如此凄风苦雨一生的也似不多见,命运对她太残酷了!别的女人失去了丈夫的爱,但还有孩子,孩子固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总是有一个安慰,退一步讲,她们有过曾经,尚有可资回忆的,可朱安连曾经也没有。有人说,吃人的社会制度是罪魁祸首,的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使女人受尽了无数的苦难,朱安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由此我想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中国封建社会恰恰相反,扼杀人性,灭人欲。
朱安的那个时代是永远地过去了,可想起朱安,仍令人心痛不已!
-全文完-
▷ 进入云心飞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