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试论青格里诗歌洋浴海

发表于-2014年01月11日 下午4:28评论-3条

“小草振臂以歌,那是春天来了。”

一个诗人通过写出完全出自他自己心灵感受——而完全得到心灵沟通体现在文本之中的作品,来满足他最初的需求,“然后开始着手他既焦虑又兴奋的第二个需求,即去超越他对自我已有的把握,接受世界的非我部分并将其纳入到作品之中,这些作品仍是他自己的但却对任何一个他人提供了通行权。”(〔爱尔兰〕西默斯?希尼《流放的语言》) 这样的诗人就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们所接受的。青格里编完他的第一个诗歌集《游牧人的追求》后,在诗集的后记中,青格里这样大声而且舒心地叹唤道:“我努力寻找自己,但总是苦觅不见。寻不见就寻不见吧,只好走敖特尔又有什么不好,逐水草而牧,乐在其中。” 青格里又一部诗集《绿地琴心》的序诗《我的诗(代序)》里也是这样的一种自我抒情和表白:“我的诗/总以小草的意境诞生/青春的绿绿的小草/构成我自己的绿地”。锡盟党校校长康万成在他的评论集《德子论集》中有一篇关于青格里诗歌评论说:“青格里的诗,根植于草原,注情于草原;而他写草原更着力于写小草。”(《鼓风而歌的草原诗路——论青格里诗作的意蕴》《德子论集》48页)读完青格里两部诗集《游牧人的追求》、《绿地琴心》的全部文本诗歌作品,总体上看,这些诗歌都是诗人站在草原深处感受到的草原生活和诗人情感反差与对撞心灵情感再现与抒发,他分明一种“强烈的使命”,就是用语言、用诗歌承载起心灵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而且他的诗歌又不能不去担负承接与修复的草原特质符号的诗歌语言散发的职责。(见拙作《论青格里诗歌的草原特质符号承载心灵与现实的沟通》)由于草原上生活着这样一个独特的草原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这些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被淹没在草原深处,从远古走来在北方的草丛里的马背民族——蒙古族,历史文化符码蕴含在恢弘的草原,思维环境和地理方位的独特,成为草原诗人寻根式的故土和乡情情结,自我的失却和流浪情结的回归情节,一直成为诗歌文本在文化断层中剧烈地对撞中,承载具有鲜明特色的草原文化的符号。青格里诗歌中的小草形象的塑造和构架,小草特有的文本意象就是这样一个意义所在。

一、青格里诗歌的小草意象的泛化

青格里的两部诗歌集,《游牧人的追求》、《绿地琴心》全部文本,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经过阅读者的反文本设计,文本的生产过程并不是仅为了满足文本的要求,而是为了达向反设计文本的目的。(夏志华《当代文学与死亡文本》中国文学网 http://www.ddwenxue.com/)这种符号化地呈现,成为给读者的诗歌文本的心灵密码。青格里作为新时期的内蒙古地域文化的歌者和本土产生的蒙古族诗人,这就像爱尔兰诗人、评论家西默斯?希尼在评沃尔科特的《星星苹果王国》《流放的语言》一文中所指出的,对于那些从历史的噩梦中清醒过来的人而言,复仇——能够成为一种诗歌的想象力,虽然他自己并不图谋报复。他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在忍耐中吟唱事物的伤痕的歌者。“你没感受到吗/小草已经发芽/神话破裂如冰/你没听见吗/季风如信鼓/鼓动绣花的门帘/目光和目光相撞/哗然电闪/撕裂旷古的沉闷/呵呵/身下小草如锥/锥着脊梁/耳畔马嘶如鼙/撞击穹庐/撞击棉絮般神话/你还能躺得住么/睡得着么/坐得稳么”(《草原魂》)法国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所说,写作中无休止地安排出一种意义而又无休止地让它消失,这与设计文本设计一个终极意义没有两样,也与设计文本设计一个秘密而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秘密没有什么巨别。青格里诗歌中的小草意象成为他全部文本诗歌的泛化文本。小草形象塑造和构架出了特有的诗人心灵积尘和情感意识。

