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夫人严冬是1965年上山下乡去宁夏生产建设兵团13师的北京知青,1979年3月返回的北京,掐指算来,到今天已经整整34年了。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们有挺“严重”的“第二故乡情结”的。远的不说,我们返京后的这33年里,我自己就回过六次宁夏,夫人也回去过三次。这么多次回宁夏,有的是“师出有名”,有的则纯粹是“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话”!
我是1986年第一次回的宁夏。那时候我还在《旅游》杂志当编辑。我老想着为宁夏干点什么,不干点什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我报了一个选题——用彩色插页报道《宁夏旅游景观大全》。没有想到,选题一下子就获得通过了。
我记得那天,我刚刚坐上开往银川的列车、并人生第一次坐卧铺(过去在兵团的时候,能买硬座回北京或回宁夏,就已经是极大的奢侈了!)时,我的心还“嘣嘣”跳得厉害。这不是在做梦吧?我也当了编辑?我也有权利坐卧铺了?我也能独立组稿、并为第二故乡做点实事了?我整整一夜都没有入睡。第二天,我就来到了“宁夏旅游局”,找到了负责同志。我把来意一说,他们高兴极了。没过多久,他们就把一大堆彩色照片给我搬了过来。我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把宁夏的著名和非著名景点看了个够,像是着了迷。照片拍得漂亮极了,张张都那么迷人,可是不行呀,我们杂志的彩页容量有限呀!我只挑了十来张诸如“西夏王陵”、“沙坡头、”、“沙湖”、“中卫高庙”、“银川苏峪口”、“黄河水车”等照片带回北京编辑部。还有很多难与割舍的照片我后来也分批给发表了。这样我的心才稍稍踏实了一点——我为宁夏、我为我的第二故乡做了点实事!
1995年,我们原赴宁夏生产建设兵团的北京知青,组织了一个大型活动——组成百余人的“北京知青回访团”回宁夏,纪念我们上山下乡40周年。我也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与宁夏农垦局、宁夏自治区党委等有关部门联系、组织原农建十三师各团连的北京知青报名、设计、制作带有“北京知青回访团”字样的文化衫、徽章、购买赞助平吉堡农场各小学的课外书籍、购买火车票……为了这些大事、小事,“北京知青回访团”的倡导者、组织者哈雷、吴天祥、于炳文、王兰珠、杨桂洁等知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了大半年,其艰难,不身处其中,是不能体会得到的,累得原先被大家推选的团长哈雷都病倒了,以至于没有去成宁夏。不过,他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回访团团长!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把当时打印的“北京知青回访团代表花名册”辑录下来了:
杨艳、王重光、刘建林、章晓京、王兰珠、杨桂洁、兰金录、陈晓琪、陈世荣、郝继雨、严冬、舒安丽、黄成凯、岳永娟、张明举、卢桂淑、马迎环、张双乔、刘冠英、陆亚娟、刘凤荣、刘臣重、宋任杰、周珊、张国源、刘适兰、洪霞、桂淑芳、徐德芳、于莉齐、梁晓秋、胡永生、尹永平、曹惠民、赵立严、李书海、陶振明、安同久、唐珩熙、刘伟生、张伦、林道坊、樊则发、于炳文、温中甲、邹鼎曼、郭新安、吴天祥、于志训、郑景洲、张振武、龙银昌、王燕明、蔡玉钻、刘学礼、秦德旺、张学礼、张美荣、朱添仁、李适、白光、王磊、孙连仲、刘萍宁、贾腾云、郑晓峰、朱国珍、哈素葵、马玉琪、郭英男、张士琪、李二有、陈广志、朱纯仁、何君倬、何绍儒等。
关于这次回访活动,我已经在《就恋这片土》等帖子中作过较详细的介绍,宁夏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本题为《岁月雨》的书籍,吴天祥、朱家瀛、何君倬、何绍儒、龚家柱、何绍儒之子何迅等都在这本书上发表了文章,吴天祥、何绍儒、何君倬等人的文章还获得了征文奖。现在我还要补充一点儿“后回访时”。
“北京知青回访团”返回北京后,大家余兴未消,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亢奋,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有事没事儿就聚一聚,原来并不熟悉的、分属于各个连队的战友,通过这次知青回访活动,都成了一家人一样,亲得不得了!
1995年10月3日,也就是我们返回北京后不到两个月的日子,是我老伴儿严冬50周岁大寿,我在自己的家里为老伴儿过生日。
我老早就给吴天祥、史剑平、何绍儒、王重光、刘建林、林道坊、王吾琪等战友打了电话,邀请他们来我家为严冬庆生,《宁夏日报》的记者武立真和报社的另一位记者也要来我家。不到上午十点,大家都到了,史剑平还特意给我老伴儿买了一大抱鲜花。为了这一天,我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菜谱——鸡、鱼、虾、肉、蔬菜、沙拉、水果、饮料、茶、蛋……样样齐全。我也亮出了平生最好的手艺:油焖大虾、啤酒鸡翅、清蒸鲩鱼、“何氏密制红烧肉”、鸡蛋卷、糯米丸子、蓑衣黄瓜、姜汁扁豆、“塞哈密”等等大菜,吃得大家满嘴流油,盛赞不已。
我们家房间小,那天到我家的兵团战友有二十多口子。我们索性把床掀了起来,把床垫子撤了,大家就坐在床板上,推杯换盏,笑逐颜开。不知是谁提议,“唱一支歌吧!”我们竟像一个人一样,不约而同地唱起了“沙枣花开香天下”。唱得那样动情、那样忘我,我们就像回到了宁夏,回到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席间,我们回忆起在兵团的日日夜夜,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有的战友讲起了“一盆三用”的故事:“我们当时的脸盆是三用脸盆——洗脸盆、尿盆、和面盆,洗起脸来还挺光滑,作起饭来还挺香!”有的战友则讲了一个“银巴公路截车”的故事:“有一天,我们哥儿几个要到银川去玩儿。可是通往银川的五路公交车早就开过去了。那时候我们连是十天才休息一天,好不容易休息了,还去不了银川,真急人哪!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好法子——用一个西瓜摆在公路中间,西瓜上插一面白旗,写着:‘小心地雷!’几个大字。司机一看,马上就得停车,怕挨地雷炸呀!我们就这么截了一辆车。上车后把鼎鼎有名的平吉堡西瓜给司机吃了。司机一边吃西瓜,一边骂我们:‘小兔崽子们,真有你们的!’”
