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听到导游说,紫竹林就是传说中的南海观世音菩萨住的地方,在神话故事[西游记]中,每当遇到没法解决的难事,孙悟空就一个筋斗翻到这里向大师求助。离紫竹林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尊高大的观音铜像,那里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进去的七、八米宽的通道上挤满了上、下山的游客,想像得到在节假间这里的盛况。铜像下面的“南海观音”四个大字是赵朴初的手笔。站立着的铜像是采用的飘海观音形象,手执法轮,稍稍前陡,端庄慈祥。听导游解说:这座铜像总高33米,其中基座13米,莲花座2米,铜像高18米。用仿金铜铸成,佛面溶进了6500克黄金。铜像的基座里面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大厅,设计很奇特,整座建筑和上面的铜像只靠一根粗大的立柱支撑着。在大厅四周的橱窗里,供奉着五百罗汉精美的佛像。
我们在铜像下面请人拍了张合影后,就坐在台阶上听香客们七嘴八舌地讲述关于这座铜像的传说。据说铜像是1997年建成的,开光典礼的那天是农历九月二十九日(观音出家的纪念日),那天上午开光法会开始前,天空阴云密布(也有人说是正下着倾盆大雨),当主持人宣布开光法会正式开始时的一刹那,铜像上方突然现出一小块无云的天空,一道白光照射在铜像上,有人大呼“观音菩萨显圣啦!”,与会的数千人立即跪地参拜。后来从网上查到,这还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还看到了当时有人拍下来的视频。当然,这种难得的气象上的巧合,怎么联想也不过分。
在紫竹林附近还有一座禅院叫“不肯去观音院”,乍一看,寺名十分拗口,后来听了导游的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慧鍔的日本高僧,在山西的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佛像,在运回日本时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洋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去路。当时那位高僧省悟到可能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故土,于是就祈祷允诺在船到处就地建庙供奉,铁莲花随即隐去。后来船飘到了紫竹林附近的潮音洞,就在这里建了这座庙。这座廟是普陀山第一座观音廟,后来历代皇帝拨款累建,在全盛时期全岛有3大寺88处庵院,僧尼4000多人。
晚上住在龙湾村,非常安静。那天是农历的初十,是个无风的夜晚,窗外的天空中,半圆月在浮云中时隐时现。听邻居说,如果碰到有风的天气,能听到不绝于耳的海涛声。晚饭是吃的从宁波带过来的熟食,还就着花生米喝了点儿小酒。行前就从网上得知,岛上吃的东西特别贵,更没处买早点。早上在宁波上车前买了一大包熟食,足够应付两天的早、晚餐。而且还从家里带了一个较大的电热杯,蒸、煮、加热都很方便。盘点一天的历程,虽然我们已经有点儿精疲力竭了,但只才走了普陀山的一角。明天还有最大的三座寺庙要去,看了会儿电视就早早地歇息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紫竹林公交车站上等车去岛上的最北端,那里有缆车上佛顶山。到那里时,因为正值上午游客上山的高峰,等缆车的人排了好几百人的长队。标价是上、下五十元,单程三十元,大多数游客都是买的单程票,说是有一条步行下山的路,路上还有好几处景点。我们也就买了两张单程票。虽然人多,好在队伍向前移动的速度还挺快,没等多长时间就排到了上车的地方。从山上下来的缆车到站时并不停靠,在一段u形的弯道上行走着完成下客、上客。缆车是固定悬掛在一根粗大的钢索上,受机械驱动的钢索徐徐地移动着,缆车就不紧不慢地跟着上山、下山。坐在缆车上的感觉真不错,下面是青山、幽谷,远处是辽阔的海和散落在海面上的小岛。那天阳光明媚,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下了缆车,走不多远就到了山顶上的一片不大的开阔地,这里有不少卖纪念品的商店,也有卖饮料和小食品的,价格特贵,一并矿泉水要五元钱,可口可乐十元,茶叶蛋也卖到五元一只…….那里有一块石碑,刻着孙中山的手迹“游普陀志奇”,人们都要在碑前拍照留念。佛顶山是普陀山的主峰,山上有一座宝塔和一座叫慧济寺大庙。与山下众多寺庙不同的是:这里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是观世音菩萨的顶头上司。据说,这座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有好几百年历史。