我想起,小草

每当人们夸耀骏马的刚烈,

每当人们赞美草原的美丽,

我就想起它——小草,

没有它就没有草原。

每当人们赞赏奶茶的甜香,

每当人们品评奶酒的甘醇,

我就想起它——小草,

没有它就没有生活

每当我探索在历史长河,

每当我读着神话采集民歌,

听人们赞美我伟大的民族,

我就想起它——小草,

没有它就没有历史……

青格里诗歌中的小草意象的泛化就是指,一是小草意象在诗集和诗篇中直接出现,成为诗人的抒情对象和寄托情怀,诸如《我想起,小草》、《新芽》、《小草的怀念》、《路边的草绿了》、《小草——纪念诗人纳?赛音朝克图》这样的小草形象成为诗集或者诗篇中小草意象形而下的草原诗篇形式主义。二是小草被作为诗集或者诗篇中的视觉意象或者叫感官物象,因之而引起的联想、幻想和心灵感应表达和抒发的诗人情感、瞬间感受和历史的、现实的真实再现。比如《落叶》这首诗——

太阳

沿着岁月掘深的沟壑

滑向自己的季节

一条思念之弧

灼痛亲人的心

一片 又一片

抖落几多天真

几多幻想

几多善感多愁

推开不惑之门

成熟 在秋天

秋雨过后

又是一季枯黄

秋风刮过

又是一地落叶

再如,“毡芭烂了/小草绿了/旱风来了/叶子卷了/春天到了/诗人走了” (《小草——纪念诗人纳?赛音朝克图》)还有《阳光下》“俯身采下一叶彩瓣/夹进我的诗,像火种/去把我激情点燃。/也摘下一片绿叶/插上我斑白的岁月,/进入我生命的扉页。”《我是一枚沉甸甸的雨滴》、《红柳》、《采束鲜花我们合影》《风景不是资源》等等。“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大凡反应敏捷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切艺术品均唤起同一种感情。相反,每一件艺术品都引起不同的感情。”(克莱夫?贝尔 )三是对于草原上一切形而下形而上的草根事物的形象化语境的比和兴。即在地域环境中,赋予草原文化一切语境的实际生活事物。草、树、叶、芽、红柳、鲜花、绿洲、山水、根或者以草为生的草原上马、牛、羊、骆驼等,以及蒙古包、奶桶、马鞍、接羔袋、马鬃、敖特尔、勒勒车,甚至草原上的生活场景,一草一木、一鸟一虫皆印证着草原,对诗人的激荡和感动,就是生活里的扎蒙古包、挤马奶、接羔、打马鬃、走敖特尔、坐勒勒车等等这些实际生活的场景作为承载小草语义和意象的符号。就是这样一个意义所在。文本作为承载历史,也是承载意识形态的符号符码。其实,历史与社会在文学文本上也只属于文本存在的正面条件而已,历史感和现实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学作品能够进入批评深重的标签,只要一部作品能够让批评者嗅到历史的气息,否则,一些并不比作家经验少的读者,在阅览室、或在昏暗的灯光下,也不可能产生生产性意义。因而,重视与肯定概念文本诗歌作品的形式的符号——草原文化研究,也只是思维定式和形而上学上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切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反映都是社会生活实践。诗歌是一种文化,它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意识形态文化的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本是文化意义的载体,虽然只是就文学形式容许生产意义而论的,但是我们在应用文学展示社会行为时,解释社会意识形态就被设计在文本中了,解释也含在其中,这要求创作主体有一个简短的卒死过程,这意味着文本从反面赋予它从意义的权威、和权威的解释中解脱出来。”(夏志华《当代文学与死亡文本》中国文学网 http://www.ddwenxue.com/)