我们的故事、段子,一个接一个,笑得大家流出了眼泪,喘不上气来。我们就这样玩儿了一个下午。
1996年大年初一,我又一次回宁夏了。关于这次返宁,我在“此情难断”一文中已经写得很详细了。这次回宁,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是大年初一,火车上并没有多少乘客,乘务员很勤快,老干活儿。
可是这冰天雪地的,她们还往车厢地板上泼水,弄得地板上都结了冰。我一个不留神,就摔了一个大跟斗,把胯骨都摔青了……我回北京的时候,怎么都买不着车票,学生们想办法给我弄了一张行李车的卧铺票,我才没有站到北京。
2005年是我们上山下乡40周年,也是我和夫人结婚35周年。我们俩带着儿子一起回了一趟宁夏。
我的儿子是在我们老五连出生的。儿子执意要看看他的出生地。真不错,他出生时住的小屋还在。他一通儿照相,生怕遗漏自己出生地的蛛丝马迹。
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的学生们在一家大宾馆里给我们一家人接风。美酒、菜肴自不必说,光是桌子上的鲜花据说就花了几千块钱!大家觥筹交错,频频举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我在酒宴上朗诵了一首我仓促写成的诗歌《亦师亦友话真情——献给26年后的再重逢》(我们是1979年返回北京的,据这次聚会,整整26年了),我献丑把它录下来,表达我们的一点心意吧:
亦师亦友话真情
——献给26年后的再重逢
26年
人生中接近三分之一的年限
我们以花甲之年
返回宁夏 来到银川
和学生朋友殷殷共勉
26年
没有磨灭你们的热情
26年后的今天
你们依旧对老师情意绵绵
你们掏心窝子让老师观瞻
你们和老师倾吐肺腑之言
你们让老师金秋时节热情冒汗
你们让老师仿佛年轻20年
26年
我们依然看到
丫丫那风采依旧的容颜
金凤热情沉稳 风度翩翩
宝龙那笃定自若的大将气派
张殷张迪潇洒飘逸的人生格言
朱银华曼妙的身材和风范
李珍敏的舞姿灵气十足
罗红踏实的脚步一往无前
魏国俊再当一回班长吧
王斌还要无愧老党员
朱支宁你的学生将会以你为荣
胡哲宁美男子还待美上加美
林继先铮铮铁骨前途无限
杨建华莫愁前路无知己
武建宁笑看春风又度贺兰
韩洪福尽显男人风范
冯瑞艳为人师为人母忠孝两全
数不尽哟
孩子们的风范
唱不完哟
亦师亦友真情绵绵
我们教授你们知识
你们回报我们明天
26年前
我们曾经共同学习 共同欢颜
有喜悦 有泪水
更有共同的心愿
当然
也曾有过误会 甚至磕绊
26年后
我们相聚
相逢一笑恩仇泯
释怀芥蒂 捐弃前嫌
握一握手 道声对不起
让过去的隔阂 化作云烟
放眼未来 珍惜现在
我们会有
更加和睦灿烂的明天
明天
我们将和你们告别
我们说
这只是暂时的分离
我们的心中
将永远盛载着你们的友谊
和那份亦师亦友的师生情
永远铭刻我们跨越世纪的友谊
去企盼
更加灿烂的明天
我们相互邀约
相见在明年
相见在明天
相见在每一次的重逢
相见在北京
相见在银川!
2010年,是我们上山下乡45周年,也是我和老伴儿结婚40周年。按照外国人的说法,结婚40年应是“红宝石婚”。我们两口子决定,全家人都到宁夏去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
于是,我和老伴儿带着女儿、儿子、外孙,一行五人,浩浩荡荡回了一趟宁夏。
我们的儿孙到沙湖、沙坡头、西夏影视城、西夏王陵、中卫高庙、银川……玩儿了一个够。乘羊皮筏子、横跨黄河、乘滑翔机阅览沙湖、登顶银川北塔……我们还到学生刘宝龙当矿长的大型露天煤矿参观了一次。开了眼了!
当听说并不是我们直接教过的学生刘银凤出了车祸,在医院里住院的时候,我们毫不犹豫地拿出三千元钱给她,尽一份老师应尽的义务……
就是在北京的日子里,我们也常常念叨我们那些宁夏的学生们。我还每逢节假日都会给他们发去短信,互致问候。
在宁夏农垦系统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些北京知青,还为宁夏农垦局组织、编辑的书籍《足迹》撰写了文章……
我们和宁夏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宁夏,你永远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全文完-
▷ 进入宁夏何老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