下山的路不算太陡,但很长。据说这条路叫香云路,是数百年来朝拜者上、下山的必经之路。有的香客从这条路上山时,每走一步都要伏地跪拜一次,要化一整天才能走到山顶。石板铺成的阶梯,有的地方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因为腿上有疾,走得格外艰难。有点儿后悔没有乘缆车从原路返回。不过是在这林海间的古道上走走歇歇感觉还不错,沿途有多处文人墨客留下的崖刻和几处小型的寺庙。我们还在一处崖刻前请一位步行上山的老人拍了张合影。在路上还亲眼看到了几个跪拜着上山的香客。
下得山来,又进了一座大庙,这座廟庙叫法雨寺。旁听导游介绍:说这座廟始建于明代,后来清康熙将南京明故宫拆移到这里。使这里成了具有皇家格局的寺廟。这座廟的主殿是气势超凡的九龙观音殿,殿中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酷似皇帝的金銮宝殿。寺中的最高处还有一座宝珠观音殿,据说殿中的观音佛像是用赤金铸成的,胸部还镶有一颗神奇的珍珠。
中午饭是在一家很大的饭店吃的,好像是公家开的,大堂里摆了几十张圆桌。到这里用餐的人大都是旅游团的,可能是各地的旅游部门先前预定好了的。像我们这样的散客也不少。店里也卖活海鲜,不过吃的人不多。看到旁边桌上吃的团体餐,也很经济、简单。我们点了三样素菜,化了一百多元钱,其中有一盘三十多元的炒茄子,只有几片茄子和几片菜叶子,清汤寡水的,真“素”得可以。想起去年在嘉峪关只化了十多元钱就能吃到味道正宗的梅干菜烧肉,觉得有些事是比不起来的。
饭后隨着人流乘车去普济寺。普济寺位于小岛的中心,离紫竹林不太远,是普陀山最大的一座寺廟,听导游说,它的前身就是“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后梁,后来屡兴屡毁,现存的主建筑大都是清康熙南巡时下令重建的。寺里有许多古迹,令人目不暇接。它的规模之大和恢宏的气势与杭州的灵隐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寺里的主殿叫圆通殿,据说可容数千人不觉挤,有“活大殿”之称。寺门前面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荷花池,站在池塘边的石拱桥上可以看到在上年的枯梗间又冒出片片新荷。想像得到在荷花盛开的时节到这里来,一定会有一番别样的情趣。
从普济寺出来,看到一些外地过来的旅游团都纷纷集中上公交去码头,他们的旅游大巴都停在沈家门等着返程。和我们一样住在龙湾村的散客,就沿着一条木板铺成的小径步行回住处。计划明天早上离岛。
此行计划中的第二站是杭州。这个被称为“天堂”的城市,我已经去过好多次了,童年隨父母漂泊江南时就去过。后来又因为公事、私事去过多次,这次是顺道,又主要是为了老伴。她虽然儿时也曾到过那里,但一次也没有离船上过街。
普陀汽车站有直达杭州的班车,班次也很频。我们乘的一辆大巴特别豪华,在每个座位前面的椅背上都有一个闭路电视,平生第一次,颇觉新鲜。
车到杭州南站时刚过中午。这两天在普陀山上体力有些透支,只想找个地方住下来歇一歇。后来就住进了附近的一家旅社,每晚一百元的标间,条件还不错。从新版的市区地图上看,我们住的地方,离钱塘江不远,离北面的西湖也大约不过三、四公里。歇了一会儿后就想利用这段时间去西湖的南岸转一下。传统的景点都在北岸,南岸可一次没去过。听说南岸的夕照山上,又在倒塌了的雷峰塔的旧址上建成了新塔。正好又有一班公交车可以到那里,因而,没费多大周折,我们就看到了古朴庄严的雷峰新塔。登塔的门票是每人60元,我们照例可以享受半票。
门前有块石碑,上面刻着“雷峰塔重建记”,看后得知,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焚毁该塔,仅剩砖身。后误传塔上砖可驱邪,时人多取,1924年倒塌。新塔建成于2002年,粍资1.5亿。新塔为五层钢结构,通高61.9米。在塔身的底层中间就是原塔的旧基,殘砖、黄土,原汁原味,不由让人感叹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后来,当我们乘电梯直接登上顶层后,天空中突然下起雨来,游客大都没带雨具,好在风不大,站在回廊上也淋不着。虽然雨下得不小,但能见度还可以,从塔顶的东、南方向看过去,偌大的杭州城尽收眼底。在西、北方向,雨中的西湖更有一番情趣,湖面上仍有游船在不紧不慢地游弋,远处是沉浸在烟雨中的苏、白二堤。青山隐隐,烟水茫茫。不禁想起苏轼的一首诗——“水光潋艳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抺总相宜”,觉得诗中“水光潋艳”、“山色空濛”的意境与眼前的景象何其相似。后来雨停了,步行下得塔来,发现附近还有好几处免费的景点,其中有一处陈列了许多从旧塔地宫中发掘出来的精美文物。