二、青格里诗歌小草意象的文化特指和语境观念

庞德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奉献出一个意象比写出长篇累牍的大部头著作更为有益。”青格里诗歌中的泛草原文化的小草意象和他在诗歌中反复运用的草原上独特的语境词汇一样成为意象派最大特点之一的“意象迭加”(superposition)手法(庞德自己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比喻与所修饰的意象直接连在一起,中间省去联接词,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达到了庞德所说的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在青格里诗歌中反复迭加的小草意象和蒙古包、奶桶、马鞍、接羔袋、马鬃、走敖特尔、小草、勒勒车等等生活的实物和抽象的象征之物,在他的诗歌中都是作为承载语义或者意象的一种符号、一种文化特指,而达到语境观念的树立,甚至于“山里的玛瑙”、“洁白的哈达”“走奥特尔的车队”“蘸着牛奶写诗”“鼓风而歌的草原诗路”“荡漾生命激情的涌动”这些都成了独特草原文化意境符号、诗歌意象的独立号码或者语境观念的树立的基础。

呵,不是绿叶上筑巢的小鸟,

怎能知道绿叶的温暖;

不是从马背上走来的人,

谁能体会思恋的情感。

草原的小路哟,

量不完我的深情。

九曲十八弯的河水哟,

流不尽我的思念!(《小草的怀念》)

青格里在他的诗歌里,小草意象的泛化也是在一些具象的词汇上,上边是《小草的怀念》一首诗的一节,“绿叶”上“筑巢的小鸟”,“马背”上“走来的人”,“草原的小路”,“九曲十八弯的河水”等等,都是意象派的经典手法之运用。青格里在他的诗歌里,甚至也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直接抒发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如《心中绿地》:

“有一片绿叶/ 从不凋落/风吹霜打/在我心中//季节无法回避/一场大雪/仿佛有什么暗示/传达给我/但我没有理会//既然冬季已经来临/何必管他什么内容/只要那片绿叶常青/心里永远有个春天”

这首诗看是简洁没有华丽辞藻一共才三节的短诗,但是它包容着草根意象和诗中语境可以归集于意象派和象征主义的全部特征。本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常用的诗每节四行,通过几个不起眼的动词“凋落”、“ 暗示”、“ 回避”、“传达” 把无法回避“季节”对小草“风吹霜打”, “只要那片绿叶常青”便突兀出了标题的“心中绿地”,一个无所畏惧的小草形象树立于文本之上,冲击你的眼球和心灵。小草,它蔑视一切,就像蔑视神灵一样。无数次的涅槃无数次的再生。小草,幻化为诗人自我人格与灵魂,然后幻化成一种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传统,我们的生活,社会,历史和人的生命像一棵草一样生了又长,黄了有长,年年岁岁,年复一年,生生息息,小草除了追求之外还有对弱者的奉献和生命里的歌唱。《无题》的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请看:

因为你

小草有了生命

因为你

花儿露出笑容

因为你

草原扬起歌声

因为你

奶茶飘出芬芳

你是梦么

你是神话

抑或是传说

河水自由流动

牧人盼你,太久

目光上生出老茧

草原等你,心焦

绿树枯成树桩

你是雨么

你是河么

抑或是露

入地润无声

中国诗歌是一种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传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水乳交融。草原上的诗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文化传统,对中国诗歌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扩大和开掘。青格里的诗是草原本土诗奇葩,意象的压缩,意念的铺陈,语言的精致偏重于情感。在《关于但丁的谈话》一文中曼德尔施塔姆写道:“诗歌的质量由速度和明确性决定,藉此,诗歌的题旨和律令才能够在遣辞用句之中,在非工具性的、词汇性的、纯粹定量的词语状态中得以体现。一个人必须横穿一条塞满了朝不同方向同时进发的中国帆船的河流全部的宽度——诗歌话语的意义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青格里诗歌意象则重坚实的雕塑性和明快性,改变了象征主义常用隐晦的象征和神秘的梦幻来暗示某种心理状态,青格里诗歌大量运用意象派的鲜明、质感、凝练的意象来与诗人的情思融为一体。他的诗歌形式还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诸如《蒙古谚语》:

