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那里去,烟雨我的“自留地”。
这是我常对同事和朋友说的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业余爱好,有的没事爱找朋友聚聚聊聊天,有的爱找人打打麻将,有的爱下下棋,有的爱唱歌蹦蹦迪等等,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从而让自己生活的更充实。
“自留地”这一名词的发明者我想应该归功于革命领袖刘少奇、邓小平了。第一次冲进我脑海里这个词的时间是在“文化革命”时期。在农村的大街小巷,那些人不知哪来的艺术细胞,用三根玉米梗三根青麻批,三下五除二的一捆,把某某某绑成一个鸡的模样,某某某绑成一个小烧饼模型,然后从污水坑边抓几把泥,啪啪一摔,操起毛笔题上两位领袖变了调的大名“烧鸡、烧饼”。当孩童的我们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出于好奇:要是真的烧鸡烧饼多好呀?(那时的人们还处在半饥饿状态,这样的奢侈品平民一般是得不到的。)时隔多年,我爷爷当年说那些懵懵懂懂的话至今我还记得死死的:“不是他们给老百姓点‘自留地’,说不清多少人都给饿死了。”所以我对“自留地”的存在情有独钟。
我是搞办公室工作的那一类,常常趴在办公桌上写呀画呀,过去世人送我们这类人叫“爬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类人的名称也有改观叫“码字”,我的同事和朋友爱开玩笑简呼“老码”,呵呵,好笑,这绰号也在与时俱进。整天搞办公室的文件、报告、汇报等,这种口味有点单调,所以说工作之余就要到五味俱全的地方,找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在我的“自留地”里活动活动。起草文件累了,身体活动一下。一杯热水和那些带有笑容的文章,会让我清醒许多。想思苦恼,看看文章,自己动手写写,把心思寄托于文字中,也会是另一种风味…… 然后偷偷地放在抽屉里,时不时偷偷地瞅瞅,自娱自乐其味无穷。信息时代,网络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结识了“烟雨风尘”,这里就成了我的“自留地”,发网文,和朋友开着玩笑的点评,生活充实了很多很多。
写点、抄点诗歌笑话,多么的像在“自留地”中种上的无花果。小苗青青、中年青青、成树了还是青青的叶子,任凭飓风的审问,寒冬的拷打,无所畏惧。几经几度炎热的日晒,憋住心中的郁闷,不开花无笑脸,崩发出满枝头青青的果疙瘩,仍然无理不采。在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她却一夜间让青果果开口大笑起来,笑得连果脯带果籽都漏了出来,你会沉禁不住的伸长嘴巴和她接吻。她绝对不会像初恋人那样害羞缩脖子,而是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珍藏的满腹“心蜜事”倾吐给你。
妙语横声的散文,多么像在“自留地”中种上的各类自己喜欢的蔬菜,青椒、西红柿、韭菜、黄瓜、云豆、茄子。她们一席一块的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独具风味。任你抒情、记事、随笔去表达;任你抒写真情、精心构思、饱含诗意地来描述,她们无处不含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让你满意称心,然后叫绝。
辛辣讽刺的杂文,多么像在“自留地”中种上的辣椒。棵棵身材高挑而不瘦小、体胖而不臃肿,开花小小而朵朵洁白晶莹。特别是小辣椒的服装,变着法的逗人喜欢,由绿渐渐地变换成粉白、粉红、红、紫色。当人们陶醉的张口吞进腹中时,她会变着法刺激你,让你辣得浑身冒汗,心里不舒服…… 不会辣味一过再细想,这辣椒的作用和品味还是高出一畴。
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说,多么像在“自留地”中种上的桃树、杏树、柳树、杨树。风吹她唱歌、雨打她们欢笑;有朋友来了她们给遮阳打凉、有情人来了她们闭眼筑墙。玉体让你狂热的拥抱,面颊让你尽情地拂摸…… 到了花季,满园春色,百花争芳斗艳,看着花开、花落、结果,也会感到耕耘后那种“种啥成啥”的喜悦。
写上一篇网文,很多朋友关注,自己也难免洋洋得意,心中的满足感会让自己更加的兴奋。朋友高兴,自己也高兴,两全其美。走进烟雨红尘,天空是蓝色的,大海是蓝色的,人的心情也是蓝色的,一切都是蓝色的。那种安静和谐的气氛,把世间一切污浊都会洗涤的干净。
因此说:烟雨―――我的“自留地”,这是我不舍的天地,自由的空间。然而奉劝我的朋友,在种好社会主义“大田”之余,还是给自己开拓一块不大的“自留地”,留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让自己的心情更美好,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
本文已被[拂晓之光]于2005-4-10 15:12:47修改过
本文已被[拂晓之光]于2005-4-10 15:15:33修改过
本文已被[拂晓之光]于2005-4-10 15:16:4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拂晓之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