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警醒,人类就要消亡!”沈括直言不讳,无比激动地指着我说“现在的人们将数学视为科学的王府,却没有想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穷尽极高深的数学、极复杂的公式、极庞大的程序在巨型计算机上进行长时间的运算,也只能以极其有限的精密度,计算着一些比较简单的分子?是人们不屑?还是人类故意不去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天、地、人。然而,今天的人类却又恰恰对这三个古老的话题的内容知道的少之又少。对于‘天’,现代的宇宙学,不过刚接触到它的皮毛,始终没有飞出太阳系之外。人类由于世辖地球万愚之上,千万年来再无其右的生活,让人类产生了夜郎自大的骄傲之心,从而坐井观天;对于每天踩在脚下的‘地’,人类的钻探深度不过是以十公里计,与地球半径那六千三百七十八点一四公里相比较,不过才是千分之二三。如果把地球比喻成苹果,人类至今连表皮的深度都没有啃破,在这一点上,人类还不如一条虫子!至少虫子啃苹果已经啃到果心了;对于‘人’,人类对此内容了解的就更是肤浅的可怜。特别是对于大脑思维的本质与神经工作的方式这一块,人类基本上还是一无所知。”
“另外,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每当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是一个又一个横亘在人类面前的难题。而且那些新的理论又总是那么的脆弱,经不起详细的推敲。比如那样的一种基于分子随机碰撞的生命起源理论,就是不久以前提出来的,但是英国天文学家弗*霍伊勒评价说”上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如利用席卷整个废料场的飓风来装配波音747喷气机一样。这种机率无异于让一只猴子在计算机的键盘上乱蹦乱跳,却居然打出一部《水经注》,这你信吗?”
随着他的喝问,众神的眼光一齐对准我,我战战兢兢,拽着老子的衣袖,躲在他的身后。
张衡又接上话茬儿“人,本来就是动物。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上,人类确实是现阶段最‘恶劣’的动物,这群没有长毛的‘裸猴’,越来越象大自然的‘谬种’”
“人类现在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永远都不满足地追求享乐。科学的发展使人类的这种贪婪的欲望受到激发,简直达到了极度奢侈的病态程度,以及难以制约的疯狂程度。而人类获得这种舒适享受的结果就是与大自然隔绝!整座城市建立在一个大水泥盘子上,又耸立着可以住人的水泥箱格。水泥盘区之间有水泥公路,外出有带轮子的铁壳箱,如果人类愿意就可以长年累月地不沾大自然那漫溢芳香的土地。
众所周知,生存的三要素是:日光、空气和水。而人类呢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开始与大自然进行隔绝的。人类可以不喝天然的水(喝蒸馏水、太空水、饮料等);不吸天然空气(依赖封闭式的循环空调机);不用自然光(依赖人工照明)。人类可以与时间与自然隔绝,生活在恒温、恒湿、恒照度的人工环境中。而且官越大,越贵族化地与自然隔绝得更严密。”
“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难道现在的人们都在追求这种寝宫般的富贵荣华?坦白地讲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为娇贵的一种,离开这种‘育儿箱’生存支撑,就不会存活的太久。人类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发达的医疗条件使得任何一个荏弱的人都可以存活下来。这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哀?虽然时至今日,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可能再遇到巨大的自然灾害,但是仍必然提前地走向物种的退化衰亡。别看现在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克隆’技术,但是仍在生命的进化中渐渐地走向了‘慢性的物种安乐死’”!
“如果,明天人类就遇到大规模的劫难,比如印度洋的海啸。那摧枯拉朽的气势彻底地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寄身的‘育儿箱’。那么,人类——这群娇弱的贵胄在残酷的自然界中,就会比熊猫更早地被淘汰。而比人类更愚蠢的多的堂兄——猴子,到是很有可能捱过难关。或许人类就是栽在自己太聪明的缘故上,整个物种聪明误的结果将会是反误了卿卿性命!”上了年纪的张衡象一个激情四射的演说家般,滔滔不绝地纵论古今,却益发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不见一丝倦容。
在一旁一直沉默的陶渊明,这时也被气氛所感染,来了精神头儿“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物欲,必然要争相掠夺自然资源。大自然犹如一座没有上锁的宝库,人人都可以从这仓库里往自己的家中搬东西,而不必付出任何工钱,所付出的代价仅仅就是搬运费和把东西挖出来的工钱!也因为这样,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贪婪的人。这些人唯一的原则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不计一切后果,怎么能抢夺得最多就怎么干!这些人总是挑肥拣瘦,只图省事。任意地破坏,肆意地挥霍,其手段可谓无多不用其极,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疯狂程度。不客气地说,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非常糟糕的物种。糟糕就糟糕在人类的聪明是被自私伪化了和奢化了的聪明,而且又用这种聪明人为地麻痹了最起码的生物自己本能——群体自己本能——‘类’的生存本能。不是吗?当人们因为小病小痛以为自己遭受了很大的不幸的时候,而四处奔忙。但是,作为人类群体,作为高级智慧的‘类’却对身外的事事毫不关心,比如说遭遇了可怕的沙尘暴甚或看到原本清澈的河流已经臭水滚滚时,作为‘类’群体中的自己却选择了麻木与淡漠。单从这一点上来讲,人类就不如鸟类,不如鱼类。因为不论是鸟类还是鱼类,它们对灾难的挣脱,从来都是以群体的形式‘类’的形式进行的。”
-全文完-
▷ 进入惜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