我一点也没有注意

水是怎样流出来的

真的

我只看到一张笑容可掬的脸

阳光灿烂的脸

根本没有听到流水的响声

我只看到一丛丛的鲜花

婀娜多姿 春光一片

根本没有想到美丽的下面

还有漩涡

当我知道时,为时已晚

水已经漫过头顶

只好交一次昂贵的学费

明显地有“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痕迹。再如,“春风说:到牧野去/去看小草捧起串串珍珠/春燕说:到毡包去/去听牧人的歌声”(《路边的草绿了》)就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和形式。青格里诗歌的意象当然更多的是西方的和现代修辞手法。《游牧人的追求》开场诗作《给心中那片绿叶》“那么,你就腾飞吧/像小草一样拱出地面/”一叶二叶有意把自己独特的崭新价值观念诗意表达为自然写作,已自成一格,笔墨清新、简朴,惟有灵性才能使人与大地、与时间相犀通,才能使尘世的种种忧郁退隐而去。文中含蓄委婉的抒情,融感性意象与知性思考的文字,都体现了自然写作可拓展的路向。对土地一无所知、缺乏历史、人文、生态的涵养,一心一意横暴粗辣地追求经济指数的过客永远看不见山水,看不见鲜活的绿色,看不见小草的生生不息。以洗练的文本意象来呈现丰饶多样的自然生态和绚丽多变的生命景致,以唤醒人们珍爱自然的素朴心情,这份意图大概也正是以灵慧之心领略自然,以灵动之笔描摹生灵,并细腻领悟自然奥秘的这种“自然写作者”正是青格里诗歌的小草意象在草原文化、草原文明的地域环境中,赋予语境的一种文化代号。

三、青格里诗歌文本中的小草意象的象征意义

草原诗歌文化批判、社会关怀、人生寻思是青格里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情感,关怀草原,关注草原人生,传承草原历史文化和游牧情怀也是青格里诗歌中的不变客观关怀。青格里诗歌文本中的小草意象是象征主义的情感语境。叶芝在《诗歌的象征主义》一文中提出:“除了感情的象征,即只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之外……还有理性的象征,这种象征只唤起观念。”在叶芝看来,只有将这两种象征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然而在青格里诗歌的文本中对形而上质的追求少而对偏重于自然生命的感情象征即形而下的较多,相对而言,偏重于理性象征的诗歌不多,这就印证了阅读者的反文本设计的情绪,即所谓“而读者对文本的破坏与批评家的破坏不同,批评家的破坏在于他自身的理论是否得到文本的支持,批评虽然不再寄生于文本之上,但是批评理论是有基可循可的,而读者的破坏除了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财富而使读者成为精神穷人外,还有就是精神穷人有理由有巨大的力量抛弃文学作品。……读者对于文本并没有责任,读者对于作家也没有保护义务,他们只看在文本中找到知识没有,其实这也是文本本应该保持的正义——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夏志华《当代文学与死亡文本》中国文学网 http://www.ddwenxue.com/) 青格里诗歌文本到底给读者提供了多少思考的空间只有读者自己体会和应验了。作为批评者来讲,青格里诗歌文本的小草意象具有以下象征意义:

首先、小草意象在整体的象征方面是家园形象的代言。这“这个季节/小河解冻/泥土芳馨/嫩芽鹅黄/老树泛青/这个季节/羔羊撒娇/生命旺盛/乳潮胀涨/母爱融融”(《 四月,在草原》)