第二天的计划是游览西湖的北岸,那是一条游客必到的旅游线路,我曾多次在那条线路上为同来的、初次到杭州的旅伴当过“导游”。为了节省一些体力,我们就从南站直接打车到了六公园,然后漫步走上白堤。那天是个没风的晴好天气,白堤两边莺飞草长,垂柳依依。记忆中的白堤好像没有现在这样宽阔,就是一条湖中的土堤,上面铺着青石板,两边夹栽着桃、柳。如今,堤的中间是一条较宽的柏油路,路的两边是绿化带,绿化带外面湖边的人行道上设有供游人休息的长椅,石砌的湖岸上栽着一排垂柳。绿化带中还夹栽着桃树,可惜已经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因为是“五一”后的旅游淡季,白堤上的游人不是很多,大都是操着本地方言的老年伴侣。风平浪静的湖面上,阳光明媚,湖心中的三潭印月和对岸的雷峰塔清晰可见。我们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歇了会儿,请人拍了张合影。
过了“楼外楼”就到了白堤的尽头,有一座石拱桥连着西湖的北岸,“苏小小墓”就在桥头边上。在去岳庙的路上,还有“武松墓”(不是“水浒”里的武松)、“风雨亭”、“曲院风荷”等景点。岳廟里面的游人特别多,这是一个外地游客必到的景点。好像这些年来也进行过扩建,不过供奉岳飞的主殿和跪在墓前秦桧们的铁像还是老样子。
从岳庙到灵隐寺还有一段不近的路,好在乘公交车也很方便。记得好像以前只是进庙时才要买一张几元钱的门票,庙前的飞来峰等景点都是免费的。现在可不同了,庙前面的较大的范围都被圈成灵隐景区,先买景区的大门票,进庙还要再买小门票,票价都不菲,幸好我们还有半价优惠。飞来峰下面的溶洞 和雕刻在上面的佛像还是从前的样子,原来干涸了多年的山涧里已经有了湍急的流水,据说是人工引的西湖水。旁边还有一座古亭,叫“冷泉亭”,亭子上有副楹联,觉得很有意思,“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眼前的这座山,传说是从外地飞过来的。后来还在寺里看到一副关于灵隐寺和飞来峰的楹联,觉得更有意思,“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
灵隐寺是典型佛教庙宇的格局,一进山门就是供奉弥勒佛的天王殿,中间主殿是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在弥勒佛的背后是造像端庄的韦陀佛(据说此像是用独块香樟木雕成的南宋遗物)。释迦牟尼佛的身后是观音菩萨慈航普渡的群雕。这种格局的寺廟,好像各地都是千篇一律。不过这里也有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首先是它十分高大雄伟,据说大雄宝殿檐高33.6米,釋佛坐像高24.8米,不知道能不能算得上是国内佛像之最(当然不包括露天大佛)。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一排特长的偏殿里供奉着五百罗汉塑像,佛像之多,做工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在大雄宝殿门前,还看到了一副好像与佛教并无多少关连的楹联,那是一副长联,上联是:“古蹟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下联是:“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联中巧妙地展示出杭州的人文底蕴和西湖秀美景观。寺里的游客特别多,与普陀山相比,好像少了些专为朝圣而来的善男信女。不过信佛的与不信佛的到了这里也都仿佛都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出了寺门,已经过了中午,本想再随人流登天竺山,山上还有多处寺廟和古蹟,可惜病腿就像灌了铅,实在无能为力了,只好就此作罢。于是就乘公交回住处,准备休息一下明天去嘉兴。
-全文完-
▷ 进入荒村一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