他把“小草”既作为修辞方法的象征只存在于一部作品的部分环节中,也作为象征主义理论所理解的象征整部作品充满象征,就是说诗歌通过在作品中塑造一个完整的“小草”象征意象,暗示隐含在作品背后的深层涵义,完全不同于以往作为修辞方法的象征,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青格里诗歌文本的小草意象是一种创作方法,是家园的象征。穆木天把这种神秘主义倾向解释为哲学意识。他在《谭诗》中说:“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出人的内生命的深秘。”就说诗人关注“内生命的深秘”,诗歌的形而上质得到增强,拓展了诗歌文本中草原家园的表现力。

其次,小草意象在感情的象征方面是生命意识的再造。在《草原魂》这首诗里——

远处

有一匹骏马在嘶鸣

地平线

起伏汹涌

它在呼唤什么

一场雷鸣电闪的驰骋么

一次血与火的搏斗么

——撞击我旷古平静之心

我想起雄鹰

耸起翅膀时的尖啸

暴风雨降临的雷声

我想起小草

破土而出的艰难

婴儿落地时的欢欣

我想起旭日

出浴时的热烈,夕阳

落山时的雄浑

我想起火箭拔地而起

我想起苹果落地之一瞬

……

鼓动绣花的门帘

目光和目光相撞

哗然电闪

撕裂旷古的沉闷

呵呵

身下小草如锥

锥着脊梁

耳畔马嘶如鼙

撞击穹庐

撞击棉絮般神话

……

青格里诗歌文本的这种冲击已经不再是官感的语言表达了他已经作为生命的诞生,是草原上一切有意义生活和生命形式。余光中体会到“所谓恩情,是爱加上辛苦再乘以时间,所以是有增无减,且因累积而变得深厚。” 他说那是一份特殊的感觉,“一直保存在感官的记忆深处,纵使到那时为止我还不知道如何具体描写那气味,但我能判别它,指认那气味……”草原上的草、鲜花、红柳、绿洲、山水、旭日、晚霞、雷鸣电闪、马牛羊、骆驼、雄鹰、婴儿以及蒙古包、奶桶、马鞍、接羔袋、马鬃、敖特尔、勒勒车,一切场景,皆触动诗人并由此引起对故乡事物的怀念,由嗅觉引起味觉,再由此引起情感的回忆,使诗成为“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

第三小草意象在理性的象征方面是游牧文化的通灵。波德莱尔认为:在客观世界背后还隐藏着更真实的“另一世界”,即超验的审美世界。这就是人类的认识世界中,独特于只经过实践反应之外的,独特人群特有的超验的审美意识这种超验的审美是通过人们超出经验范畴的通过世界上世事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甚至是扭曲的反映,成为超验艺术的审美活动,这种艺术的超验的审美就可想象为通灵或者艺术通感。“正是由于诗,同时也通过诗,由于音乐,同时也通过音乐,灵魂窥见了坟墓后面的光辉。”“它(诗)想立即在地上获得被揭示出来的天堂。”兰波在1871年5月15日《致保尔?德梅尼》的信中提出:诗人“应该是一个通灵者,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者”。 青格里的诗歌文本通过小草意象在广袤草原上灵通闪现,或者艺术化的小草意象的独特象征,成了理性的象征方面超验的审美,是游牧文化的通灵。如在《走向草原》“和太阳一起扑进这淳朴又坦荡的怀抱,/心在绿叶上迅跑,碰落一串晶莹露珠。//旅尘随着阳光在草丛里沉淀,/记忆拍打着彼岸遥远的地平线。//不走了,放身躺在松软如毡的草地,/听百灵鸣唱,看白云舒卷,任清风拂面。”这就是给游牧者在草原上的文本意义,青格里诗歌文本的小草意象这种“通灵者”是文本以外的,是通过阅读者在诗歌文本的提示下想象空间的拓展,我你想象力的对比性展翅高飞,也是通过诗歌文本触碰心灵与心灵碰撞,观念与观念对接,观点与观点交感,在诗歌文本,诗歌象征中文化承载力增强。诗歌文本的文化意义就占有重要地位,诗歌文本对诗歌的生命意义产生了重大影响。诗歌象征的文化倾向便成为某种“主义”或者叫做思想的神秘意义得到发展。

第四小草意象是个性化的象征是爱的回归、情感的暗示。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造成人们对诗歌的误读。其实是一种伟大的爱的情怀,是一种人生的大襟怀、伟大的爱。如同弗洛伊德所指称的那样:“同生存所必需的东西相比,爱是伟大的导师”,“唯有爱才是促进文明的因素”。这里的爱自然超越了一己之爱、亲情之爱,甚至家国之爱、民族之爱,它指向世界和生命深层体验,它是一泓深沉的悲悯情怀,在《把根留下》这首诗歌里,作者利用形式的情感宣泄和情感的暗示达到热爱故土家乡的感情表达:

“去哪里

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

有根

就能生长牧歌

长长的长调悠扬

有根

就拥有茫茫荒原

一片无际的胸怀

把根留下

心就是种子

只要有土有地

莫管沃与瘠”

还如《拜谒古都遗址》、《额吉淖尔,母亲的礼赞》《小草的怀念》《给心中那片绿叶》“把太阳从酒碗里捞出来/挂在勒勒车上套马杆上/举行一次庄严的告别”“ 既然热血使你浑身燥热/那么,你就腾飞吧/额吉吻过的额头/从来没有回首留恋/把迷人的神话留下/把古老的光荣,还有/惆怅、叹息,都留给昨天”都是 “充实了的生命”(泰戈尔语),是“生命之生命”(费尔巴哈语),是“世间唯一的真实”(托尔斯泰语),“在作品中思索了重要的问题”(贝娄语)。生命意识的真情,就给寻找意识的重树提供了可能。比如《小草的怀念》

“呵,我就是一棵小草呀,/每当春天发芽的时候,/我总有一个鹅黄的梦:/ 有时我变成羊羔,/有时我变成牛犊,/ 有时我变成马驹,/在清清的河边追逐/在茵茵的草地撒欢……”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重组和乡愁意识的积尘,诗人蔑视神灵又敬畏神灵,抛弃传统又继承传统,然后诗人抛弃自我人格与灵魂又架构自我人格与灵魂,有意把自己独特的崭新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化,既是对草原文化或者叫游牧文化怀念的虚无主义泛爱又是自身造成的那种现实主义的经验统一连贯,把自己个体的狭小小的空间泛化成为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游牧人的追求》和《绿地琴心》这两本集子的诗歌风格是完整的格调是一致的诗句的构造和艺术技巧的运用是整体的和谐的。即在素朴的、自然的描绘中,传达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的喜慕与眷恋,更加平和、静穆、深沉。当人们对过去有批判意识,对现在满怀信心,对未来也并不有意地怀疑时,我们可以指望语言正趋于成熟。

2010、5、7第一稿

2012、3、21第二次修改

2013、12、19定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洋浴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天龙飞天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天龙飞天点评:

作者以专业诗论的方式解读青格里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分三层论述 ,井井有条的安排文章结构: 一、青格里诗歌的小草意象的泛化,二、青格里诗歌小草意象的文化特指和语境观念,三、青格里诗歌文本中的小草意象的象征意义。从作者的论述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专业水准,精准,到位,全面,透彻,细心,用心。遣词造句完完全全的都是专业诗论的标准。作者三次定稿,就这种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就给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得他人可以从中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诗论知识,还能感受到那种治学严谨的态度。推出共赏。

文章评论共[3]个
呆贝贝-评论

很专业的评论,加上真情,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精华之作了。问好!at:2014年01月12日 早上9:59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非常专业,学习了。问好作者。at:2014年01月12日 中午12:00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带着下午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4年01月13日 下午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